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挑战与培育路径

2019-02-21 16:42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意识

(昭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昭通 57000)

当今世界,人类正处于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以西方为主的国际格局,以西方价值观为取向的国际关系难以为继,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局势动荡、逆全球化势力上升等方面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考验。因此,在把握世界大势和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获得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下来。在国际上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那么如何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人类共识,如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本质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其主要包括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平等互信、对话协商的政治共同体;交流互鉴、兼收并蓄的文明共同体;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共同体。这一系列的共同体虽然是相对于国家而言,但国家是以组成它的公民为基础,因此国家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公民来实现,同时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确立人的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使各国人民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为此需要培育各国公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世界各国人民基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而产生的命运相连、未来相依、安危与共的相互依赖意识。”[2]各国人民作为共同体的成员,需要具有同呼吸共命运的认知和价值观;具备在共同体中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情怀和责任感。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还具有丰富的外延:

一是世界整体意识。各国人民同住一个地球村,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希望自身发展好的同时,别人也能好;希望本国人民过得好,也希望他国人民过得好。这样的世界整体主义意识其实质是超越了国别、民族、宗教、信仰和种族的界线,要求人们的公共行动以人类全体的福祉为最高考量标准,是真正的毫无偏见的平等主义。

二是合作共赢意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潮流。合作是主流,共赢是目标。合作共赢充分把握了各国互利互惠、各取所需的关系,是在实现自身利益、谋求长远发展的同时顾及他国核心利益,从而达到全球共同发展进步的长久之计。坚持经济自由、开放、互惠、双赢的发展方向,推动经济全球化,带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共享人类发展成果,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亦是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核。

三是包容互鉴意识。它是指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需要认识到文化的民族性、多样化,并且不同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面对不同的文化,应当秉持谦虚、包容、平等的心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各国应该允许异于自身的文明存在,推动不同文明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相互促进,通过对话交流推动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团结互信,推动全人类文化更加繁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四是担当责任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明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统一体。为了实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利益,共同体中的人们需要具备担当责任意识,即各国公民或社会群体对自己所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我认识和自觉程度。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作为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面对世界难题需要各国直面矛盾、勇于担当,积极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各国人民不仅对自我发展、他人和家庭负责,还需要为社会、人类和大自然的发展负责,奉献自身力量,共建和谐美丽家园。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本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是以共生为前提条件,以共商共建为创建方式,以共享为发展动力,共生关系的认同、共商共建方式的认可和共享目标的追求是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核心。首先,培育人们的共生意识,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共同体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坚实纽带,也是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基石。只有共同体的成员切身体会到自身的发展状况与其他成员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感悟到彼此共生关系,意识到利他同时利己,才能采取互利互惠的行动维护共同体利益,协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其次,培育人们的共商共建意识,共商共建是共享的前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方式,也是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在共同体中参与各方需要利益共享的同时风险和责任共担,需要集思广益兼顾各方利益,贡献各方智慧和创意,发挥共同体各方优势和潜能,各国具有全球治理的话语权、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世界秩序的重构权,促使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事务协商解决,形成最大合力。最后,培育人们的共享意识,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和强大动力。共享即坚持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寻求利益契合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共同享受世界发展红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标和关键。只有以共享全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为目标,才能携手前行、同舟共济引领全世界走向美好未来。

二、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石、以个人主义为理论核心的新思潮,强调个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个体间以理性行动进行交往,更多是竞争和争夺,而不是合作与奉献,致使个体间更加冷漠,没有连带感和归属感,成为孤立于社会的“原子式”个体。这样的个体更多关注于自我权利和自由,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道德观,导致个体逐渐丧失对社群价值的承诺以及社会责任的承担。正如社群主义发表的宣言:“排他性地追求个人利益,必然损害我们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破坏我们共同的民主自治实验。因为这些原因,我们认为没有一种社群的世界观,个人的权利就不能长久地得以保存。”[3]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大的挑战正是来自于新自由主义的消极影响,把个体放在不恰当的优先地位,致使个体只顾私利,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对公共决策不闻不问,忽视人的集群性,消解了共同体生活对人们的生活意义,进而瓦解了历史记忆和道德传统的文化根基……这种被桑德尔称之为“共同体的丧失”(erosion of community)的时代焦虑境况,也正是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最大阻碍。

