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巴山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2019-02-22 03:37加晓昕王春艳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巴山山区旅游

加晓昕,王春艳

(四川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四川 达州 635000)

川东北大巴高山,与成都平原四周的其他山脉共同作用,将风云变幻的海洋季风气候挡在山外,将四川营造成了怡人宜居的富庶的巴蜀之国。大巴山喀斯特地貌与梯田地貌等特殊的地质背景,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多处旅游景点,加之原始部族文化、传统农耕文化、山林文化、种植文化及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巴文化及土家文化等多种人类历史文化融入整个大巴山区及城市。根据巴山各处地理特征,在保护原有动植物种与矿产资源的前提下,将原始山林与原有风景区或景点进行人文性的可持续性开发,将自然与人文有机整合,打造具有生态、绿色、和谐、共享的当代巴山文化旅游区,实现农业、林业、畜牧业、休养旅游业生态发展,为山区经济发展、扶贫攻坚与文化影响提供可行性的思考与建议。

一、川东北巴山山区旅游现状及开发可能性分析

(一)地理形势优越

四川东北部的大巴山脉,呈西北向东南走向,山体长期受河流强烈的切割,多峡谷,谷坡陡峭,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阻滞或消弱了冬半年北方冷空气南侵,对四川冬暖春早气候的形成影响重大。山脊海拔一般2000米,岭谷高差800-1200米。此山脉群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地形落差较小,适合根据各山势地貌,完成生态文化打造,为当代休养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独特的思路。川东北巴山山区各山脉之间的旅游开发空间距离较近,且两山之间多峡谷,山林多绿植,其地质地理优势,便于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利用。[1]

(二)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巴山区经济欠发达,交通较闭塞。巴山脚下的几个市区人口密度大,潜在的旅游消费群消费要求与标准较高,当前四川巴山地区旅游开发还很薄弱,即使有一些旅游景点,也大多以地理地质天然自然景观为主,偶有红色文化融入巴山群,但是并非当代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消费的主流。巴山脚下的几个市区,人们收入逐年增高,较丰富的物质生活与较高强度的工作学习,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休憩需求。目前巴山周围市县人们在大巴山就近休闲旅游等精神文化消费的项目较少,区域优势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未显现,生态文化消费情况有待更多层次多项目地完善。

(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便于生态文化开发

大巴山区,丛林秀美,夏日清凉,冬日偏暖,从古代至今,巴山中流传的文化,令过往的迁客骚人趋之若鹜,不远万里,俯身景仰。巴山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姿,其中包括,古代:賨人文化、汉阙文化、三国巴文化、村落文化;农林:自然文化、山林文化、种植业文化、畜牧业文化;近代:地方民俗文化、土家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均可根据各地特色,深入发掘,为当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条件与契机。

(四)大巴山区域物种资源丰富,生态文化开发空间巨大

长期盛产多种药材、植物、动物,农林业较发达,又因四川大巴山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独特、森林茂密。推进其绿色循环发展,有利于形成新兴生态旅游区,适合构建巴山地区生态绿色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将农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融入酒店、休闲、游乐等旅游体验环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新旅游,彻底打开山区久远的贫困闭塞狭隘局面,走出生态学、文化学协同发展,为地方旅游服务业提供软、硬实力支撑。[2]

(五)巴山之麓城市人们生活的需要

当代一部分城市人白天为祖国的建设辛苦工作,工作生活太繁忙劳累,都市生活使人的生存压力较大,加之城市环境污染较重,健康的生活条件与环境较少,令人身心得到有效休息生态项目较少,人们空闲时间只能以喝酒、麻将、歌舞等可能对身体造成二次伤害的方式来释放工作的压力,造成当代人生活作息长期不规律,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这种情况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人们希望在闲暇假期有一个离自己日常工作生活较近的地方,让自疲惫的身心得到短暂休整,再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忙碌的事业与生活中。

从总体来看,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及市场导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川东北巴山山区丰富的生态文化优势突出,其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明显。目前,四川巴山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未得到有力发掘与整合,休养旅游业至今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扶贫作用也显微弱。[3]

二、巴山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一)川东北大巴山区,区内、区外旅游市场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亟待提升

经过了短短十几年时间的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使西部山区旅游市场开发的同质化倾向严重,加之旅游业前期建设投入较大,短期内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很难有所回报,各地旅游业都较急功近利,对自然景观稍有投入就马上圈地买票,企图最快最大利益化。由于巴山地域面积广阔,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分散,且受地理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川东北巴山山区整体存在生态文化及旅游资源整合度偏低、区域协作度弱、旅游产品开发宣传力度弱等诸多现象,导致的区内资源价值贬损,严重影响四川巴山区域生态文化旅游业长势发展。[4]

