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分析

2019-03-03 14:09杜少卿
教育界·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

杜少卿

【摘要】智慧旅游的高速发展,对旅游服务及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对学校培养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目前各职业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师资结构单一、教学理念及方式固化、培养目标不清晰以及培养模式趋同化等方面。对此,文章主要从以上几点出发,分析其问题所在,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

我国现代旅游业相较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随着近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是标志性与先导性产业之一。旅游事业的发展,除了旅游业的开发,其内核关键点在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得益于近年旅游与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加之高职院校担任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重任,即加快与加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促进旅游事业的绿色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质性的价值意义。

一、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于经济建设来说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效果,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各项问题,最显著的问题在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发展与旅游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成正比,且相对落后,直接导致的现实问题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出现就业难、创业难等现象,以及旅游景点急缺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不适应旅游管理行业的急速变化及复杂的市场而选择转行,旅游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过于落后,无法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旅游市场的管理人才缺口较大。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来说,细分之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结构单一,教学方法固化

旅游管理专业是社科专业集合性较强且直接挂钩市场发展的专业之一,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是重中之重[1]。我国旅游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师资力量在各地分布差异极大。旅游管理教育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的发展方向较为单一固化,教学活动未切实结合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具有重实践的特点,而现阶段诸多院校仍然存在以课本理论知识输出为主,淡化了实践活动培养,可以说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质与需求背道而驰。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重点开展模拟真实情况的情景式教学,更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实践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

(二)培养点不均衡,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模糊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侧重于实践教学。部分院校为促使学生毕业后更快进入工作岗位,提出根据市场旅游企业的现实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素质,按照企业目标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来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更有甚者直接按照目标岗位的知识结构来开设课程,以此“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但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淡化了对学生的全面拓展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技能不均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培养模式同质化问题

虽然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确实是根据地方经济的社会发展现实需求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模式,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设置具有跟风从众的现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也存在“拿来主义”现象,从大环境来说即呈现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问题,办学特色近乎空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质的飞跃,职业院校旅游管理專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如智慧旅游等,切实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模式。

二、针对旅游市场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措施

(一)办学特色是根基,增强学校吸引力

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曾提出:“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其人才培养特色的根本点仍旧是培养理念。学生培养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嘴上说着根本、核心是更新理念,从新思想出发,但实际行动所体现出的却是“照搬一套、更新不切实”等,付诸行动并未体现现代化人才培养理念的时代性、市场需求性和人才复合性等。即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必须形成自身鲜明、独特、有拓展价值的特色。若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具有显著的吸引力,则可以直接提升该专业在招生、就业以及校企合作活动三大主要板块的核心竞争力。以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为例,其申报立项条件中指出,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必须要明显体现出符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理念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其强调,必须与所服务的区域或所在行业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同步并进,跟紧其发展步伐。因此,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首先应当认真分析所在地可利用的旅游产品、平台等相关资源,从现实意义出发,敢于创新,敢于试错,结合各项资源,不断开发“切实性、可拓展性、高效性、优质性”四位一体的办学特色,增强学校及专业的吸引力。

(二)结合市场需求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定位

其一,专业的主要导向应基于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而切实设置。参考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针对性分析旅游类各企业对当下人才的现实需求情况及市场与人才连带的发展趋势,对其现实需求予以细分,设置对应的专业方向。之后要同步市场发展情况,跟踪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制定相对应的市场调控机制与体系,不断开发直接连带到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各细分专业。

其二,课程结构的设置,需基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摒弃固化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课本理论知识的输出是基本,而重点应当侧重于职业发展[2]。基于理论和实践交织前行的原则,构建一个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重点在于在进一步深入优化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拓展对专业技能课程的连带设置,增大专业技能实践模拟课程的教学比例,进而更显性化地展现出旅游管理重实践的专业特点。

其三,教学运行环节的完善,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旅游管理是综合性较强、连带性十分广泛的人文社科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是根本。结合旅游行业连带服务的特殊性,还应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实现学生全面培养发展的目的,继而可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其隐性理论与显性实操的外化,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1.教学资源,主要是提升师资力量及水平,提高职业实训场地等,下文会加以阐释;2.教学方法,主要是体现市场需求的针对性而更为切实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大力开展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现阶段信息化的智慧旅游,对人才对理论知识实践运用的能力要求较高,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恰恰是一种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3]。传统产教融合模式虽实现校企合作,但并未明确划分学生的引导者,从哪个阶段开始培养,致使整个教学活动中极度缺乏对全过程培养的统一性、系统性与切实性,学生的实质性收获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心态,打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毕业后也难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技能的要求,如此开展产教融合无疑是非常失败的。因此,职业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養过程中,必须大力开展“师带徒”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让学生跟着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或专业技能强的员工学习,一方面可有效巩固其专业知识,一方面又提升了实践运作能力。实质上,开展“师带徒”的培养模式,其重点在于实践操作的系统化与规范化,例如哪些员工做师父,哪些学生对应参与等等,都必须针对性设计。同时需注意的是,学校不可将学生管理权全权交付于企业,必须委派指导教师同步参加实践,熟悉的人对学生来说,一方面可舒缓其压力,另一方面可更有效地提高培养成效。此外,指导教师还需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经验讨论会,总结、反省其工作成果,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复盘能力、理论转化实践的综合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拓展

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其核心影响因素是教师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专业水平,因而不断提高校内外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关键点。对此,院校可以与优秀企业合作,一方面委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更契合实际的学习与实践,激励教师在企业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院校可从旅游企业聘请专业人才到校内兼任教师开展培养活动,将其丰富的工作经验更直接地传授给学生。

三、结束语

从内核价值层面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核心点是实践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虽直接挂钩管理层面,但若只是理论输出成为纸上谈兵者,未与实际情况融合,不但与现代化教学理念背道而驰,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来说,必须坚持从“全员覆盖化、横向培养化、复合型人才”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出发,切实开展教学工作。作为学生的直接培养人,教师肩负责任非常重大,其思维的转变、意识的建立是首要工作,唯有落实“以学生中心、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教学方针,才能真正促进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徐小亮,王咪咪.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8):3-5.

[2]李亚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实践探索——基于校企合作,面向职业定位[J].价值工程,2017,36(32):249-250.

[3]强晓华.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问题与模式创新路径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04):80-83.

[4]刘松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3):211-213.

[5]郭军升.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52):7-9.

[6]李玲,李姣.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材建设研究[J].智库时代,2019(24):270-271.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实践探讨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