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针疗法治疗痛证验案举隅

2019-02-25 12:39陈雨婷陈雨佳王冉冉陈振虎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9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置换术疗程

陈雨婷,陈雨佳,张 昆,王冉冉,陈振虎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51000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51062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510000)

岐黄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陈振虎教授采用自制的岐黄针针具(专利号:ZL201520271867.0)配合手法治疗疾病的岭南特色针灸疗法。陈振虎教授是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岐黄针发明人,拥有多项专利,在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勤求古训、汲取精髓、推陈出新,将发明的岐黄针疗法运用到临床中,屡获良效。歧黄针疗法从经筋理论出发,结合《黄帝内经》九针中毫针、圆利针、长针、大针以及锋针的特点,以辨经、选穴、论刺法作为操作三要素,来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痛证、神经感觉异常等诸多临床疾病的一种针法[1]。具有取穴精少(一般1~3个穴位)、见效快、疗程短、安全、操作简便及易推广等独特优势,可有效减少传统治疗方法疗程长及疗效不理想等弊端,深受广大患者喜爱,不仅使疾病得到治愈,同时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节约就医费用,给患者带来福音。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岐黄针疗法的问世,开创了针灸疗法的新天地,将新型针具与手法二者相结合,广泛运用到临床疾病的治疗中,促进了针灸技能的进一步提高。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并在临床上广泛运用,近1年已完成大量临床痛证疾病的治疗,显效率达70%~80%以上。现列举应用岐黄针疗法临床治疗痛证的典型病案四则,以飨读者。

1 病案举隅

1.1 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障碍

患者李某某,女,68岁,2018年4月因“双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余”就诊,2月前曾在广州某三甲医院骨科行双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双膝关节内外侧疼痛,屈伸受限,行走及上下楼梯困难,呈跛行步态,双膝关节后侧牵拉紧绷感不适,接受过内服中药、西药、外敷膏药及传统针刺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经人推荐,到我处治疗。查体:双膝关节轻度肿胀,肤温肤色均正常,双膝关节内外侧压痛(+),浮髌试验、抽屉试验(-),体表可见约15 cm×0.5 cm手术疤痕。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弱。西医诊断:双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障碍;中医诊断:双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障碍,辨为痹证气虚血瘀证。治法:舒筋活络,通痹止痛。穴位:膝阳关、曲泉、委中。操作方法:取适当体位,穴位常规消毒,采用规格0.5mm×55mm岐黄针,使用飞针法快速直刺入皮下,然后行输刺法,待局部酸胀感得气感后,轻轻摆动针尾并缓慢退针,针退至皮下时沿身体纵轴行合谷刺,最后迅速出针并按压针孔1~2min,以减轻局部针感。疗程:7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隔4周后进行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治疗效果:第一次针毕,双膝关节负重感及疼痛较前明显缓解,膝关节后侧紧绷感立刻消失,可以做下蹲动作,自诉好转一半。经过3次治疗后,膝关节负重感减轻,行走轻松,双脚力度增加,酸软无力感、紧绷感消失,仅有右膝内侧疼痛稍许疼痛,手术疤痕逐渐变淡。第2个疗程后患者诉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明显改善,同时手术疤痕颜色改善明显。

