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与模式探析

2019-03-03 14:09陈凌
教育界·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

陈凌

【摘要】声乐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学前教育学生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意识到了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文章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与模式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与模式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一)声乐小课教学模式

优点:声乐小课是指一对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音乐知识和声乐技巧,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嗓音特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理解声乐知识上的偏差,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能力、具体学情等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足:由于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基础比较欠缺,对于课堂学习的很多内容并不能真正地领会。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声乐小课教学模式,会造成教师资源浪费,难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声乐大课教学模式

优点:声乐大课教学模式是一位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与一般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一样,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内让全班学生接受声乐教育,教学范围比较大,教师也不会因为反复讲解一个知识点而浪费课堂时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效率。此外,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展开讨论,有助于课堂知识的吸收,完善知识体系。

不足:这种教学模式一般适用于声乐基础知识相当的学生,一个班级内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声乐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声乐大课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三)声乐小组教学模式

优点:声乐小组教学模式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与以上两种教学模式不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接受到更具针对性的声乐教育,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程度来调整教学计划。另外,教师可以与分层教学模式相结合,将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不足:声乐小组教学模式虽然是目前比较新型且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但其适用范围并不是很广,且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再加上其对教学设备的要求也比较高,很多高校并没有相应软硬件设施的支持。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明确把握教学目标。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注重视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活动的目标把握不是很明确。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声乐教学目标并不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唱实力,而是将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相结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很多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崗位,往往因为教学水平不足而相形见绌,或失去工作机会。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具象化,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

(二)教学内容与培养计划不一致

对于高校学前专业教育来说,其培养计划应与时俱进,以当下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为目标,并将此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实际教学过程非常不理想,课堂教学中鲜有这方面的内容,存在教学内容与培养计划脱轨的现象。培养目标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优化,如声乐课上缺少关于幼儿歌曲赏析方面的内容等等。另外,有些高校设置的专业课程难度较大,相当于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过多注重声乐演唱技巧,并没有根据专业特色设置关于幼儿教学方法的内容。

(三)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前教育声乐教师依然采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现如今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单一与陈旧,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此外,高校声乐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对知识的讲解上,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忽视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育人才,强调本专业的实践性。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是很重视,在声乐理论和声乐技能上的教学精力投入过多,这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尽管学生掌握了丰厚的声乐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无法真正提升教学能力。也有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去幼儿园参与实习,但幼儿园并没有重视幼儿声乐的教学,或缺少这方面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实习期间更多的是参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

三、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和模式的优化途径

(一)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在壮大幼儿师资队伍的同时,实现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首先,高校相关部门在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计划时,应考虑现如今社会对幼儿教育能力的综合要求,并积极与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此为根据,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其次,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性质,对教学效果作出预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儿教师。

(二)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应考虑刚接触声乐课程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方面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讲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的侧重点,循序渐进地渗透教学内容。具体来讲,将声乐概述以及节本乐理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初步认识。

其次,随着对声乐课程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学生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乐理知识。此时,教师可以增添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在学儿童歌曲赏析和幼儿歌曲方面的内容时,由于儿童歌曲对唱功与演唱技巧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添加这部分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而且能使其建立声乐知识与学前教育之间的联系,深化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

再次,教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取适合现如今幼儿学习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下载当今流行的幼儿歌曲作为教学案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其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职业规划。

(三)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聲乐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声乐技巧,以便将来顺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教师在演唱的过程中应声情并茂,投入一定的情感。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因素,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深意,让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演唱歌曲。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因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儿歌内涵,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教唱水平,对其未来的教学工作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教师在讲声乐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这样能够将课本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对于其深入理解课堂所学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实践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会走上工作岗位,实践性是这一专业的基本特征。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声乐能力的机会和平台。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声乐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实践中检验自身声乐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声乐展示环节。

其次,高校可以积极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进行实地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全程监督和跟随,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要亲自为学生示范,使学生真正理解声乐学习的实际意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育目标和模式的完善,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将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考虑到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在为学生传授声乐知识与技巧的同时,注重其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展开了一系列探析,希望能为增强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效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范一博.实践性教学模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培训,2016(24):109.

[2]杨松.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质量[J].戏剧之家,2016(22):222.

[3]赵悦.高校学前专业声乐教学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57.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