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及信息化建设要点

2019-03-01 20:27曾锦清杨东
医疗装备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疗信息化

曾锦清,杨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广州 510120)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疗设备技术在不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医院医疗设备具有类别多、数量多、管理复杂等特点,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并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管理的核心问题。旧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医院的发展要求,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医院的现代化建设程度、技术水平及医疗服务能力[1]。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在国际学术界已公认为新兴的医学信息学的重要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HIS将医院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电子病历系统、移动护理系统、区域医疗系统、临床路径系统、供应室追溯系统、体检软件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数据分享等。但是HIS主要对财务基本信息进行管理,不具备医疗设备实时动态管理功能[2]。

此外,医院信息化建设普遍偏重于临床,轻行政后勤,忽略医疗设备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大数据已成为时代发展的热词,各行业均在挖掘大数据潜能,大数据的挖掘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现将对目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透过问题思考其重要性,最后探讨信息化建设要点。

1 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设备管理部门通常属医院行政后勤部门,其作为集采购、运行管理、维护保养、档案管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多职能于一身的重要职能部门,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公立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数量和类别均加速增长,部分医院医疗设备的资产总值占医院资产总值的50%左右,管理工作日趋烦琐,精细化管理要求提高。但是很多医院还停留在手工记录、统计、分析阶段,效率不高,且容易出现数据错误,缺乏对医疗设备预算、使用情况的动态信息化管理,以及有效的决策依据。

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结如下。(1)信息化建设意识薄弱,政策法规建设不完善、标准不一,信息化建设效果不一致。(2)部分医院医疗设备信息化系统缺失,仍然停留在手工记录、跟踪阶段。(3)医院各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管理分散,缺乏信息化建设统一筹划和管理意识;通常由设备管理部门引进信息化系统,各部门各自为政,每个部门有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共享[3]。(4)医院有信息化管理系统,但内容仍处于静态模式,动态信息较少;或者信息化建设管理内容缺失、信息分布零散、信息系统功能不全面、结构单一,有的侧重档案管理、有的侧重维保管理、有的侧重资产管理等,很少见到综合性较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5)缺乏信息管理专业人员,日常由使用人员做简单信息登记,无法实时反映使用情况,数据资源无法形成电子信息。

2 公立医院医疗设备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医疗设备极大程度地反映了一个医院的现代化建设程度、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信息化管理应确保提高医疗设备安全性、有效性、社会效益、管理效率,同时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手段。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对预算、立项、购置信息、安装、调试、验收、使用、档案信息、计量情况、质量控制工作、维保维护情况及固定资产调拨、折旧、设备使用效益、报废等进行实时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且可以对数据进行挖掘利用[4]。

3 公立医院医疗设备信息化建设的要点

(1)由于医疗设备种类多、涉及面广,行业应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如管理标准、分类标准、信息通信标准及产品性能标准等,且必须满足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8号令《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方法》或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JCAHO)认证中对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要求。(2)医院应重视并大力支持医疗设备信息化的建设,实现各流程、事务的信息化,明确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形成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3)信息化系统建设要高度集成化、综合化,根据实际情况,与院内如HIS、PACS、财务用友系统等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共享,并能实时监控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准确采集各类数据,必要时进行数据挖掘,做出分析,形成报告,供管理者做决策。(4)多部门通力协作,信息网络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设备使用部门、医院办公室、总务科及财务部门等共同参与运维。(5)细化管理内容,系统功能要全面,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医疗设备的基本信息、计划、采购、安装、验收、维保服务、计量、校准验证、预防性维护、设备增值、报废、合同管理、其他档案管理及供应商管理等[5]。(6)利用新技术,如物联网、无线移动手机应用程序及无线射频等技术手段,让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灵活,不要将管理人员局限在电脑前,使用二维码等信息载体技术,实现对各类医疗设备的记录、维修、保养、计量、巡检、报废等过程的管理和追溯,随时随地了解设备情况,准时收到临床维修保修、安全事故报警等,确保响应的时效性。(7)设备管理部门应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8)系统构架应合理。第一,安全性:系统具备容灾和数据备份功能,可实现7×24 h连续安全运行,性能可靠,对用户权限进行严密管控。第二,灵活性、可维护性:系统可根据医院的具体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和改造;为适应将来的发展,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裁减性、可扩充性和可移植性;系统的安装卸载简单方便,可管理性、可维护性强;软件设计模块化、组件化,并提供配置模块和客户化工具;系统需求及流程变化、操作方式变化、机构人员变化、空间地点变化(移动用户、分布式)、操作系统环境变化无影响。第三,数据准确性:数据必须准确、可信、可用、完整、规范及安全可靠,数据之间无歧义。

4 小结

公立医院管理者应该抓住机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服务、各类无线手机应用软件等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建设一套完整、全面的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手段,提高全生命周期管理效率,采集和分析数据为院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如设备使用效益如何、新设备是否值得引进、资源优化调配等,对成本有效控制的同时保障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公立医院医疗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