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汤尤杯中国羽毛球队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9-02-22 09:11沈连梅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国羽毛球队杯赛中国队

沈连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滁州239000)

2018年汤姆斯杯和尤伯杯(以下简称汤尤杯)羽毛球团体赛在泰国曼谷落下帷幕,中国羽毛球健儿奋勇拼搏,获得汤杯冠军,时隔6年重新站在世界男子羽坛之巅.于此同时,中国女子羽毛球队止步半决赛,也创下34年来征战尤杯的历史新低.在喜忧参半的形势下,难免让人对中国羽毛球队征战东京奥运会的表现担忧不已,特别是在“后林丹时代”,中国羽毛球队面对世界强队已不再具有绝对话语权.笔者通过回顾和总结此届汤尤杯比赛里中国羽毛球队的表现,试图从中探寻和发现羽毛球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中国羽毛球队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提供参考.

1 中国羽毛球征战汤尤杯存在的问题

1.1 男队已逐渐走出后林丹时代,女队新老交替未完成

2018年汤尤杯赛新老组合的中国羽毛球队圆满完成赛前任务,时隔4年再次捧得汤姆斯杯.纵观比赛,中国羽毛球男队在获得冠军的同时,也让国人看到了新一代男队的成长.尤其是男双的表现,在决赛落后的不利状况下,顽强拼搏,最终逆转对手取得胜利.汤姆斯杯的胜利,似乎宣告中国男队已经走出“后林丹时代”,在世界男子羽坛重新找回信心和位置,这也是此届杯赛中国羽毛球队的最大收获.相比之下,这届杯赛中国羽毛球女队的表现令人沮丧,仅止步四强.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女子羽毛球队共8次夺得桂冠,1次亚军,可谓名副其实的冠军之师.横向比较来看,日本、泰国等基本完成新老交替的任务,中国女子羽毛球队却深陷其中,小将缺乏担当,老将又无法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半决赛输给泰国则是中国女队问题的集中展现.从长远来看,中国女子羽毛球的传统氛围固然浓厚,然而,恢复元气则需要她们解决自身队伍建设的瓶颈,否则,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女队将会呈现由领衔到追赶的尴尬态势[1].

1.2 球队核心“核而不强”

从20世纪80年代参加汤尤杯开始,中国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战绩,除了团队强大的优势外,超一流球星的存在不容忽视,如赵剑华、龚智超、吉新鹏、张宁、林丹等.尤其是被称为“超级丹”的林丹,为中国羽毛球辉煌的十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在这届杯赛上,林丹作为3号男单出场较少甚至决赛无需上场,其在男队落后时起到了稳定后方的“镇定剂”作用.作为1号男单的谌龙,决赛中首场比赛惨败,似乎总缺少些团队核心的特质,若委以核心重任,让人对中国羽毛球男队出征东京奥运会显得底气不足.而中国羽毛球女队,从里约奥运会失去女单金牌起始,女队仿佛一夜之间失去核心骨,传统女队精神也消失殆尽[2].这届杯赛上,虽有李雪芮这样的老将坐镇,但不仅战绩不尽如人意,其赛场表现更让人们对女队未来揪心不已.

从该届杯赛中我国男、女队整体表现来看,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后林丹时代”的中国队核心球员核而不强,对整个队伍士气的提升与帮助作用不大.虽有林丹、李雪芮这样的老将助阵,但竞技羽毛球终归属于年轻人的项目,“后林丹时代”中国羽毛球队核心球员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1.3 打法单一

羽毛球运动自出现以来,进攻一直是主旋律.尤其是男子项目,无论是林丹、陶菲克、林水镜等,还是桃田贤斗、王子维等都是进攻型打法,这也极大促进了世界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若对现在中国男子羽毛球队下个打法定位,似乎是清一色的防控反击型.从这次汤姆斯杯来看,林丹由于年龄因素,打法也发生了变化,以控球反击为主;谌龙看似进攻性,其实更多时更相信自身的“防反”;倒是小将石宇奇逐渐显示进攻型打法的态势.而对于女子而言,进攻型打法早已成为当前世界女子羽坛的“流行曲”,如当今世界排名前十的运动员戴资颖、辛杜、拉特查诺、马琳等.捧走尤伯杯的日本队,进攻虽不是强项,但多拍跑动的打法却自成一家.反观中国女队,陈雨菲进攻偏弱,何冰娇虽勇于进攻却手段单一,而连续三场单打失利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如今的中国女队不再像4年前巅峰期的盛况,进攻有李雪芮,防反有王仪涵、王适娴等,球员特点不明显,遇到不同类型打法的运动员无法做出针对性的布局,止步四强似乎也在情理之中[3].

