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11—2015年结核病防治成效分析

2019-02-26 03:04鲁周琴李月华张正斌田丹南晶杜义祥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武汉市结核病肺结核

鲁周琴, 李月华, 张正斌, 田丹, 南晶, 杜义祥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疾病负担重、社会影响大。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病例约为1 040万;登记报告结核病患者约为640万,其中新发结核病例约为610万;死亡人数约为179万,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为39万,我国新发结核病患者人数位居全球第三,仍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2]。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不断加大结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开发结核病防治相关政策。随着“十二五”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完成,为了解和系统评价规划实施情况及成本效果/效益,为“十三五”规划政策制定和经费投入提供依据,本研究对武汉市结核病防治“十二五”规划成本效果/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登记和治疗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及市内各辖区结防机构上报的“十二五”规划评估调查表;人均GDP数据来自武汉市统计年鉴;结防经费投入数据来自政府经费下拨文件。

1.2 研究方法

按照《〈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终期评估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区级自评填写评估调查表,由经过终期评估培训班培训人员对调查表结果进行抽样调查并审核整理,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登记情况

2011—2015年全市累计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1 916例,其中初治涂阳12 428例,复治涂阳1 726例,初治涂阴17 762例。武汉市肺结核登记率2011年62.99/10万,2012年65.96/10万,而后3年逐年下降,2015年为57.27/10万。5年间,平均登记率为62.21 /10万,其中初治涂阳登记率为24.22/10万。

2.2 患者治愈率情况

2011—2015年全市平均治愈率为91.73%,其中初治涂阳治愈率为92.92%,复治涂阳治愈率为83.20%,初治涂阴完成治疗率为96.11%。

2.3 规划成本效果/效益估算

2.3.1减少肺结核患者死亡人数2011—2015年估计减少肺结核患者死亡7 946人,降低了肺结核的病死率。见表1。

2.3.2避免新发病例数及由此减少的社会医疗费用支出(直接经济效益) 2011—2015年共估计避免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数120 614人,避免新发病人数12 061例,由此避免其所支出的社会医疗费用达1 019.18万元,避免了有限的社会卫生资源的消耗。见表2。

2.3.3避免劳动力损失而挽回的社会经济价值(间接经济效益) 2011—2015年避免劳动力损失而挽回的社会经济价值达1 164 438.71万元。见表3。

2.3.4社会成本2011—2015年中央、省级、市级、区级经费及国际项目等用于结核病防治经费共计5 729.34万元。见表4。

表1 武汉市2011—2015年结核病减少的死亡人数 n

注:发病后的结核病患者,在未经任何药物治疗的自然状态下,两年内病死率约为50%,本研究一年病死率采用一半25%(0.25)计算[3]

表2 武汉市2011—2015年新发肺结核患者数及社会医疗资源

注:T是因规划实施而提高的治愈率水平。化疗前结核病患者治愈率为25%,则化疗后治愈率水平等于实际治愈率减去0.25;169元来源于2008年全国第4次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每次的门诊诊疗费用数据[4];通常在未经任何药物治疗的自然状态下,一年内1例涂阳和涂阴肺结核患者平均感染健康人分别为10~15人、3~5人;被感染者一生发病概率约为10%[5-6];合计T为“十二五”规划期内平均治愈率-0.25

表3 武汉市2011—2015年通过结核病规划控制避免劳动力损失所挽回的社会经济效益

注:DALY(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是指“伤残调整寿命年”,是衡量个人劳动力损失的单位,按《结核病控制经济与管理学评价》资料,治疗成功1例患者挽回的DALY 9.50,活动性患者劳动力人口比例0.70[7];各年份人均GDP来自武汉市统计年鉴当年人均GDP

表4 武汉市2011—2015年规划期内各级结核病防治经费 万元

2.4 成本-效用比和效益-成本比

2011—2015年,全市用于结核病防治的经费共计5 729.34万元,挽回总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190 161人年,成本效用比301.29∶1,即平均挽回1个DALY需要投入301.29元;避免新发病例所减少的社会医疗费用支出(直接效益)和避免劳动力损失而挽回的社会经济价值(间接效益)共计1 165 457.89万元,效益成本比为203.42∶1,即每投入1元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可产生203.42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3 讨论

我国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15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印度、印度尼西亚[1]。结核病以肺结核为主,其仍然是导致武汉市部分人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武汉市“十二五”规划期间,政府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加大了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投入;结核病防治服务网络日趋健全,加大了肺结核患者发现力度;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提高了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结核病健康管理联合体新模式的开启,提高了患者治愈率;各项防控措施的积极落实,全市肺结核疫情逐年下降,涂阳治愈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涂阴完成疗程率90%以上。

武汉市2011—2015年肺结核登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仅在2012年稍有回升,这可能与2012年该市开始对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每两年开展免费体检一次,并将结核病筛查项目纳入其中,极力加大了全市肺结核患者特别是老年人肺结核患者的主动发现力度有关[8-9]。

本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十二五”规划期内避免的社会医疗费用(直接经济效益)达1 019.18万元,避免劳动力损失而挽回的社会经济价值(间接经济效益)达1 164 438.71万元,通过督导管理和治疗具有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不仅减少了社会医疗费用支出,而且还避免传染给健康人群而造成的额外劳动力损失,因而挽回更多社会经济价值。武汉市“十二五”规划期内成本效用比(301.29∶1)、效益成本比(203.42∶1)分别较“十一五”规划期增加了147.94,52.87[10];与2011—2015年同时期结核病防治成效相应研究比较,武汉市成本效用比、效益成本比均高于西安市(170.07∶1,172.41∶1)[11],也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46.6∶1,96.6∶1)[12]和江西省(287.3∶1,74.94∶1)[13];同时,也比全国2001-2010年终期评估报告数据(219∶1,61∶1)要高[14],说明武汉市结核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效显著。本次研究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下一步“十三五”规划制定针对性策略,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及专项经费,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发病例,降低结核病造成的社会疾病负担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流动人口结核病管理难度大、耐药结核病诊疗费用高、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等诸多问题和挑战,为不断巩固和完善项目成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继续对结核病防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联防联控密切配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降低疫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猜你喜欢
武汉市结核病肺结核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个性化护理应用在肺结核咯血护理中的价值
维生素C改善肺结核患者痰菌转阴率及药物肝损伤的研究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护理干预在35例肺结核并发大咯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