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鲍照山水诗“源出于康乐”看二者传承关系

2019-02-21 16:42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鲍照谢灵运山水诗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30)

山水诗是我国诗歌史重要的一部分,大概秦汉时期就已经零星出现山水诗片段描写,如《诗经》:“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信南山》)[1],但此时山水还不能独立的作为一种体裁,只是一种辅助性描写。直到曹操《观沧海》(我国诗歌史上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完整的一首山水诗)的出现,山水诗才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尤其是晋室南渡之后,身处优越社会经济条件和江南美丽的生活环境之下的士大夫们,试图将人生哲理与自然山水相关联,这也是孔子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的完美表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3],仁智之人的高尚情操品德往往与美好自然山水有着某些相似性,这恰好符合时下的玄学思潮,即是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相结合,因此此时的玄言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山水佳句。再到谢灵运的出现,才真正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在此之后大量的山水诗歌涌现。鲍照作为谢灵运同时期的文人,但因“寒士”的身份,导致“才秀人微”,最终只剩“取湮当代”[4]的无奈。鲍照青年时期就有着报国建功的雄心壮志,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大多继承汉魏时期的现实主义,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大量创作乐府诗。对于一生奔波于仕途的鲍照来说,山水诗的创作在其诗歌中所占比例较少,纯粹山水诗大约在30首。“山水兴起”是刘宋潮流,深受世家大族的喜爱,而鲍照想要在世族中取得一席之地,山水诗的创作必不可少。近年来关于鲍照山水诗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极少将注意力放于二者诗歌关系之上。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论及:“(鲍照)其源亦出于康乐,幽隽不逮,而矫健过之。”[5]此处所说鲍照山水诗是对谢灵运的学习,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源出”关系。这一说法给予我们很好的论证空间,尝试从三方面入手:山水诗渊源论、诗歌风格论以及玄理思想论。

一、山水诗渊源论

《诗品》评鲍照诗说:“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嫚”[6](钟嵘所提到的“二张”,即张协(字景阳)和张华(字茂先)),评论谢灵运所说:“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6]钟嵘提出谢灵运、鲍照与张协均有传承关系,也就是二者可能同出一体。“宋元嘉十年鲍照十八岁,诗人谢灵运卒。”[7]在丁福林所做《鲍照年谱》之中最早山水诗创作记录是在宋元嘉十六年,鲍照24岁之时随王义庆由锦州去往江洲,中途路遇庐山,所作三首相关诗作。鲍照山水诗最早作于宋元嘉十六年,而宋元嘉十年谢灵运去世,因此谢诗较鲍诗(所有山水诗)早出。在鲍照二十多岁正是创作山水诗颠峰时期,此时期诗坛中以谢灵运的山水诗最受重视,加之钟嵘也说二人诗歌都与张协有关系,故而鲍照诗很大程度上受谢诗影响。《诗品》中进一步作出论述,关于鲍照的评价“然贵尚巧似”,关于谢灵运的评价“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钟嵘将二人诗歌创作特点都定义为“尚巧似”,显然在当时文人就已经注意到谢、鲍之间的关系,加之上文论及的谢诗早于鲍诗,并且谢诗在当时已有崇高的地位,所以鲍照诗学源出于康乐,并非只是无稽之谈。

学术界对于上述论点也曾持有否定的态度,认为《诗品》中多提及的“贵尚巧思”是当时的一种审美风尚,并不是谢诗对鲍照诗的影响,更不是一种源出关系,对于这一观点,本文提出质疑。众所周知,谢灵运生活于士族大家庭,优质的物质生活保障于其游山玩水,而鲍照寒门出身,其山水诗也大多创作于被贬或者被调离之中,两人山水诗的创作心态截然不同。一个可以尽情享受山水在创作山水诗之时“贵尚巧似”、“情必极貌以写物”,而另一个是漂泊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为自己未来生存担忧之人,同样面对山水之景之时,能否发由内心的“贵尚巧似”?这里我们可以做出这般解释,鲍照前期写山水诗或许只是为了符合贵族大家欣赏大山大水的口味,也就是当时的时代环境所逼迫,正如上文所说鲍照诗歌继承汉魏现实主义来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其乐府诗,如《拟行路难》所表达的是对封建门阀制度的不满,流露宦途失意、壮志未酬的感情。除此他还有一部分诗歌则是奉制诗,《代白纻舞歌辞》:“被教作《白纻舞歌辞》,谨竭庸陋,载为四曲,附启上呈。”[8]从这里看出鲍照也曾将诗歌作为求仕的一种途径。作为当时入仕无门的寒士,鲍照不得已将文学作为一种手段,但他如果想要自己的诗歌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必须符合世族审美和当下潮流风格,这就使得他不得不去摹学,[9]而鲍照时期谢灵运在文坛已然有一定的名声,故而鲍照首选学习谢诗必然是合理的。

