赵佗自备待变思想对秦末汉初局势的影响初探

2019-02-21 06:50王子龙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赵佗南越国南越

王子龙

(石家庄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赵佗,这位2 000多年前从石家庄走出的军事将领,奉秦始皇之命平定百越统一岭南,在秦末群雄并起天下动荡的局势中,立足岭南,建国南越,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入百越地区,成为岭南百姓尊崇的人文始祖,又在西汉建立后,大义归汉,维护了汉越和平发展,成为一代诸侯王。《史记》等历代史籍中更是对其平定南陲、和集百越的历史贡献赞不绝口。当代学人对赵佗的研究成果颇丰,取得了很多成就。但纵观前人论述,大多集中在赵佗对岭南的开发建设之功和从民族团结角度来肯定赵佗的历史贡献,鲜有从赵佗建国南越到大义归汉的战略指导思想及其对当时局势的影响进行阐述的。本文从赵佗的“自备待变”战略思想及其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发表一些浅见,以期校正于方家。

一、赵佗和南越国概述

赵佗,秦东垣县(汉初改县名为真定)人,即今河北石家庄人。赵佗的父母先人坟冢所在地,位于今石家庄市新华区赵陵铺社区内。这座坟冢自从被汉高祖和汉文帝两代帝王隆重修缮后,跨越千年风霜,至今仍巍峨屹立。赵陵铺地名的由来就是这座赵陵。

秦始皇时,赵佗奉命和任嚣一道率军士和带有移民性质的戍卒队伍,深入岭南的百越地区(今广东、广西),把岭南纳入秦朝郡县。赵佗因功被委任为秦南海郡的龙川令。任嚣和赵佗对岭南的早期治理和开发,既安抚了当地越人,促进了中原移民在岭南的扎根,也把中原先进文化和经济传入了岭南,对当时岭南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有促进之功。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群雄逐鹿,战火纷飞。赵佗趁势封锁关隘,吞并岭南三郡,建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赵佗又审时度势接受高祖和文帝两度册封,成为西汉的诸侯王,使南越国归属了汉朝版图,维护了天下一统。赵佗继续治理南越国到汉武帝时期去世,成为横跨秦皇到汉武的著名的百岁帝王。

赵佗积极发展南越国的经济,促进中原移民和当地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在岭南的推广;带头与越人通婚,任用越人出任各级官吏,赵佗迅速获得了当地人民的认可,一改越人对秦政权的敌视态度。

南越国从赵佗立国到武帝时汉军攻克番禺,直到赵建德亡国,共传国五代,存续93年。赵佗本人执政时间就占了南越国史的一多半,成为秦末汉初的一代传奇。

透过赵佗和南越国的丰功伟绩,我们不难发现,赵佗依托南越又不抗拒中原,在乱局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既审时度势又能因势利导,最终总能作出既符合南越国利益又为中原王朝所接受的双赢选择。这不得不说赵佗所秉持的战略思想是极为先进且成功的,他的战略思想可以归结为“自备待变”四个字。

二、自备待变战略思想简述

(一)自备待变思想的来源

自备待变战略思想最早的启蒙者是赵佗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领路人任嚣。秦始皇派到岭南,负责略定杨越的将领主要有三个:屠睢、任嚣和赵佗。其中屠睢是早期主将,任嚣和赵佗分别带兵在岭南不同区域征战,策应屠睢。屠睢秉持单纯酷烈的军事进攻方略,攻占了很多地区,但也遭到了岭南越人的拼死抵抗,更加激化了越人和中原秦人的矛盾。屠睢战死后,任嚣和赵佗一改屠睢攻伐为主的策略,把促进中原移民和岭南越人的融合发展、开发岭南经济放在首位。他们尊重越人的习俗、传统,通过大量的中原移民把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传播开来,很快得到了越人的拥护,从而把岭南地区彻底收入秦朝的郡县。

任嚣营建的番禺城(今广州),别称即任嚣城。龙川县的古县城陀城,更是直接以赵佗的名字来命名,这些保存至今的文化遗存,足见当地居民对任嚣、赵佗这些最早的、尊重岭南的开发者的崇敬和怀念。