(二)“逆全球化”势力的急剧上升

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逆全球化”的挑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国家自认为存在“不公平贸易”,为了扭转所谓的贸易逆差,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设置各类贸易壁垒,阻碍全球化进程,加之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这样的贸易保护势必带来贸易争端增多,影响全球产业链,致使世界经济恶化。当前,特朗普政府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从贸易扩展到知识产权、金融等领域,为一己之私,挑战世贸规则,不惜退出国际条约、国际协定和国际组织,动辄用国内“301”条款采取单边贸易制裁,发起贸易摩擦破坏全球治理体系,搅动世界人心浮动,引起的贸易冲突正侵蚀全球贸易的长远利益。第二,民粹主义势力不断抬头。民粹主义以维护平民利益为借口,引导广大底层民众把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加之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使得底层民众更容易卷入网络政治、网络民主。这样环境对自由贸易和投资体系造成负面影响,全球呈现出碎片化问题和失序状况。第三,国际恐怖主义加剧。虽然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已大大减弱,但局部地区局势动荡,恐怖势力加剧。除了利用大规模杀伤武器搞破坏活动外,还利用网络传播恐怖活动信息,如利用电脑黑客对政府部门的网络进行攻击,这些“逆全球化”的恐怖活动对全球人类的安全生活和正常秩序感造成极大威胁,使人类的不安全感急剧上升,各国人民失去信任感和依赖感,对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国际视野的缺乏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全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需要各国公民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情怀。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受偏安一隅的小农思想,加之 “闭关锁国”,后期学习西方同时抵抗西方侵略的悖论中,对外部世界和异域文化关注并不多,缺乏关心国际事务的习惯。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列强的长期封锁包围外部环境和国内自身因素,意识形态差异、文化背景使得中国人并没有融入到世界潮流中,致使部分中国人无法做到放眼世界,关注全球事务。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加速了中国人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增强自身开放意识,但是由于交流合作的范围、领域和层次的限制,除去一些精英阶层对国外有深入的了解和宽广的视野,很多中国人对国外并不具有深层次的了解,谈不上有完整而明晰的全球意识。此外,改革开放后,加强与世界往来,但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与世界交往程度不一致,东部地区人们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国际性,而西部地区人们相对而言固守本分,国际视野缺乏,没有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国际意识。这就使得人们难以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这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正如习近平所说: “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4]

(一)树立人类共同价值,增强对共同体的认同感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交往更加便捷、密切,交往的性质从对立转变为合作,人类共处一个休戚与共、相互关联的“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国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是超越狭隘的单一国家或民族利益,超越“小我”意识,寻求国家间利益的“共存性”和“一致性”,是为全人类共同福祉的努力,树立人类共同价值观。

人类共同价值所谓的普世价值,也不是狭隘的价值主张,同时也不排斥单个的国家价值或民族价值,而是以其为基础形成的人类基本价值。人类共同价值,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普遍交往结成为一个共同体,承认、尊重价值多元化,强调多元化中包含着统一性和共同性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5]。“和平、发展”体现的是人类的生存价值观,“公平、正义”体现的是人类的社会价值观,“民主、自由”体现的是人类的政治价值观。公平正义和民主自由都是为了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二)加强对各国文化和价值的多元理解教育