二、诗歌风格论

为“尚贵巧似”的创作倾向所左右,鲍照的山水诗就不得不与谢灵运山水诗有着共同的写作特征,如所表现出的尚铺排、讲对偶、雕琢辞藻、精心刻镂等。精工是“文贵形似”的直接结果,例如鲍照《登庐山》其一,有着明显的“情必极貌以写物”的特点: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巃嵸高昔貌,纷乱袭前名。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10]1282

诗前两句首先交代登山,此后正面写出登山所见。“千岩”两句写诗人登上庐山之后所见到的壮丽景观。“洞涧”以下,乃是由总体而写局部,以“窥地脉”、“隐天经”突出山涧的深不可测和山崖的高不可攀。“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两句又写出庐山向阳处与背阴处之间的差异,背阴处的冰,夏天不能化解,向阳处的树木,冬天犹能开花。接下来鲍照仍是极力刻画庐山之美,转写山中的禽鸟,最后两句加以表达诗人登山的感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鲍照山水诗“贵尚巧似”,用大量的篇幅对山水景物极力雕琢,精工描画。这也可谓是与谢灵运一脉相承,如谢诗《登石门最高顶》:

……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穴,积石拥基阶。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猿啼。……[10]1165

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作,是诗人在登上石门最高顶之上所看到的景观。全诗写景角度不断变化,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既有层次感又具有立体感,这或许就是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妙处所在。继而写出来时的路被连绵的岩石、茂密的竹林所掩盖,模糊为一体。随着暮色的降临,“活活溪流”、“嗷嗷夜猿”之声也愈加清晰,为此诗又添了一份动态之美,最后同样引发出诗人甘心在此过幽居隐匿的生活,与知音同赏美景、共谈玄理的感叹。

对比两首诗歌来看,首先二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刻画,都极力表现出景物的真实面貌,而且在诗歌布局方面也极为相似,都是不断转换诗人写作视角,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白天到夜晚,由景物到动物,似是刻意谋篇布局,全方位写山水之态。故而两人在山水诗的创作手法上是一致的,但是不难发现,谢诗要比鲍诗更胜一筹,这也就是我们上文中所提到的鲍照模仿谢诗弊端所在,虽都极力描写景物,但谢诗把自己的神韵寄托其中,而鲍诗总是枯燥乏味的去描写景物,缺乏灵动之感。谢灵运同样有一首“登庐山”之作:积峡或复启,平涂俄已闭。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10]1179谭元春评价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所说:“他人数十句写来。必不能如此朴妙。”而鲍照《登庐山》被方东树评价为:“换一人,换一山,皆可施用。”不难看出鲍照山水诗有程式化的成分所在,有着很强的模仿痕迹。