《史记·南越尉佗列传》详细记载了任嚣在病重时所提出的岭南自备待变战略思想的雏形。到秦二世时代,大秦帝国在各地风起云涌的义军攻击下风雨飘摇。一病不起的南海郡尉任嚣在临终时,把岭南今后的发展战略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和自己同甘共苦多年且战略构思高度吻合的赵佗。赵佗彻底消化了任嚣的战略构想且有所发展和创新,最终把任嚣的思想转化成了成熟的自备待变战略构思,从而使南越国在秦末汉朝的历史大变局中能够从容应对、远离战火,保岭南一方平安。

我们不妨对照《史记》中任嚣的原话来逐句分析。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叛秦相立。’”[1]2967

任嚣作为秦朝任命的郡尉,是集一郡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高官,自然首先是站在秦朝正朔的立场上,说陈胜的农民暴动是作乱,但说完作乱之后,马上就肯定了作乱的道理,明确承认秦为无道,天下苦之。这说明任嚣对秦朝没有愚忠,而是对天下苦秦久矣的人心向背和历史大势了如指掌,并且对当时的局势作了概括——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这说明远在岭南的任嚣不但信息通畅,还能作出科学预判。此时的中原局势就是虎争天下,不知道谁能一统中原,所以未知所安。在这种大局不定的局面下,被茫茫的五岭大山隔绝出来的岭南大地就成了一块远离战火、相对平静之地。这时候的岭南统治者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才能作出最正确的选择。

任嚣接着陈述:“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1]2967任嚣这里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南海郡大概就是今天的广东省,距离中原僻远,那些盗兵的目的是逐鹿中原,哪里会来远在岭南的番禺?但这种说法的目的是告诉赵佗岭南可以自治,接着说出了自己岭南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要交给赵佗的政治遗嘱,即“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1]2967。兴兵绝新道是隔绝岭南和内地的交通,岭南通往内地主要是靠翻越五岭大山的险峻古道,隔绝道路就是把岭南和中原阻隔起来。绝道,是为了更好的自备;自备,是为了待诸侯变。这就是赵佗自备待变思想的源头和基础。

任嚣继续阐释趁势割据岭南以自备的战略基础。“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1]2967岭南自立的地理基础是负山险,阻南海,背山面海,是用武之地,且幅员辽阔,东西数千里,而且颇有中国人相辅。这就是告诉赵佗,秦朝大规模迁徙到南海郡的中原移民是自己的建国基础。所以,这里完全就是一州之主,可以立国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任嚣把立国事业作了一个战略限定,将来赵佗要做的主人就是以现在任嚣和赵佗能掌控的南海郡为范围的一州之主,绝不是天下之主。天下大势是未知所安,岭南的独立是为了自备待变。任嚣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也知道南海郡在天下大势面前仅仅是一州之地。所以,任嚣在临终前把自己一生的战略构思化为政治遗嘱谆谆告诫给了赵佗,还把南海郡尉的职权移交给赵佗,方便赵佗控制全郡。任嚣病逝后,赵佗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任嚣的政治遗嘱,以更为丰富的自备待变战略思想发展岭南,而且突破了任嚣的框架,纵横捭阖,大义归汉,建立起了传国五代、立国93年的南越国。

(二)赵佗对任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赵佗从任嚣手里接管了南海郡后,不参与中原逐鹿,不觊觎秦亡后的天下皇权。他在中原纷扰时,能够谨守岭南,果断吞并桂林和象郡,建南越国,自备待变。当天下定鼎于汉时,赵佗顺势接受了陆贾的劝说,抓住这个“变”,成为了名义上的西汉诸侯王,使南越国有了诸侯国的合法地位,获得了诸多和中原通商的发展契机。

赵佗的自备待变是大义为先,核心是保境安民。天下无主时就自备,自备就是要保境安民、积蓄力量。待天下有主时就大义归于一统,继续保境安民,发展岭南。这就是大义为先又非常审时度势的赵佗继承任嚣又有所发展的自备待变的战略构思。自备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治理的措施,待变中包含了很多审时度势地作出科学判断的思考。自备待变战略思想的成功运用,是赵佗和南越国得以屹立于历史长河中的基础。

