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诊断高血压相关脑小血管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9-02-24 19:15刘荣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7期
关键词:脑小血管病白质

刘荣梅

(德棉医院 山东 德州 253002)

现阶段临床中关于高血压相关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还并不明确,如果患者未接受科学和有效的治疗,则会导致病情发展为认知功能障碍或(和)卒中[1]。神经影像后处理技术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逐渐发展、完善,也为脑小血管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途径。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于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中。本研究主要总结了磁共振成像诊断高血压相关脑小血管的研究进展,现作如下综述。

1 高血压相关脑小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高血压作为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对于年龄>65岁的老年人来讲,发生高血压的几率大约为60%,年龄>85岁的老年人,其发生高血压的几率则高达80%。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讲,脑组织为早期受到损伤的靶组织;高血压会导致小动脉硬化,纤维玻璃样物质出现沉积,内膜中层平滑肌细胞出现丢失,增加血管壁厚度,让管腔出现狭窄,最终发生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是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不存在显著临床症状于一体的经核磁共振技术能发现的一组疾病,如脑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扩大血管周围间隙以及脑白质病变等。

2 腔隙性梗死和腔隙灶

腔隙性梗死是因为小深穿支动脉发生闭塞所引起的,腔隙灶则是指腔隙性梗死经长时间的转归,也就是出现软化的陈旧病灶。临床研究发现,大约有30%的患者表现为卒中症状,影像学方面却并不存在可见病灶;不但卒中患者存在腔隙灶,不存在显著卒中的老年人群也可能存在腔隙灶[2]。新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和脑梗死相同,可以将其分成急性期和超急性期,所以采用影像学技术能进行有效诊断。腔隙灶或者陈旧性腔隙性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常常为卵圆形或者圆形脑脊液样信号影,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则表现边缘高信号环影,和血管周围间隙存在显著差异,而当处于脑白质高信号区域时,血管周围间隙也可能表现为边缘高信号环影,临床中应加以关注。在T1加权像、T2加权像等其他序列上,腔隙灶有时可能表现为显著脑脊液样信号,然而整个病变在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均表现为高信号。

3 白质高信号

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nishki于1987年通过“白质疏松”来对核磁共振上的白质高信号表现进行定义,其表现主要为边界模糊,脑白质区的片状FLAIR或者T2WI高信号、T1WI高信号[3]。白质高信号为动态变化的,有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基线病变严重程度、吸烟、血脂以及血压等均属于白质高信号进展的影响因素。有学者通过对健康者进行长时间随访发现,与脑室旁白质高信号相比较,内深部白质高信号更容易出现扩展;另外通过对高龄老年人群进行随访发现,和男性相比,女性深部白质高信号的进展严重程度、基线均更大,男女间的脑室旁白质高信号则无差别。

有学者通过T2WI高信号范围来区分白质高信号的轻重程度,通过半定量或者定性方法来评估白质高信号的严重程度,而应用较为广泛的则为Fazekas量表,该量表耗时少,而且简单。采用量表评估存在主观性,所以对白质高信号的定量测量技术被提出,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图像导入后,识别病变区的异常信号,对病变区进行勾选,通过对病变体积进行计算,进而来定量分级。

4 血管周围间隙扩张

血管周围间隙作为神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之一,在部分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出现扩张,但是血管周围间隙扩张基本上不会损害脑组织,所以临床中将其作为良性改变,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血管周围间隙扩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抑郁、认知功能损害等密切相关。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的核磁共振表现主要为最大经线不足3mm的条状或卵圆形、圆形的FLAIR低信号、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病灶;不存在对比剂占位效应和增强效应,边界清晰。临床中区分无症状性腔隙灶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的标准是直径3mm,但是通过对丘脑和基底节区的T2WI高信号表现的小病灶进行分析可知,直径大于3mm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张也较为常见,直径甚至可能为15mm;结果显示界限值为3mm的判断并不准确。如果病灶直径大于3mm,形态类似,信号表现相同,应给予3D-T1WI序列扫描,经多平面重建进行证实。核磁共振的扫描参数、序列等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的检出率密切相关。临床研究发现,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的发病部位主要为外囊、脑干、半卵圆中心、脑凸面皮层下一级基底节靠近前联合附近等,小脑则并不常见。

5 脑微出血

脑微出血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在磁敏感加权成像或磁共振梯度回波成像序列上呈2~10mm的卵圆形、圆形、小灶样的低信号,其性质均一,周围不存在水肿。脑微出血的发病部位主要为小脑、脑干、丘脑、基底节、皮质下白质以及皮质等。研究发现,磁场强度、空间分辨率、后处理技术、序列参数以及脉冲序列等于脑微出血的检出密切相关。临床中常常选择3D-SWI序列来检测脑微出血,3D扫描对出血信号的敏感性较高,层厚较薄。

总之,临床中应选择合理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并建立科学的影像评估系统,进而来全面和详细的分析高血压脑部病变,为早期诊断提供科学指导和详细信息。

猜你喜欢
脑小血管病白质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脑小血管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的中医病机思辨与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指标述评
《心肺血管病杂志》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改变七个习惯 防住六成血管病 我国首次针对生活方式与血管病关系的调查显示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