(二)四川巴山周围市镇与山林地带整体联运规划与发展的思路与格局未形成

未将山林中的地质、地理、植物、动物、乃至矿产与人类历史文化与当代精神文明协同融合,山区目前已有的自然景区,虽然小有规模,但多自然性的划地开发,并没有大面积、可持续、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文化成果,且大多景区仅仅观赏成本就偏高,如果在大巴山区内休养旅游的生活花费更为昂贵,普通百姓难以承受,这为巴山美景与文化的传播筑起了高高的篱笆,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天人思想造成了实质性的背离,极大地削弱了当地生态文化旅游服务地方经济的效力。[5]自然因为有了生物与人类而有了生机与活力,人类因为大自然的生机而有了健康的体魄与灵动的精神,山区的打造应以当代人们的休养生活地为目的,打造出山林山青水秀,文化人杰地灵的共生态势。[6]

(三)已开发的文化产品将历史文化与自然文化的生态整合度不高,文化内涵不丰富,宣传范围与力度不够

巴山区域生态文化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弱,产业规模小,大多还以小作坊生产为主,仍然大多以农业家禽,农家食品、器具为主产业推出,产业结构单一,与地方乃至全国当代消费群的消费需求结合度不高。生态文化产品的发展思维较局促,开发空间较狭小,生态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弱。川东北巴山山区全国文化品牌认知度总体水平偏低,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与资源总量不成正比,整体上存在经营分散、方式粗放,竞争力弱,缺乏与生态文化旅游业相配套的优势产品项目支撑等问题。[7]

(四)巴山山林区域内资源整合不到位,开发受限

现有景区景观虽数量较多,但开发粗放,对资源景观的优势文化融入度不够。基础设施较差,山区道路虽大多通车,但道路狭窄,偶遇天气变化,多有塌方与道路拥堵。利用高科技与高信息化技术进行大巴山区生态文化资源开发的水平较差,巴山山区旅游业发展缓慢。现有山区内的生态消费体验项目较少,居住条件还较差,造成消费者可能慕名而来,却败兴而归。

四川巴山山区植被完好,生态与文化的开发力度严重不足,导致山林的休养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但如果转变发展思维,避免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在当代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因势利导下,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全力布局与大力支持下,当地乡镇农村居民,上下联动,为巴山市镇与山区协同发展做好深入思考,谋篇布局,积极作为,必能冲破今日巴山山区生态文化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较低的瓶颈。[8]

三、巴山山区文化开发策略

(一)取得四川省委政府支持,成立专门的四川巴山区域开发领导机构,协调各市资源与力量,协同发展

省委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与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同时成立四川巴山区域开发机构,负责整合巴山区域相关行政区域的优势资源,形成凝聚力。四川巴山区域开发机构下设:生态文化布局部门、各地生态文化构思部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部门,各分支部门均要由人类学、文化学、规划学、建筑学、旅游学、生物学、地质学、中医药学等专家或专业人士参加,启动智囊团与行动队,调查研究,群策群力,协力完成巴山生态文化旅游大布局、中布局与小布局,形成巴山全局与细节共进的生态文化旅游良性发展格局。

(二)巴山旅游资源种类多、可开发性强,可发展生态植被文化与养殖业文化

以种植或养植种类分片区,有针对性打造。将市镇与大巴山山区整体考虑,根据地形地势、生态物种等分片区打造,对于离城镇较近山区,可将其主要打造成生活旅游区。而将自然景观保存良好的山林,在空山、荒山或半荒山中可大面积种植成片或连山的植物,如适合巴山栽种的药材、果树、花草等植物。在动物链养殖情况良好的山间可发展野生畜牧养殖业,如放养鸡、猪、牛、羊等。以保护生态物种为主要目的,以畜牧或养殖业为主要产业,适度加入文化产业,将山林编号打造,根据山林的地理地质特点,针对各种动、植物的特性,将整片山打造成某几种动物或植物(包括中草药)的生态旅游养种区,旅游消费者可择时参观、休闲、养生,同时可有偿采摘或宰杀生态农业产品,在山区内酒店或农家乐烹饪,各生产生活环节融入旅游,协同消费,让当代人们在巴山山区享受大都市没有的绿色生态环保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态环境下的绿色生活。

(三)可有效整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努力发掘各区历史文化,注重文学文化形象的打造与城市宣传,形成当代生态文化内涵与生态文化特色

历史与自然的文化可融入当地开发,如賨人文化、汉阙文化、红色文化可融入达州区域开发,红色文化和绿色旅游融入巴中区域开发,水域文化可融入广元的开发。探究从古到今从巴山走出来的当代或古代墨客文人的诗词、歌赋,或请当代作家根据当地特色文化创作文学作品,在城市边境隘口、交通要塞等处搭建碑石宣传城市文化形象。将已开发成功的生态文化旅游成果做成宣传短片,利用网络、手机等自媒体,宣传巴山生态文化形象。