赵佗自备待变思想对任嚣的政治遗嘱有很多大胆突破。

1.立国范围的突破

任嚣在政治遗嘱中,分析了番禺的形势,番禺是任嚣营建的南海郡的中心城市,任嚣的割据自保战略是以番禺为中心的南海郡自立。“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1]2967任嚣话中的番禺就是南海郡的代称,南海郡是任嚣和赵佗立足广东的根据地,也是他们长期经营获得中原移民和当地越人双方认可的大本营。任嚣的立国范围应该就是指割据南海郡自立,所以他强调,此亦一州之主也,州郡是同义词,一州就是一郡。

赵佗首先用霹雳手段牢牢控制住了南海一郡,下令和中原联通的险要关隘纷纷绝道聚兵自守,“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1]2967然后又诛杀了秦朝遗留在南海郡内的长吏,替换上自己人去把守险要。“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1]2967接下来赵佗并没有被任嚣的遗嘱所束缚,而是大胆突破,顺势而为,用雄才大略抓住时机,趁着秦朝灭亡,秦朝遗留在岭南的郡县官吏战战兢兢不知所措之际,凭借威武之师,一举突破了南海郡一郡的地理范围,把秦朝留在岭南的桂林郡和象郡一并收入囊中。“秦已破灭,佗即击灭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1]2967

至此,秦朝的岭南三郡全被赵佗收入囊中,东西数万里,背山面海的南越国正式建立。这是赵佗在建国地理范围上对任嚣遗志的重大突破。

2.立国基础的突破

任嚣在政治遗嘱中告诫赵佗,南海郡颇有中国人相辅,可以立国。“中国人”指的是中原移民而来的人群。秦始皇决定开始略定杨越时,为了弥补兵力不足和巩固战争成果,征发了很多由中原各色人等组成的带有谪戍性质的大规模戍卒队伍移民岭南。赵佗曾是几十万戍卒大军的领袖,他非常清楚任嚣说的“颇有中国人相辅”的意思。

这些从秦朝就开始迁徙过来中原移民,背景离乡来到岭南,不畏艰苦,带来并传播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使得岭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他们的愿望就是想在当地安家,开启新的生活。而要安家,就要依靠一个中原人建立的政权,才能在越人的聚居地获得安全和发展。所以,任嚣让赵佗依靠这些大量的中原移民作为立足岭南的基础。

但是赵佗建南越国后,并没有局限在用“中国人相辅”的战略里,而是积极和当地越人相融合,大胆启用当地越人俊杰来执政,他还带头和越人通婚。赵佗的曾孙赵兴在位时的国相吕嘉是越人领袖,辅佐过三代南越王。王族尚且如此和越人融合,民间自然更是汉越和平相处,其乐融融。这也是赵佗的自备待变思想中发展岭南、促进民族融合策略的具体体现。自备待变中的自备不仅是独立立国,而是立国后如何科学地治理发展国家,这才是自备的丰富内涵。重用越人,就是为了更好地自备。

史记中对吕嘉的评价可以看出赵佗对越人的重用政策。“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1]2972

吕嘉越人家族的男人都娶了赵佗王族的女儿,吕嘉宗族的女儿都配给了赵佗王族的男子,而且吕嘉一门被重用的程度竟然达到七十余人在朝执政。这种姻亲的融合和政治上的重用,使得赵佗的南越政权快速得到了南越原住民和中原移民的集体拥护,成为了乱世中保境安民的积极政权,南越国更是成为民族和文化大融合的良好国度。刘邦就从保护中原移民,促进越人融入中原文化圈的角度对自立于岭南的赵佗有过积极评价:

“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2]17

“甚有文理”是刘邦对赵佗治理岭南的极高评价,“文”突出了赵佗的文化传播功绩,“理突”出了赵佗的因地制宜的管理。“中县人”就是中原移民,得以在岭南安居。“粤人”就是越人,得以改变其野蛮暴力的风俗习惯,融入中原文化圈。这些都是赵佗的功劳。汉高祖对赵佗却有着如此高的评价,说明赵佗对南越的治理不但深得南越民心,还受到了中央王朝的高度认可。刘邦的这段评价,也是对赵佗岭南自备战略思想中促进民族融合的高度认可。

