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构建干部选拔体制机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9-02-22 03:37周春滟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干部队伍领导干部

周春滟

(四川文理学院 人事处,四川 达州 635000)

2018年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谈到改革开放,不能不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丰功伟绩。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认为,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他是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十大贡献,涵盖了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很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报告实际上成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纲领性文件。而干部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同志对构建干部选拔体制机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干部“四化”思想,确立干部选拔标准;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健全干部选拔机制,这些思想对推进党的干部建设制度改革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提出干部“四化”思想,确立干部选拔标准

在1982年的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3选拔政治过硬、知识水平高的中青年人才充实领导干部队伍,从而有效解决干部队伍断层问题,为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干部队伍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革命化”是选拔领导干部的政治保障

邓小平认为,革命化是选拔领导干部的首要标准,如果让思想不纯洁的人混进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中,就会给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无法预料的祸害。革命化包含多层内涵。首先,要求选拔的领导干部要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头脑,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化;其次,选拔领导干部要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再次,选拔的领导干部要继承党的优秀传统和优良作风,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第四,选拔领导干部要“讲党性,不搞派性”,要根除有宗派主义、圈子主义。

为防止一些思想上、政治上有问题的人混进党的领导阶层,邓小平把革命化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首要标准,他一再强调,“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1]380-381关于革命化的衡量标准,邓小平十分赞同叶剑英提出的选拔干部的政治标准,这为选拔党的接班人提供了政治保障,使选拔的中青年干部政治可靠,具备“红”和“德”方面的关键素质。

(二)“年轻化”是选拔领导干部应坚持的方向

领导干部队伍中不能及时地补充中青年人,会造成人才断层,党的事业后继无人。我国正常的领导干部任用选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林彪、“四人帮”打断,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政治生活逐渐走向正轨,国家需要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的领导干部与当时领导干部老龄化严重、知识水平低的现状之间矛盾日益凸显。如果这时候还墨守成规,坚持选拔领导干部“台阶制”,将会造成领导干部断层。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坚决地放手地使用经过选择的新干部,除了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害以外,还能有什么别的结果呢?”[2]选好接班人,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中青年人与老年人相比,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青年人精力充沛,头脑灵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提拔政治过硬的中青年人走上领导岗位,为老龄化的领导干部集体注入新鲜血液,也使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邓小平指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3]323不仅如此,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旧思想,给优秀中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对于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干部,给他们搭便梯,快速提拔到领导岗位,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可以有效防止领导干部断层,为社会主义事业储蓄后备力量,是选拔领导干部应坚持的方向。

(三)“知识化、专业化”是选拔领导干部的智力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展成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更新思想观念,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我们国家领导干部的现状不是干部太多,而是“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太多,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太少。”[3]26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在于人,在于有知识、懂专业的高科技人才。因此,在今后的干部选拔中,要特别重视领导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政治过硬,有知识、懂专业的人才走上各行各业的领导岗位。

邓小平的干部“四化”思想,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为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干部队伍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健全干部选拔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实践中逐步推进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不断完善,并探索出了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和退出机制,为实现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和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设立顾问委员会,实现新老领导干部平稳过渡

由于老龄领导干部较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实行退休制度,因此,需要有一段时间、有一种方式进行过渡。设立顾问委员会,是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实践探索,实现了新老领导干部的平稳过渡。在短时间内,国家重要部门仍然由老同志继续坐镇,让中青年人任副职,等这些年轻人成熟之后再任正职。设立顾问委员会,既能让老同志发挥助手、参谋和监督作用,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能让年轻干部发挥主动性,实现新老交替。

顾问委员会只是一种过渡形式,随着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会逐步取消它。老同志在顾问委员会中不能随意干涉年轻干部的行动,只能提意见和建议。此后,作为党和国家的实际领导人,邓小平率先作出表率,且亲自担任中顾委主任,并界定了四项主要工作:首先是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建议,接受咨询;其次是在党内外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再者是协助中央委员会调查处理某些重要问题;最后是承担中央委员会委托的其他任务。老同志经验丰富,是党和国家的巨大财富。经过几年的实践,在党、政、军各级部门都补充了不同数量的中青年干部。在党的十四大后,没有再设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完成了实现新老领导干部平稳过渡的神圣使命。