之所以说鲍照诗源出于康乐的原因还在于鲍照山水诗语言运用方面,比如鲍照诗:“昏昏磴路深,活活梁水疾”(《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10]1283、“扰扰游宦子,营营市井人”(《行药至城东桥诗》)[10]1301、“苕苕岭岸高,照照寒洲爽。”(《望水诗》)[10]1309“鳞鳞久云起,猎猎晚风遒”(《上浔阳还都道中作诗》)[10]1291等,类似于这种叠字在鲍照诗中出现较多,是鲍照作诗的一大风格,叠字的使用不仅使得语调和谐,还加强诗歌韵律,增强诗歌情感,对山水的描写更形象可感。同样在谢灵运山水诗歌中也经常出现使用叠字的情况,如“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登池上楼》)[10]1161、“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10]1161(《游南亭》)、“苕苕万里帆,茫茫终何之”(《初发石首城》)[10]1176、“苺苺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山诗》)[10]1164等。诗歌中叠字的使用源于《诗经》,刘勰认为叠字的使用使得风景的描写更为生动,可谓“情貌无遗”。《诗经》中所出现的叠字大多是新奇明亮之感,如“依依”、“霏霏”、“泛泛”、“芬芬”、“皓皓”、“皎皎”等,这不同于谢、鲍二家山水诗中所出现的叠字,这与我们常说谢诗遣词造句方面多奇崛危仄有关。所以从这方面来看,鲍照山水诗应是直接受谢诗的影响,表现在语言奇崛晦涩。正如方东树所说,谢、鲍造语皆极奇险深曲,但细读两家诗作中出现的叠词又有所不同。谢灵运出身世族大家,有足够的条件来满足他游山玩水,所以对山水的描写往往是随心而发,陶醉于秀美景色之中,而鲍照寒门出身,一心只为入仕,他的山水诗大多也是奉命而作,所以诗歌中多带有惆怅忧愁之感,并非因景写景,更多是个人情感的注入。

延之尝问鲍照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11]鲍照对于谢灵运诗歌给出高度评价,故而在五言诗创作之中鲍照不可避免的去学习谢诗写法,精雕细琢极力描写山水风物就是表现之一。除上文我们所论述鲍照在语言方面会刻意学习模仿谢诗,在炼字炼词方面二人也是如出一辙。如谢灵运诗:“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诗》)[10]1159,鲍照诗:“朱华抱白云,阳条熙朔风”(《望孤石诗》)[10]1310地上幽石,天上白云,谢灵运以“抱”字把本不相关的二者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营造出一幅明丽意境,而鲍照同样将“朱华”与“白云”以“抱”字相连,相比以前诗中所体现出气势宏伟,意境深邃的风格,此处倒显得格外新奇明丽。总之,鲍照山水诗不免有灵运之气息。

三、玄理思想论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在当时社会就有着极大的影响。“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12],当时之人对谢诗带有敬仰,鲍照更不例外,虽然鲍照作诗有自己很强的风格,但为了仕途,学习谢灵运山水诗也是必然,所以在鲍照早期山水诗中对于谢诗有很大的模仿痕迹,这表现在谢灵运山水诗程序化的写作方式,鲍照一概学之。特别是部分行役类诗歌,往往开头叙事,中间写景,最后抒情(说理),与谢灵运山水诗的一般格局(三段式写法)相类似。如鲍照的《上寻阳还都道中作诗》:

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芦洲。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

侵星赴早路,毕景逐前俦。鳞鳞久云起,猎猎晚风遒。

腾沙郁黄雾,翻浪扬白鸥。登舻眺淮甸,掩泣望荆流。

绝目尽平原,时见远烟浮。倐忽坐还合,俄思甚兼秋。

未尝违户庭,安能千里游。谁令乏古节,贻此越乡忧。[10]1291

诗首六句照应题目,写还都途中归心的急迫和途中的劳苦。“昨夜”、“今旦”两句写行程地点的改变,“客行”说明船行急速的原因,一方面是风高浪急,另一方面是归心似箭,这是此诗之中的叙事部分。接下来,就是写途中所见,也就是写景部分,鳞鳞夕云、猎猎晚风,弥漫着尘土,茫茫江面尚逐浪而飞的江鸥,都是诗人所见之景。末四句抒发感慨,说此前从未离开过家乡的自己,由于一心求取功名,远离家乡四处漂泊,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思乡情绪,是诗中的抒情部分。此诗模拟痕迹过重,谢诗通常以三段式写法构思:叙事—写景—抒情(说理),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10]1165