任嚣设想的立国基础还是中原移民,赵佗则突破这一局限,把重用和依靠越人、促进中原移民和越人融合发展作为立国基础,大大增强了南越国的实力,也极大发展了岭南。正是赵佗这种积极促进中原移民融入岭南、促进岭南越人融入中华文化的举措,使得南越国的经济、文化瞬间崛起,成了令中原王朝都刮目相看的岭南大国。

三、自备待变战略对秦末汉初局势的影响

在秦末汉初天下动荡的复杂局面中,赵佗的战略选择对于天下局势至关重要,可以说,恰恰是赵佗秉承的自备待变战略促进了秦的灭亡,也促进了汉的建立,更促进了天下一统的局面形成。

(一)不奉秦朔,加速秦朝灭亡

加速秦朝灭亡是赵佗自备待变战略思想的第一个历史功绩。

在秦亡后,赵佗及时封锁了岭南进出中原的关隘,杀掉了秦朝遗留下来的长吏,以雷霆之力吞并了桂林和象郡,至此,秦朝设立的岭南三郡都归入南越国版图。这等于是赵佗用实际行动宣示了其政治主张,自己是岭南自备的南越王,不是秦朝遗老,不会举着秦朝的旗帜镇压起义军或者对抗逐渐问鼎中原的汉朝;也等于他明确宣示,岭南三郡不再是秦朝的郡县。如果岭南三郡还是由秦朝的遗老把持,那么刘邦的统一之路会很不平坦;如果赵佗为了维护秦朝正朔,发岭南的兵马去镇压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各地反秦义军,那么反秦义军就会遭到秦兵的正面抵抗和岭南兵的背后掩杀,秦帝国和各路义军以及项羽刘邦的结局就会平添不少变数。

即便在赵佗建立南越国后,也可以打着秦朝旗号自立为王。如果赵佗作了这一选择,那么南越国就是秦朝遗留在岭南的南越国,秦朝的势力和版图等于还在南越延续。然而,赵佗没有以秦朝遗老自居,更没有与天下群雄和民心为敌,他选择了岭南自备以待时机,暂时隔断岭南和中原的战火,安心发展岭南。这种选择客观上加速了秦朝灭亡,促进了历史向前发展。

(二)不参与中原逐鹿,促进汉朝建立

不去逐鹿中原、促进汉朝的建立是赵佗自备待变战略的第二个历史功绩。

在当时的乱局中,陈胜、吴广,项羽、刘邦、韩信、英布等群雄并起,都有灭亡秦朝、逐鹿中原的野心。而手握雄兵、有着岭南广大根据地、正规军大将出身的赵佗,和这些草根群雄相比没有劣势,甚至可以说有很大的优势,他如果有进取中原的野心,完全可以以岭南大军为筹码参与中原逐鹿。如果赵佗面对风起云涌的反秦浪潮,挥师北上,完全可以给秦朝致命一击。设想,赵佗进可问鼎中原,退还能自守岭南,这将会给秦末的政局乃至中国历史再添巨大变数。

秦亡后,义军势力演变为楚汉两个集团相争,汉最终问鼎。而在这时,如果赵佗选择加入中原逐鹿,那楚汉相争很可能就演变成了三国演义。当时的局势是中原残破、战火遍地,而已经雄踞岭南三郡、自称南越武王的赵佗具有睥睨天下的实力和气魄。相比之下,破落贵族出身的项羽和泗水亭长起家的刘邦都可以逐鹿中原,赵佗这个正规的秦朝大将为什么不能问问鼎之轻重?

