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激光内镜在消化道早期癌精准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2019-03-01 20:27张伟
医疗装备 2019年11期
关键词:微结构微血管内镜

张伟

天津华兴医院消化内科 (天津 300270)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为我国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有研究显示,该疾病占总恶性肿瘤的50.00%以上,其中胃癌、结直肠癌以及食管癌,分别占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第4位以及第6位,对人类生命安全以及正常工作与生活等造成严重威胁[1-2]。现阶段,我国对肿瘤患者的防治重点已从救治中晚期肿瘤患者,逐渐转变为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以及早干预方面,同时对消化内镜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胃癌以及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较差,若在疾病早期给予内镜诊治,可促使早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90.00%以上,早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至80.00%[3]。

1 蓝激光成像技术(bine laser imaging,BLI)概况

“LASEREO”作为最早推出的激光光源内镜系统,可用以替代传统疝气光源,并依据观察需求发射不同光强度,无须通过滤光片便可完成窄带域光的照明,且可有效凸显早期癌症的特征,包括患者黏膜表层微细血管变化等图像信息[4]。“LASEREO”系统配备了两种激光,分别为窄带光观察用激光(波长为410 nm)与白光观察用激光(波长为450 nm),其中,白光可将自然色彩的图像呈现,而前者可通过色彩对比,提升黏膜表层微结构以及微血管的对比性,进而起到凸显病灶的效果,利于促使图像更加富有层次感、更加清晰与明亮,可有效提高内镜对早期癌等多个病变部位的辨识度,提高诊断准确性。这种仅通过窄带光观察,经激光显示患者黏膜表面微结构与微血管的功能,称为BLI,为新型图像增强内镜技术[5]。BLI是基于人体黏膜对光的反射性原理以及血红蛋白对光的吸收特性形成诊断以及观察患者深层血管以及表面微细血管的内镜成像技术。而蓝激光内镜包括BLI、蓝激光成像亮度模式(blue laser imaging-bright,BLI-bright)、联动成像模式(linked color imaging,)以及白光内镜技术(whitelight imaging,WLI)4种模式,其可依据临床需求快速切换至相应模式,以达到良好诊断效果[6]。

2 蓝激光内镜用于消化道早期癌诊断中的进展

2.1 早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在WLI下表现为黏膜糜烂灶或者黏膜粗糙不平等现象,诊断难度系数较高,由于不同操作人员的自身操作习惯,易出现误诊以及漏诊情况。过去,通过碘染色可促使患者身体内病灶黏膜与周围组织在颜色多个方面呈现鲜明对比,肿瘤组织代谢较为旺盛,身体黏膜受损等,导致糖原丢失以及上皮细胞内糖原消失或减少,遇碘后可不染或淡染,进而与正常组织染色产生明显对比,利于指导手术医师进行靶向活检。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手段仍存在一定弊端,如碘过敏、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病等患者无法应用,此外,碘剂可对人体食管黏膜产生一定刺激,诱发胸骨后疼痛、呕吐、胃灼热等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接受。而蓝激光内镜可有效弥补传统诊断中识别率较低、图像偏暗、碘过敏等弊端。此外,激光照射作为蓝激光内镜检查的主要观察模式,不仅可有效增强患者黏膜表面微结构与微血管图像的对比度,还可接近病变,并放大观察,利于精准诊断。BLI-bright可将BLI的激光强度略降,同时增加白激光用激光强度,以在获取图像信息的同时,增加图像明亮度,故适用于中远景对病变范围的判断以及对病变的识别,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进行诊断与筛查[7]。医师将上述模式切换观察,可有效收集各种信息,利于临床诊断。

2.2 早期胃癌

胃癌的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大部分患者经临床确诊时已进展为晚期,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血管生成是该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且胃癌与其癌前病变的血管形态和正常黏膜对比,存在一定差异,故观察人体血管形态利于判别病变性质[8]。将放大内镜与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hand imaging,NBI)联合进行诊断,可有效观察微血管结构变化、胃黏膜腺管开口分型、病变轮廓以及黏膜腺管开口形态等,而后进行针对性活检,利于提高疾病诊断率,但人体胃腔较大,经NBI检查将存在一定不足,且图片较暗,且放大内镜与NBI结合不及BLI与放大镜结合的观察效果,BLI可在黏膜欠规整的条件下,清晰观察患者体内微血管形态,且与周围黏膜有明确边界线[9]。此外,LCI不仅可促使画面更加明亮,还可在此基础上,对图像色彩给予特殊处理,便于临床对病灶的筛查与识别。

2.3 早期结直肠

BLI对人体血管与其表面结构的对比显示最强,属于放大观察模式;LCI明度最高,强调图像白色与红色的对比,对黏膜病变的筛查更为精细;BLI-bright不仅可强调人体血管表面结构对比,还可将图像明亮度提高,利于医师发现病变[10]。通过上述模式,可对结直肠息肉的病变表面、病变界限的微血管结构与微结构形态进行有效观察,利于临床进行内镜下组织病理诊断。

3 小结

现阶段,我国尚缺乏对自身疾病早期预防的观念,加之部分医师对消化道早期癌给予的重视度欠缺等,致使其确诊时,患者病情已进展为中晚期阶段,将错过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以及手术等最佳时机。而对消化道肿瘤患者若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有效提高生存率,减少预后风险。现消化内科逐渐从单一检查手段,转变为腔镜与内镜双联合,而蓝激光内镜在早期癌筛查和早期癌精查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两种激光可促使图像更加清晰、明亮且富有层次感,利于内镜检查深入至患者黏膜表面微结构以及微细血管层面,促使临床观察病变微细结构得以实现,同时可指导临床进行进一步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提高生命质量。但值得注意的是,蓝激光内镜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需更多的临床实践以及实验数据证实其对消化道早期癌患者的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微结构微血管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ZnO对莫来石多孔陶瓷成相及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圆柱表面微结构超精密车削加工技术研究
加工轨迹对薄壁件微结构电解铣削的影响
不同干预疗法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微结构影响的对比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