1.4 体能落后

当今世界羽坛,由于羽毛球运动的全球化和技术的国际化,及每年多场世界大赛的举办,运动员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正逐渐减小,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项目,没有谁具有实力,可以绝对战胜对手,每一分胜出都要经过十多拍甚至几十拍的争夺,如尤伯杯决赛中国对日本二双比赛中,多次出现30拍以上才能得分的局面.可见,在快速对抗的竞技背景下,现代羽毛球项目对体能要求极高,尤其是排名前十的运动员.如世锦赛冠军安塞龙、奥运会冠军谌龙,都在这届杯赛上输给世界排名前十名之外的日本选手桃田贤斗,后者正是依靠不知疲倦的奔跑和进攻取得胜利的;日本女队也凭借多拍跑动打法将冠军收入囊中,体能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之一.对比之下,中国羽毛球队多年来始终认为拉吊突击可以节省体力,进攻会消耗太多体能,但从现代羽毛球的竞争激烈程度来看,中国羽毛球队在体能储备上不能满足比赛的需求,特别是与日本队相比,中国队的体能总显得较为薄弱,加强科学的体能训练已成为中国羽毛球队未来发展的课题之一[4].

1.5 抗压能力弱

近十年来,心理训练一直是中国羽毛球队纠结的焦点之一,到底需不需要专门的心理训练?还是通过大赛的不断积累经验进而形成稳定的抗压能力?其实,只要是竞技运动就必然会涉及心理问题,尤其是重大比赛时的心理抗压能力.在高水平竞技的今天,运动员赛场抗压能力已从单纯的心理扩展到各个方面,如赛程安排、赛场风速和风向、场地灯光、媒体媒介甚至是赛场观众氛围等.这届尤伯杯中国队与泰国队四强战中,号称“魔鬼主场”的泰国队,充分利用主场优势和规则战胜中国队,历史性进入尤伯杯决赛.中国男队一单谌龙,2014年汤杯半决赛输给田儿贤一,中国队无缘决赛;2016年汤杯1/4决赛,谌龙负于韩国队的孙完虎,中国队止步八强;此届杯赛上中国力捧汤姆斯杯,可谌龙仍在决赛首场完败于日本队的桃田贤斗.赛后,中国队众将士将问题集中归结于观众呐喊、场地风速、灯光等问题.其实,从竞技层面上看,比赛的环境和氛围都是相对公平,不会非常明显地失去偏颇,即使是主场呐喊助威,对主队而言既是动力同时也是压力[5].这届杯赛上,中国羽毛球关键场次的失利,更深层次的体现出运动员赛场抗压能力薄弱,不能完全发挥个人真实实力.赛后,赛场心理训练也应成为教练员团队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1.6 职业素养尚需提高

在职业化进程日渐加速的趋势下,运动员的职业素养更需要精细化、专业化.职业化运动员一切行为都应围绕自身职业建设为出发点.近年来中国羽毛球队陆续传出负面消息:恋爱风波、对抗教练、赛场摔毛巾、假球风云等,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表面看是运动员或教练员个人因素,归根结底是中国羽毛球运动员职业素养的自我完善不够.而赛场上,职业素养更多的是体现在比赛态度和意志力的考量.这届杯赛中国羽毛球队个别场地比赛比分悬殊,相比日、韩等国运动员赛场积极奔跑、每分必争,中国羽毛球一些运动员面对强手较早放弃拼搏,或多或少都与长期职业素养自我要求不高有关联.