这同样是一首游赏类山水诗,写诗人从石壁精舍到湖中的所见美景和其中乐趣。诗歌前六句叙事,明确交代诗人游赏时间,何时“出谷”、“入舟”,这一部分是诗人叙事部分。接下来四句传统谢诗写法,转向景物特写,具体描绘泛舟湖上所见晚景:远处暮色下的林壑以及云霞的慢慢消散,近处波光粼粼湖面与荷叶、稗草交相映衬,全然一幅清新秀丽的大自然景色。末六句,诗人在观赏此情此景之中发出感叹,加入玄理探讨。对比鲍、谢以上两首诗,鲍照与谢灵运山水诗歌构思类同,鲍照其他诗《登庐山望石门》、《从拜陵登京岘》、《代阳春登荆山行》等都是如此。可见鲍照早期山水诗歌模拟谢诗痕迹过重,也可谓是“模形而非神”,通过以上两首诗歌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谢灵运山水诗的章法“婉转屈伸”(王夫之《姜斋诗话》),谢诗层次较为鲜明,环环相扣,要远胜于鲍诗的单调。《上寻阳还都道中》等此类诗作于鲍照早期,出现这种模拟类写法实属环境所迫,而后期正真投入于山水中所作,如《登翻车岘》、《登黄鹤矶》等诗才可算是鲍照真正的山水之作,同时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

鲍照山水诗除了在行文构思上与谢诗如出一辙,甚至开篇形式都是一样的。谢灵运诗:“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10]1172、“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富春渚诗》)[10]1160,鲍照诗:“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芦洲”(《上寻阳还都道中作诗》)[10]1291、“旦登荆山头,崎岖道难游”(《代阳春登荆山行》)[10](1268),在这些登览类山水诗中,二人都是以叙述游览时间为开篇,也就是诗人在何时去的何地。结合上文来看,鲍照在谋篇布局方面应是受到谢诗的影响。

在诗歌结尾方面,谢灵运山水诗三段式写法往往以抒情或议论作为结尾,这也是谢灵运山水诗不能真正做到情景交融的真正原因,这类诗歌很多,如“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游南亭诗》)[10]1161、“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登江中孤屿诗》)[10]1162、“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登永嘉绿嶂山诗》)[10]1162等,谢灵运对庄学有深刻的研究,加之此时玄风未歇,在诗尾出现此种玄理也属正常,但鲍照时期玄风逐渐消退,鲍照又是热衷功名之人,在他的诗中同样出现部分以玄理结尾的诗歌非正常现象,对此唯一合理的解释可能就是鲍照对于谢诗的刻意模仿。所以前期鲍照诗学康乐,不可避免于此类弊端,如上文所提到的《登庐山》诗的后半部分“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诗人写其登山后的感受,抒发又登山所见神奇景物所引起的想要回归自然的情感,表示对庐山美丽景物的沉溺和向往,叙述其游仙之志。再如“神化岂有方,妙象竟无述。至哉炼玉人,处此长自毕。”(《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10]1283与《登庐山诗》意旨相同,都是鲍照在谢灵运影响下的玄理入诗,寄托较浅。相反谢灵运学问深,思想广博,对玄学和佛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因此相比较二家而言,谢灵运虽玄理入诗,但他的山水诗寄托深沉,后期鲍照山水诗也逐渐摆脱这一方面的诟病,成为大小谢之间的过度人物。

四、结语

本文分别从鲍、谢两人诗歌渊源、语言、结构以及“玄理作诗”等方面进行论证得出谢灵运诗对鲍诗有一定的影响,才会导致出现鲍照后期山水诗比前期摹拟类山水诗境界高这一现象。后期山水诗鲍照由于自身原因,摒弃模仿更多的是创新,才会出现如《登翻车岘》此类情景交融的作品,在诗中浸透人生不幸的感伤和感叹,蕴含沉重的悲凉生命意识,同时也奠定了其在山水诗发展史中的地位,在二谢当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鲍照谢灵运山水诗
受气包
谢灵运:我的人设崩了
鲍照乐府诗创作对南朝诗人的影响
瞻谢公亭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鲍照与《拟行路难》的创作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