(四)优先修建或完善特色旅游片区的各类交通线路

加大投入力度,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在诸多城市建设辐射的条件下,完善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吸引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者。在保障旅游消费者安全的基础上,将山区道路以环曲上升的走势完全修通,对于太险隘的高山,可以以索道、升降电梯等方式开通景观点。可融入巴山山民传统的栈道与索桥文化,巴山山间多峡谷与高峰,且高山间距并不遥远,可利用当代高新技术,对传统的栈道技术与笮桥(即索桥)艺术进行继承开发,创造出高超的现代山林道路修造技术,修造出适用安全的山林道路及保障设施,在两山间修建长距离、负重效果好的索道或索桥,并在群山间形成为山势走向增添纵横阡陌之感的索道交通群。

(五)打造当代人们休闲居住的山林集镇酒店文化

大巴山多高树林立,在可开发的条件下,利用树与树的空间与承重力建些小木屋、藤条屋或吊床等,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成巴山主题酒店。在酒店周围打造休闲文化集中生活区。可在山间或山上的空地处,打造隔音效果良好的影视城、美食城、游乐城等区域,成人、孩子均可在山林消费游玩,各山区人们空闲之余也可坐索道或索桥到消费区游玩。可将文学、影视、歌舞等艺术文化融入巴山,可请当代作家根据巴山战争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创作一些文学作品,联合影视制作商,编制为歌舞与影视作品,引进当代影视传媒业进入大巴山,拍摄影视作品,或表演歌舞剧,为来巴山休养的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食粮与精神生活。

(六)在自然景观中融入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开发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态文化旅游体验项目

将巴山原始先民生存文化融入生态旅游中,大巴山区的古賨人文化遗址保存与开发得较好,可以将古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场景模拟还原,在賨人生活区设置游客体验游项目。可以模仿以賨人为代表的远古巴人的生活方式,如:钻木取火、自编农具、自制器皿、自搭木屋、草屋、石屋、挖凿山洞等项目,游客也可享用或买下自己亲手制做的产品;改变当代人们的休养旅游要么走马观花、要么单一无趣的窘境,不只以看与吃为旅游休养方式,更可让旅游消费者参与到劳作或活动中,让他们体会感受到人类可以以更健康且更生态环保的方式生产生活;让他们感受到自然动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工具等皆因人类创造性的劳动而存在与发展;让他们在休养旅游的同时,感受到自我创造的成果与劳作的喜悦,有利于旅游消费者身心健康。还可以保留男女以唱歌跳舞表达爱意,孩子成年之礼等土家族文化;在高山错落的古战场烽火设置地,保障安全措施得力的前提下,开发新的空中旅游体验项目:如高空跳伞、蹦极、氢气球、滑翔机等项目。使游客来有所值,来有所玩,来了不愿再离开,走了还要带更多的人再消费的生态文化体验与宣传效果。

(七)注重修缮相对保留较好的原历史文化旧址与原村镇民俗文化旧习,保护为主,开发为辅

尽量复原远古賨人原生活场景;尽量修葺恢复汉阙旧貌、巴文化旧址、民俗文化旧貌;将原有战争文化旧址复原;对平坝中的村镇文化进行保护与修缮。考察与开发秦汉战争、三国战争与红军战争的战斗路线,对某些曾有过激烈战斗或有传奇故事的地点,可邀请文艺艺术家们在原址表演,见证巴山热土地上的仁人志士为人类和平、为国家大义、为民族生存所做出奋战与牺牲,让融入大自然的消费者于生态旅游过程中,激荡起对巴山儿女从古至今为和平而战争的态度的敬重,激发他们昂扬上进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对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倍加珍惜。同时保存与修缮民国或建国后的石房、木屋,木制戏台,农家用品,以及中间一条道、两旁铺面的村镇,或四合院的住房设施等,并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当地百姓经济状况有效改善,当地居民可将传统小农生产模式下创造出的山区手工艺品、食品等山区文化产品展卖给游客。

(八)建议当地政府注重招商引资,努力将巴山已有文化产品进行更新,并以现代产业模式进行宣传推广

将现已有的巴山历史名品进行市场调查,与国内外同行业对比,结合巴山文化深入思考,继续不断开发,打造出代表巴山人真诚、朴实、勤劳、坚强与聪慧等品质的文化产品;对巴山文化与自然地质进行实地考察,利用地理优势,努力种植或养殖新的产品;对传统农业产品或工业产品(如醪糟、竹编、鸡蛋等),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运用新技术,进行新工序或工艺的开发,研制出新的符合国内外广大市场需求的产品。将四川巴山区域建造成巴山山区的生态文化发展的大格局,打造成融自然资源、农业、林业、畜牧业、文化业、旅游业、酒店业、商业等行业、专业生态绿色共享发展的独特的良性循环产业。

结 语

因巴山山区存在极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有国家保护的多种动植物,同时水源涵养功能强大,巴山文化种类多样,历史渊源较为丰富,因此,加强绿色循环视角下的川东北巴山山区生态业、文化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探寻适宜川东北巴山山区资源环境特征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模式,对平衡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当代人们健康的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巴山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及投入运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具有独特魅力的巴山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取得实践性成功,就会为当代人们健康的休养生息方式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更会为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乃至山区经济发展,提供成熟的开发经模式。

猜你喜欢
巴山山区旅游
巴山送红军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儿哥
山区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