对各国人民进行人类基本价值教育的同时,又要进行国家、民族价值的多元理解教育。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在承认各国、各民族的独特价值的基础上,认可各国、各民族的核心价值和利益,亦不能有人类共同价值取代民族或国家价值,需要承认和尊重各国的价值、文化传统、信仰、意识形态及政治制度,从而形成人类共同价值。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学会取长补短、互容互鉴,承认彼此特殊价值追求,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维护世界和谐稳定。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出发,承认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文化交流互鉴冲破隔阂,拒绝普世价值、文化沙文主义以及价值霸权主义,认可他国人民丰富多样的价值追求。各国人民既要珍惜自身文化和价值的本土性和,也要尊重他国文化和价值,只有相互尊重、相互承认,各种文化才能共在、共融。

(三)强化各国人民的全球责任意识教育

每个公民首先具有某国国籍,属于特定民族,因此在共同体中不存在完全的纯粹的全球公民和世界公民,但各国公民承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需要具备世界眼光,关心人类共同福祉,作出贡献。在面对环境危机、恐怖主义、难民问题、贫穷人口等全球性问题,单个国家不能解决,他国也不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因此,需要各国人民需要把全球默认为一个整体,齐心协力,共谋人类和平与发展伟大事业。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促进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团结,首先是与当地及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共命运的意识,以及全人类休戚与共的精神;其次,通过了解地方和全球层面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社区发展面临的挑战;第三,个人对社区的责任意识,承诺参与地方、国家及全球层面的公民行动和社会行动。”[6]各国人民不管处于何种组织,都应该意识到是全球的组成部分,参与全球体系。

(四)重建一种重视公共善的公民德行教育

正如社群主义所提出的,个人的权利和正义应该建立在共同体之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建构以公共善为基础的伦理,其本质上是一种集体主义,它主张每个人都出生于社会共同体之中,应该社会(共同体)优先于个人,而非个人优先于社会(共同体)。

在共同体中个体不可能完全孤立地生活,公共关系对于个体的生活规划仍然发挥着本质的、有价值的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融入各类的社会关系之中,天然地与他人息息相关、相互依存,这是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活不是排他性的竞争性生活,而是团结友善的生活;不能在生活中树立、击败对手和敌人,而是要通过互助合作来唤醒和陶冶个体包容的心态和公共精神,并达成多元和谐的共同体生活。然而,通常情况下在个人利益面前,个体忘记自己作为共同体成员所应具有的德性和应担负起的责任,因此成员需要具有公共精神或公共善。首先,具备友爱。友爱就意味着“与他人一致”,是自我与熟悉的、陌生的他人之间的团结,是基于共同生活的愿望而形成的公共情感,是基于公共精神的道德之情。其次,互惠与利他。各国人民同属于共同体中,贯穿合作、互惠、利他的理念,自己获利的同时,也需兼顾他人的利益,寻求帮助与帮助别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项重要能力,没有人可以强大到不需要帮助,也没有人弱小到不可以帮助任何人。最后,具有世界情怀。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看问题、办事情,感受全人类疾苦,中国人民应该更加坚定开放合作信心、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不断为增进人类福祉、共创美好未来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更加开放的世界情怀。

(五)加强以民间沟通与人文交流为主的实践教育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7]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一种理想信念,还是积极的行动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通民众的接受和信任,需要培植民心相通、命运相连、兴衰与共的社会心理基础。我们应当提升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人文交流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增强各国的理解和支持。加强国内外教育合作,开展学术项目研究,强化国外青年对中国的认知和亲近感,打造学术共同体。加强中外智库交流对话,达成在贸易往来、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理解和共识。通过跨越国界、跨文化的人文交流,情感上相互依靠、彼此接纳,例如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全球性实践活动,主动地参与和关心共同体生活中的事务,培育公共行动理性、德行和能力,逐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认同感,并最终达到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使命,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相互信任关系。

四、结语

基于世界历史、国内外形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式外交理念而提出。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外交诉求,也体现了全人类的现实需求。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助力于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为世界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培育各国人民积极自愿参与共同体的建设,对人类共同体具有高度自觉性和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加强国际交往合作,采取理性地行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意识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