2 对策

2.1 尽快形成小将为主,老将为辅的新队伍

从林丹、李宗伟等巨星因年龄而逐渐失去世界羽坛强势地位来看,竞技羽毛球领域始终是年轻化项目.奥运会金牌是所有竞技领域荣耀的最高象征,也是所有职业运动员运动生涯的最高梦想.通过对历届奥运会羽毛球冠军年龄统计来看,奥运会男单金牌获得者平均年龄为26.1岁,女单为25.1岁,其中,林丹和张宁分别蝉联过奥运会金牌.如果以运动员首次获得奥运会金牌的年龄来看,男单为25.7岁,女单仅仅为23.8岁,从统计学规律来看,羽毛球男、女冠军年龄分别是25岁和23岁.这届杯赛上,日本男队平均年龄为25.3岁,其中男单平均年龄为24.5岁;中国男队平均25.5岁,其中男单为24.2岁.中日两队在队员年龄上几乎相同,体能及技战术经验上也相差无几,故决赛中日冠军争夺尤为激烈,中国队也是3:2险胜.而女队年龄的横向比较上,日本队平均年龄为25.3岁,其中女单为24岁;中国队平均年龄为22.4岁,其中女单22岁.可以看出日本女队更为接近冠军年龄,无论是体能、技战术经验上相比中国女队有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故夺得尤伯杯也具有一定说服力[6].

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携带主场优势的日本队仍将延续着自己努力,而中国队也应在随后的训练里有着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中国女队,在东京奥运会时将处于一个整体上升且更靠近冠军年龄时期.当前中国队应着力打造小将当家、老将辅佐的格局,立足长远,以东京奥运会为目标,真正意义上完成新老交替的任务.

2.2 加速球队核心球员培养

任何一支优秀运动队的建设都离不开核心球员的培养.核心球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是球队勇往直前的信心保障,也是球队新老交替“传帮带”的重要力量.核心球员可以是球队个人能力最强队员,也可以是经验丰富、能够稳定“更衣室”的球员.如核心队员张宁、林丹或是队长蔡赟、张亚雯等.而这次杯赛中国男、女队核心球员表现不尽人意,虽有收获,但核心球员的意义和培养已被重新提及.面对这支以青年军为主力、内外交困的中国羽毛球国家队,核心球员的选择和培养应该更多的围绕领导力、责任心、职业操守等方面进行,将核心球员的培养方向主要放在能鼓舞斗志、能较快完成新老交替的大方向上,争取在东京奥运会上展现核心球员的培养价值.

2.3 多元化吸纳和培养不同类型风格球员

赛场对手不同,决定打法和风格也不尽一致.在竞技羽毛球国际化、同步化的今天,各国羽毛球竞技水平日趋接近,全面且具有特点的运动员逐渐成为世界羽坛的佼佼者.在国家队运动员的选材方面,应多元化吸纳各种气质类型、不同风格尤其是特点明显的运动员;从世界羽坛的潮流出发,与时俱进的培养多类型球员.例如身高类型,身材高大固然有其优势,但也有一定的不足,如重心高、横向移动和转身受限制等,但中国羽毛球队历来喜欢高个子运动员且自成一系,观念根深蒂固[7].日本队在此届世界杯上的表现已做了很好的诠释和解读,他们没有墨守成规,没有以身高论发展前途,如桃田贤斗,174 cm的身高一度被认为有发展瓶颈,难有大作为;奥原希望、山口茜分别为155 cm、156 cm,即使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戴资颖身高也只有165 cm.正是这些身高的不同,日本队的打法类型、风格才不拘一格,也让日本队在比赛上大放异彩.

2020年奥运会的举办地东京,由于岛国地理位置因素,常年风大,场馆进出口必然受到风向和风速的影响,这对讲究风向和风速的中国队来说是个极为不利的信息,也给中国羽毛球队东京奥运征程产生负面因素.因此,无论是发展需要还是比赛环境因素,中国队都要认真对待不同风格类型球员的吸纳和培养,以开放姿态迎接东京奥运会的挑战.