按: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障碍,常表现为膝关节僵硬、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及肌力不足等[2]。造成置换术后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大多由手术创伤、感染、关节不稳等多种因素引起,对于未能明确原因的疼痛一般应以保守治疗为主[3]。此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筋痹”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术后功能障碍多责之于痹证为患,术后的各种劳伤虚损,极易伤及运动系统的软组织,即出现经筋病。《灵枢·经筋》曰:“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指出经筋的常见病理状态为疼痛、筋挛、聚结。欲除病患,《素问·痿论》提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认为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及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4]。因此,对于术后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在中医治则上应从筋而治。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障碍的中医药常规治疗,多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治则,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等,可以采用内服、外洗、熏蒸等综合治疗。推拿治疗、针灸治疗有毫针针刺、穴位注射、头针与体针结合、小针刀、灸法、耳针等多种治疗手段。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包括物理疗法、术后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等,其中物理疗法包括中频电疗、超声波治疗等,有减轻炎症、松解粘连、促进愈合等作用,但一般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很少单独运用[5]。术后功能锻炼包括膝关节术后的股四头肌静止收缩练习等,尽管这些术后功能锻炼和治疗均可收到成效,但恢复过程较长,痛苦较大,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药物治疗一般包括:①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吲哚美辛等,但存在胃肠道、心血管以及肾脏损伤等不良反应;②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如曲马多缓释片等可通过阻断异常神经兴奋的传递减轻疼痛,但这种治疗作用往往较为短暂。这些常规的中西医治疗,往往治疗手段单一,疗效不明显;可能需要多种治疗方案叠加运用,不仅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加重经济负担,同时延长疗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岐黄针疗法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障碍,具有取穴精少、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操作安全、疗程短等独特优势。岐黄针疗法治疗,选取的主穴均在各关节局部及周围,体现了中医的近治作用,可以疏调关节局部筋络气血。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膝阳关,归属于足少阳胆经,具有温阳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效;曲泉归属于足厥阴肝经,为肝经合穴,具有活血止痛之功效;委中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肝经之合穴,具有通经活络、散瘀止痛之功效。三穴分别位于膝关节的内外侧及后侧,针刺可以改善膝关节血液循环,促进气血正常运行,共奏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之功效。对于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障碍,使用岐黄针疗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是术后康复的理想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2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患者曹某,男,48岁,2018年11月因“颈项部不适半年,加重伴右上肢麻木2周”就诊。患者由于工作性质,长期低头作业,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项部僵硬不适,症状时发时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后仰时右上肢麻木不适,为进一步治疗,来我处就诊。刻下:颈项部僵硬,头后仰时右上肢麻木明显加重,颈部后仰受限,左右旋转活动功能尚可,无头晕和恶心呕吐,无脚踩棉花感等其他不适。纳眠可,二便正常。既往体检,否认外伤史。查体及辅助检查:颈肌紧张,颈椎棘突两侧局部轻压痛,spurling sign(+),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部活动稍受限,右上肢麻木,四肢肌力正常。2018年11月5日于我院行颈椎正侧左右斜位X片检查示:颈椎退行性变,拟C5/6椎间盘变性,C5/6双侧椎间孔狭窄。舌暗红,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项痹,气滞血瘀证。穴位:颈6夹脊穴。操作:患者俯卧位,局部给予安尔碘消毒,采用0.5 mm×55mm岐黄针,飞针法快速垂直刺入皮下。于颈6夹脊穴进针,进行输刺后再沿着身体纵轴做合谷刺,待局部酸胀感明显,即将针退出,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1~2 min即可。疗程:7天治疗1次,共治疗1次。

治疗效果:第一次针毕,颈部不适及头后仰时上肢麻木症状好转9成,疗效确切。第二次复诊,麻木症状已完全消失,无其他不适。

按: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常规非手术治疗方案中,多采用两种及以上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包括牵引、物理治疗、手法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6]。岐黄针疗法仅采用单一疗法、单一穴位或单次操作即可达到满意疗效。“岐黄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局部及邻近取穴为主,疏筋通络,活血化瘀止痛。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则,颈部夹脊穴夹督脉伴膀胱经而行,刺激此部位能疏通督脉及膀胱经的气血,能通达阳气,平衡阴阳;颈夹脊穴其下有相对应的颈神经及血管分支分布,针刺此部位可减轻颈肌紧张及改善神经根的炎性水肿,同时改善周围组织的血液循坏,起到镇痛抗炎之效,同时可调节植物神经及免疫功能等,从而达到预期疗效[7]。

1.3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患者吴某某,男,53岁,2018年6月因“右肘关节外侧疼痛半年余”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肘关节外侧疼痛,用力活动时疼痛加重,腕背伸时可诱发疼痛,未进行相关系统治疗,遂前来就诊。查体:右肘关节外侧压痛(+),前臂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阳性。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肱骨外上髁炎;中医诊断:肘劳-气滞血瘀证。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取穴:手三里(患侧)。操作:取适当体位,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采用规格0.5 mm×55 mm岐黄针,使用飞针法快速直刺入皮下,然后行输刺法1寸,局部感酸胀得气后,轻轻摆动针尾并缓慢退针,针推皮下时沿身体纵轴行合谷刺1寸,最后迅速出针并按压针孔1~2 min,以减轻局部针感。疗程:7天治疗1次,共治疗2次。

治疗效果:第一次针毕,右肘关节外侧疼痛感完全消失,旋转及腕背伸无诱发疼痛。第二次复诊,仅针处手三里部位有少许肌肉疼痛感,旋转及腕背伸无诱发肘关节外侧疼痛。第三次复诊,已完全好转,肘关节外侧无疼痛,旋转及腕背伸无诱发肘关节疼痛,肘部活动正常。1月后随访,无其他不适。