(二)建立退休制度,为中青年领导干部腾出空间

设立顾问委员会只是一种过渡形式,要真正解决新老干部交替,彻底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必须建立退休制度。关于退休制度,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开始考虑这一问题,他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中提出:“庙只有那么大,菩萨只能要那么多,老的不退出来,新的进不去,这是很简单的道理。”[3]193能否建立退休制度,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建立退休制度,也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要有步骤地和稳妥地实行干部离休、退休,且要安排好离休、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1980年明确了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员候选人不再由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担任。随即1982年,对领导干部的任职时间、期限做了规定。同时修改国家宪法相关规定,保障了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党内的高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如邓小平、陈云、李先念、邓颖超、聂荣臻等主动要求退出领导第一线,迈出了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第一步。在他们的带动下,各省、市、区的各级领导机关的一批老干部相继退出了领导岗位。对于退休的年龄界限,邓小平也借鉴了其他国家的退休制度,领导干部退休制度日趋完善。

(三)制定干部选拔制度,规范中青年干部的选拔

邓小平把能不能选拔合格的接班人作为老同志和高级领导的评价标准。如何让优秀的中青年人走上领导岗位,他指出:“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3]331在干部选拔的标准这方面,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来检验其是不是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在干部选拔方式上,不拘泥于台阶式地提拔中青年干部,不拘泥于论资排辈,不任人唯亲。在领导干部选拔范围上,不拘泥于党内,要从各行各业选拔人才,只要达到“四化”标准,对人民有贡献,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贡献,都可以充实到领导干部队伍当中。

在提拔干部之前,首先要进行必要的考察,让青年人在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受到实践的检验。通过考察的青年人,则提拔为领导干部,不能通过考察则换,这让提拔的中青年领导干部能够让人心服口服,提拔人才有理有据。中青年人被提拔为领导干部之后,还需要接受一定的考核,是否能够胜任工作,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建立健全干部选拔制度,使真正优秀的中青年人才能够走上领导岗位有了制度保障。

三、邓小平构建干部选拔体制机制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干部,需要大量的优秀干部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选拔干部一定要突出政治标准,体现了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根本原则。[4]深入学习邓小平干部选拔体制机制思想,对于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干部选拔体制机制,必须按照 制度改革的新要求,抓住制度建设的特点,在方式上革新,深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只有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才能培养并且选拔一大批国家的优秀干部,只有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才能提高党和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共产党在执掌政权70年里,有过激烈的政治斗争,也经历过高风亮节般的权利交接,以及不断制度化的努力,最终形成了一套可以维持庞大政治体制正常运转的干部培训与选拔系统,这个系统仍然不完美,需要为政者不断做新的尝试,进行完善。

(一)为培养年轻后备干部指明了方向

曾经的惨痛经历太深刻,邓小平希望中共的领导干部们能够越来越年轻。答案在两年后的中共十二大上得到回应。[5]邓小平之后,干部年轻化逐渐成为历届中央领导人在干部选拔问题上的必要条件之一。与此同时,各届中央领导,也在不断推进这个问题向更深层发展。虽然年轻化已经成为干部选拔的一个惯例,但年轻的干部从哪里来?邓小平之后,各界中央领导一直在寻找更多的选拔渠道。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人才力量,关乎国家的兴衰。只有大力开发和培养优秀的领导人才,作为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优质资源储备,才能对今后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青年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各层级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对推进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领导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后备干部的成长,除了自身的艰苦努力,还要靠党组织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和适时任用,为其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力度,大力推进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内容方式、宏观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建立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当前,我们需要更多的政治合格,作风过硬,有担当、有作为、有能力的青年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邓小平构建干部选拔体制机制思想为培养年轻后备干部、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二)为选拔优秀干部提供了可靠依据

《孟子》有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选拔任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6]首次提出“好干部”标准。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阐述时,首次在“高素质”后加上了“专业化”。2018年,在党的生日前夕,习近平在组织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时,再一次强调了要把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作为重要着力点,突出政治标准。要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更要突出政治标准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就要坚持好干部标准,要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这些思想是邓小平构建干部选拔体制机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新时期选拔优秀干部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为规范管理干部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邓小平构建干部选拔体制机制思想还为新时期规范管理干部制定有效的制度保障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依据。坚持党中央领导,强化党管干部原则。2018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我们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

规范并完善解决制度问题,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推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保障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014年,中央还修订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与2002年颁布的这一条例相比,新条例在用人标准、选拔过程等方面都有所增改,而在领导干部选拔来源一项,规定要拓宽选拔渠道。

总之,邓小平同志构建的干部选拔体制机制思想为干部选拔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的干部“四化”思想,确立干部选拔标准;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健全干部选拔机制,为新时代干部选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于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提供了干部保障。

猜你喜欢
干部队伍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弘扬石圪节精神 锤炼干部队伍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保证公司持续发展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