然而,赵佗并没有给混乱的中原局势再添变数,没有给饱经战火的中原大地再添伤痕。他审时度势地谨守岭南,仅谋求岭南自备,不参与中原逐鹿,更放弃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当好南越国这个一州之主,就是赵佗的选择。赵佗的岭南自备待变思想,客观上帮助了汉朝的建立,促进了天下一统的进程。

(三)大义归汉,维护天下一统

及时归汉,维护天下一统,把区域自治的南越国归入大汉版图,这是赵佗自备待变战略第三个也是最大的历史功绩。

大义归汉,有利于西汉的天下一统,有利于南越归入中华文化圈,有利于汉、越两地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保护远在石家庄的父母坟冢和宗族。

汉十一年,已定鼎中原的汉高祖刘邦,派了一位使者来到了南越国都番禺城。而这位使者在汉文帝时期还会再来番禺,他就是沟通南越和汉的功臣——陆贾。陆贾提到了赵佗在真定的父母先人坟冢,赵佗的家乡秦东垣县,至汉初已改为真定县,县名的变化预示着时代的变迁。秉承岭南自备战略的赵佗,知道南越国自备待变的“变”到来了。他深知,如果继续自立于南越,隔绝中原,那会让南越越发远离中原文化,经济也会陷入困顿,况且逐渐强盛的汉朝不可能放任南越隔绝太久。任嚣“自备,待诸侯变”的政治遗嘱犹在耳。如今岭南已经自备,刘邦定鼎天下,陆贾前来谈判,这就是变,变就是机遇。赵佗在历史鼎革的重要关头,具有非常强的战略选择决策力。

秦末,赵佗没有选择帮助秦朝。秦亡后,赵佗果断吞并桂林、象郡,建南越国。楚汉相争中,赵佗也没有去参与中原逐鹿。现在汉已建立,天下一统,唯独南越国悬而未定,赵佗果断地作出了让历史铭记的重要决策,南越归汉。“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1]2967史记中的这几个字,交代了一个大一统的西汉王朝的诞生,赵佗自立的南越国从此成了汉朝册封的诸侯国,赵佗在天下有变的时代当口,审时度势把南越国纳入到大一统的西汉王朝中,使得双方潜在的战火得到消弭,使得南越的经济和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和平发展,使得南越百姓,无论是秦朝移民还是越人土著都得以继续以一个积极的姿态融入中华文化圈。赵佗按下了各种给天下一统增加变数的野心,放低姿态,接受了汉朝的册封,以此换来了南越国和西汉的和平发展。但赵佗也在和陆贾的闲谈中,透露出自己心中的梦,不比已经成为汉高祖的刘邦小。

赵佗问陆贾,自己和萧何、曹参、韩信比谁更厉害?陆贾说,大王您厉害。赵佗又问,我和皇帝比谁厉害?陆贾说,当然是皇帝厉害。赵佗哈哈大笑说了一句表露心迹的话语:“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3]406《史记》没有记载陆贾的对答,说明陆贾无言以对。赵佗讲的是实话。赵佗选择岭南自备,是为岭南保住和平发展的一片净土,并不是赵佗没有称雄中原的野心和能力。假如“我”当时杀到中原,就一定比现在的汉高祖差吗?“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这是赵佗向陆贾吐露的心声,更是赵佗留给历史的千古一问。

赵佗治理岭南的功绩,连汉高祖刘邦都赞不绝口,“会天下诛秦,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2]17。

南越国成为汉的藩属后,赵佗继续南越自备战略,对外积极和中原沟通文化经济,对内积极促进中原移民和越人的融合,发展南越经济和文化,以中原政治制度为蓝本,再与南越风俗相适宜,更是以汉字为文字,积极融入中原文化圈,创造出了远高于周边的骆越、西瓯等地区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成果。在出土的南越国的墓葬中,就发现了好多和中原雅乐相适应的钟磬等礼乐乐器。[4]终刘邦一生,赵佗和汉都保持了良好的藩属关系。吕后执政时,赵佗和吕后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吕后不再和南越国作铁器、良马等军用物资的出口生意,“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1]2969。这一下断了南越国的经济命脉,赵佗屡次陈情上书均得不到答复,忍无可忍的赵佗决定给这个执政的女人一点颜色。这也是自备待变思想的延续,变化出现了,就要调整政策。