2.4 加强运动员体能储备和训练

这届杯赛的赛场特点之一就是激烈.多个场次胜负分仅在3分之间,一分多拍现象普遍存在,如汤姆斯杯男双比赛,多次出现40多拍才决出一分的场面;女单赛场奥原希望对泰国的小将金达蓬其中一分的争夺多达48拍.多拍的出现,一方面是技战术的需要,同时也是体能储备和实力的体现,此届汤尤杯不仅表明世界各国羽毛球竞技水平差距的日渐缩小,也昭示着充沛的体能是运动员获取胜利的必要武器之一,甚至决定比赛的胜负.在这种体能高消耗、高需要局面下,中国队应抱着学习的姿态,向日本、韩国甚至泰国队虚心学习,不断加大科学体能训练和科研工作,不断创新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女队,在世界女子羽毛球男性化发展的前提下,应积极以优秀运动员为榜样,重视日常体能训练和意志力的培养,尽快从低谷徘徊中走出来.

2.5 多方法提升运动员抗压能力

压力是每位职业运动员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来源于心理,也产生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或干扰.比赛级别越高、任务越重,压力也陡然增大.这届汤姆斯杯决赛上,作为一单的中国选手谌龙面对日本选手桃田贤斗的挑战,竟以9∶21输掉第一局比赛,第二局虽然奋力追赶,但还是错失比赛.作为奥运冠军和全队一单选手,一局比赛仅有9分入账,技战术层面上或许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心理抗压方面也有必要研究.多年来,中国羽毛球国家队关于抗压和心理训练始终争议不断,曾有一段时间实行过运动员心理训练;但也有过异议,认为这样会加重运动员的心理负担.羽毛球奥运女单冠军马林,2014年哥本哈根世锦赛前曾一度对自己的状态失去信心,正是她电话求助远在西班牙的心理医生,经过心理调节,重拾信心,最终获取了当年的世锦赛冠军.从马林实例来看,高水平竞技赛前的心理辅导、调节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根据这届杯赛中国女队反映的环境影响、场内主场观众干扰等问题,启示中国队应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细节训练,如模拟赛场训练、抗干扰训练、借鉴乒乓球队局点平分比赛方法等,以细节决成败的理念去迎接东京奥运会的到来.

2.6 规范运动员职业操守

职业操守和素养,是运动员成才和获取比赛胜利的重要条件.在职业化、市场化潮流的影响下,规范运动员的职业操守也显得十分必要.职业操守既包括运动员赛场表现,也包含运动员场下各种言行举止.尤其是潮流运动的偶像级运动员,其职业操守的意义尤为重大.正如奥运冠军马林所言:“我因专注而强大,世界第一是付出的最好回报.职业操守的内涵所在,体现着‘专注’两字,它会让运动员以自己的专业为职业,以职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行为付出和努力换取最后的胜利和成功.”[8]

在当前中国羽毛球队队员青黄难接的背景下,运动员职业操守的规范势在必行.这恰是中国目前所有职业运动最缺乏的标配之一.中国队理应学习国内外优秀运动队的管理办法,对运动员职业操守进行必要规范,甚至形成必要的制度并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冀以希望中国羽毛球队重新掌握世界羽坛的话语权.

3 结语

随着2018年汤尤杯团体赛落下大幕,世界羽坛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回顾此届比赛,日本羽毛球队成为最大赢家,不仅是女团冠军、男团亚军的骄人战绩,更多的则是收获了对抗中国羽毛球队的信心.面对2020年东京奥运会,拥有主场优势的日本队必将对中国羽毛球队发起更为强烈的冲击,甚至欲夺世界羽坛霸主地位.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中国羽毛球队只有立足自己、放低姿态,结合自身状况正确审视当今世界其它国家羽毛球发展态势,与时俱进的提升自身队伍建设和训练水平,才能有机会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不畏强手,取得优异成绩,重塑中国羽毛球队昔日辉煌.

猜你喜欢
中国羽毛球队杯赛中国队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国羽归国开始第四次隔离,“全勤员”贾一凡盼管住嘴》
中国队获第62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第24金!陈雨菲羽毛球女单夺冠
中国队获第61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关于低调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一道陈省身杯赛题的思考
“叶杯赛”会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