按:肱骨外上髁炎,以肘部或腕关节活动时出现肱骨外上髁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两大主要临床表现。西医常规治疗采用封闭疗法及激素治疗,但易复发,且带来很大的副作用;中医针灸治疗方案有很多种,包括毫针、温针、灸法、浮针、针刀、火针、钩针及综合疗法等,其中针刀、火针、钩针的患者接受程度不高[8]。依据《灵枢·终始》“在筋守筋”原则,“岐黄针疗法”治疗以局部及邻近取穴为主,可疏筋通络、活血化瘀止痛。根据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主要表现,可辨证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灵枢·经脉》指出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病证为“主津所生病者……臂前臑痛……”,因经脉循行臂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可选用多气多血之手阳明大肠经穴、手三里。根据参考文献可知,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阿是穴,其次才是手三里[9]。本病案选择手三里而不是阿是穴,也没有选取此经脉的合穴曲池穴,其选穴依据有三:①手三里穴,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此穴在肌肉缝隙间,脉气较深,进针后针感强,预期效果佳;②手三里浅层分布有前臂外侧及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以及桡神经深支[10]。现代医学认为手三里能起到缓解或消除肌肉痉挛的作用,有镇痛抗炎之效;③阿是穴即是痛点处,避免对阿是穴过度刺激,造成对针刺的恐惧,故选择临近穴位手三里进行操作。采用岐黄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仅用单穴即能迅速、有效及经济地治疗疾病,有临床推广价值。

1.4 治疗急性腰扭伤

患者易某某,男,36岁,2018年5月因“扭伤致左侧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小时”,由家人搀扶前来就诊。自述1小时前因搬重物后致左侧腰部疼痛,无法正常行走,需家人搀扶才能缓慢行走,弯腰活动明显受限,故立即至我院就诊。刻下:左侧腰部疼痛,疼痛较剧烈,弯腰及行走活动明显受限,无双下肢麻木及疼痛等不适,二便正常。查体:痛苦面容,腰肌紧张,左侧腰肌压痛明显,活动受限。舌红苔薄白,脉弦。辅助检查:腰椎DR示:①考虑腰5椎弓峡部崩裂并腰5向前I度滑脱;②腰5/骶1椎间盘变性,建议进一步检查;③骶1先天性隐裂。西医诊断:急性腰扭伤;中医诊断:急性腰扭伤,气滞血瘀证。取穴:气海俞(左侧)。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规格0.5 mm×55 mm岐黄针,快速刺入皮下,刺入深度约1.5寸,先行输刺法,针尖达到腰3椎体横突,然后针身退至1/3,沿身体纵轴左右各30°方向行合谷刺法,患者酸麻胀感明显,即将针退出,用消毒棉球局部按压片刻。疗程:7天治疗1次,共治疗2次。

治疗效果:针毕,疼痛及活动受限明显缓解,可以独立正常行走及弯腰活动等不受限。第二次复诊,就诊时诉腰部仍伴随少许酸痛不适,行走及功能活动无受限。第三次复诊,已好转,无其他不适。

按:急性腰扭伤,一般是在突发暴力刺激,搬抬重物,用力不当等诱发因素下,造成腰骶部及骶髂的肌肉、筋膜、韧带等产生炎性反应或受到过度牵拉,以腰部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岐黄针疗法”治疗以局部及邻近取穴为主,可疏筋通络、活血化瘀止痛。根据急性腰扭伤的临床主要表现,可辨证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气海俞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针刺气海俞可改善腰部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水平,增加血液微循环,疏通筋络,有调整全身经气、平衡阴阳的功效。

2 结语

笔者通过列举岐黄针疗法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障碍、神经根型颈椎病、肱骨外伤髁炎及急性腰扭伤4个验案来阐述此新型针灸疗法的独特之处。笔者长期接诊各种痛证,在基础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采用传统针刺方法一次治疗及单一治疗常难以取得明显疗效,往往采用多种疗法联合(针刺、艾灸、推拿、放血、耳穴帖压、拔罐、小针刀、穴位注射、牵引及药物等)以期达到叠加临床疗效从而治愈的目的。由于治疗过程较长,多种疗法联合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患者依从性不佳,从而影响到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岐黄针疗法问世后,即打破了这一固化思维,岐黄针疗法仅仅依靠单一疗法,取穴精少(一般1~3个穴位)即可取得极佳的疗效,甚至可以达到多重疗法的叠加效果,不仅操作安全,疗效得到大幅度提高;亦可大幅节约患者治疗时间,缩短疗程,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疗程长、疗效不理想及医疗费用较高等问题。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岐黄针疗法治疗上述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表明岐黄针疗法治疗痛证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疗程短及安全性高等独特优势,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置换术疗程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