“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1]2969赵佗发兵攻打了和南越接壤的长沙国,吕后派大军来征讨,士族根本难以翻过五岭,“士族大疫,兵不能逾领。”不久,主张攻伐南越的吕后病逝,这次汉朝的征伐南越也就草草收场。“岁余,高后崩,即罢兵。”[1]2969南越国迎来了巨大的声威,“佗因此以兵威边,财务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与中国侔”[1]2969。这是南越国和汉朝第一次兵锋相见,赵佗全胜。赵佗称帝,且用上了天子仪仗的伞盖和大旗,即黄屋左纛。这是赵佗针对吕后封锁南越政策的一个回应,并不是真要用南越来抗衡强汉。赵佗攻打的仅仅是长沙国边邑,就是边境的小城,目的就是给吕后以颜色。所以,汉文帝一继位,皇帝释放了善意,赵佗便马上再次称臣归汉。

“至孝文帝元年,初镇抚天下,使告诸侯四夷从代来即为意,喻盛德焉。乃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从昆弟,尊官厚赐宠之。”[1]2970汉文帝要解决南越国问题,打的还是在石家庄的赵佗先冢牌,隆重修葺赵陵,置守邑,岁时奉祀。古人的乡土情怀浓厚,对祖宗祭祀格外看中,远在番禺建国称王称帝的赵佗,最难割舍的就是滹沱河畔的父母先人冢。他最大的遗憾也是不能亲自祭祀赵陵。所以,第一次归汉,陆贾提到了赵陵,打动了赵佗;第二次归汉,文帝用修葺赵陵、厚待赵佗在真定的亲族来释放善意,再次打动了赵佗。赵陵经文帝置守邑,岁时奉祀后,来守陵和定居的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了一个以赵陵命名的村落,就是今石家庄市的赵陵铺社区。二次归汉,是赵佗岭南自备待变思想的又一次成功运用。无论是攻打长沙国边邑还是称帝等,都是对汉朝隔绝南越这种歧视性政策的回应,只要汉朝统治者改变这种危害南越发展的策略,赵佗会马上予以善意的回应。

这就是为什么文帝一派陆贾拿来自己写的言辞恳切的《致南越王赵佗书》,赵佗马上同意称臣再次归汉的原因。赵佗在给汉文帝的回信中,开篇就自称“蛮夷大长老”,用半开玩笑半说正事的口吻把前期和汉朝对抗的原因说了一下:那是因为吕后要隔绝“我”、长沙王要陷害“我”,“我”是没有办法才稍微打一下。至于称帝这个非常伤感情的事,赵佗更是说了一个“聊以自娱”的理由:“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1]2970最后的结果是陆贾圆满完成任务。汉文帝感情真挚的去信和赵佗非常幽默又饱含诚意的回信一并成为南越再次归汉、汉越和平相处的见证。赵佗当着陆贾面表态,“愿长为藩臣,奉职供”,“自今以后,去帝制黄屋左纛”。[1]2970

睿智的汉文帝没有采用吕后那种暴力的解决办法来处理南越问题,而是放低姿态、释放善意,赵佗自然审时度势地接受了皇帝的善意,从此南越国又回到了汉朝藩属的和平轨道上。从高祖开始,除去吕后时期短暂的矛盾,一直到文帝、景帝、武帝前期,南越国和汉朝始终是和平的藩属关系,中原先进的文化不断深入岭南,岭南经济民生不断得到改善。赵佗更是高寿,一直活到汉武帝时期去世。

赵佗就是这样一个雄才大略、审时度势,诙谐中透着些许狡黠的一代雄主。赵佗能够在历史变局中始终占得先机,这和他一贯秉承的自备待变战略思想是分不开的。

四、古诗中对赵佗自备待变思想的积极评价

赵佗所秉承自备待变战略思想、雷霆建国和大义归汉的丰功伟绩,在古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通过历代诗人的诗歌,可以从一个侧面感受到更加丰满的赵佗形象,也能让我们对赵佗自备待变战略思想有一个诗歌角度的直观感受。

我们先来看唐代大诗人许浑评价赵佗的名作《登尉佗楼》①该诗影响广泛,各大唐诗选本均常见,本文据《全唐诗》535卷,第6 104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5]6014

许浑是晚唐大诗人,其诗歌艺术成就可以和杜甫相媲美,尤其擅长咏史之作。这首诗就是许浑登上赵佗遗迹尉佗楼时,为纪念这位南越王的传奇功业而作。“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这两句开篇就把赵佗趁刘邦项羽逐鹿中原而自己割据岭南建国称王的的伟业作了一个概括。“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赵佗南下成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南海郡尉,最终割据岭南三郡而建国,这都是任嚣的指路之功,其岭南自备思想也是源于任嚣临终前的嘱托。所以,南来作尉,是凭借任嚣之力;北向称臣,使南越国归附西汉大一统,是陆贾来和谈的功劳。许浑用简练的诗句,把对赵佗一生功业最有帮助的两个人作了概括,任嚣提出了“自备”的雏形,陆贾帮助赵佗很好的“待变”。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这是描绘如今的赵佗遗迹,尉佗楼古迹在广州,许浑登临时,还能看到许多赵佗的箫鼓和旌旗。这至少说明到中唐时,番禺保存的赵佗遗迹还不少,还能为诗人登临并抒发各种感慨。“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越人不一定知道尧舜等中原始祖的事迹,但肯定会长久地怀念赵佗。这说明是赵佗最早把中原文化带入了岭南赵佗是岭南的人文始祖,至今都被当地人民怀念,“唯吾风流佗公之懿德,实为客家万代之祖先”[5]。赵佗的功业一方面在于维护天下一统,大义归汉;一方面在于发展岭南,把岭南纳入了中华文化圈。

还有一首明朝的兵部尚书梁梦龙专门为赵佗先人冢所题的诗,也非常有名。

高冢累累列道旁,尉佗南粤久成王。功成七郡归真主,事去千年留故乡。古树烽烟巢鹳鹤,夕阳坡垄下牛羊。

牧儿刍树闲耒往,一曲哀歌感孟尝。[7]63

梁梦龙是石家庄正定人,明朝嘉庆万历年间的一代重臣,晚年家居乡里,时常路过赵佗先冢,赵佗先冢的位置和正定县不过隔着一条滹沱河。赵陵一直非常壮观地列于道旁,可见赵佗先冢几千年来一直得到官方和民间的双重维护,也说明了赵佗在历朝政府和家乡人民心中的地位。“功成七郡归真主,事去千年留故乡。”这句是说赵佗去世后,南越国的版图最终被汉武帝划分为七个郡,彻底收入汉朝直辖。赵佗的事业虽然过去了千年,但在故乡依然还立有累累的坟冢来彪炳着赵佗的辉煌。

有关于赵佗和赵佗先冢的古诗词还有很多,比如唐代“五言长城”刘长卿对赵佗设立的朝汉台的吟咏,“桂林无叶落,梅岭自花开。陆贾千年后,谁看朝汉台?”等,都对赵佗自备岭南然后大义归汉进行了歌颂。无论是吟咏广州的赵佗遗迹还是歌颂石家庄的赵陵,都是对赵佗自备待变战略思想的正面评价。

五、对赵佗历史功绩的文化拓展

赵佗是河北的名人,更是石家庄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他有着辉煌的功业和大义的思想,这种对统一大义的维护和岭南自备的纵横捭阖相统一,结束了秦末的乱局,维护了汉初的和局,使岭南和中原双方百姓得到了和平发展的机遇。赵佗是中山故地河北人民的骄傲,也是燕赵慷慨豪迈又大义凛然的精神范本。他身上智慧权变的自备待变思想、归汉的统一文化、牵挂家乡先冢的孝道文化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进行挖掘和整理的历史文化好素材。赵佗的家乡秦东垣县包含了今石家庄市区的大部,东垣治所在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赵佗先人坟冢在新华区赵陵铺,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当年汉文帝按诸侯王规制给赵佗双亲修筑的陵寝,派人按时祭祀和守护,赵陵铺村即得名于此。“烟树苍茫锁赵陵”一直是石家庄鹿泉八景之一。“赵佗在南越建国,而他

猜你喜欢
赵佗南越国南越
燕赵古贤
南越国出土漆器初探
成败之转,譬若纠墨
刘恒写信免兵戈
南越华文文学的“家”与“国”分离书写
赵佗时期南越与西汉的博弈分析
吃货改变历史
南越王赵佗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秦汉南越国包装设计
骆越国与南越国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