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易理史料辑录(十)

2019-03-04 18:14
焦作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程子太极图天理

孝 禹

(焦作师专覃怀文化研究院,河南 焦作454000)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集注》之四: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朱注:圣人,太极之全体,一动一静,无适而非中正仁义之极,盖不假修为而自然也(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圣人也)。未至此而修之(戒慎恐惧,便是修的工夫),君子之所以吉也(合乎太极);不知此而悖之(放僻邪侈,便是悖的情状),小人之所以凶也(逆乎天理)。 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间而已矣(一念之敬,天理由之以存;一念之肆,天理由之以灭。 可不畏哉)。 敬则欲寡而理明(天理人欲,每相为消长。 人欲上多了一分,天理上便尅去一分;人欲上减了一分,天理上亦就明了一分),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静虚动直(无系累故虚,无委屈故直),而圣可学矣(世人不肯学圣者,由于不能舍欲故耳)。

集说:太极首言性命之原,用力处却在修吉悖凶,其本则主于静。 小而言之,饥渴饮食,出作入息。 大而言之,君臣父子夫妇朋友,无非是天地之事。 只是这一个道理,所以君子修之便吉,小人悖之便凶。 这事物机关,一下拨转后,便拦他不住,如水车相似,才踏发这机,便住不得。 所以圣贤一日二日万机,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是大化恁地流行,随得是便好,随得不是便遏他不住。存心养性,所以事天下也。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以事言之,则有动有静,以心言之,则周流贯彻,其功夫初无间断也,但以静为本耳。周子所谓主静者亦是此意。但言静则偏,故程子只说敬。

濂溪言主静,静字只可作敬字看,故又言无欲故静。若以为虚静,则恐入释老去。问静虚是此心如明鉴止水,无一毫私欲填于中,故其动也。 无非从天理流行,无一毫私欲挠之。 静虚是体,动直是用,曰,也是如此。静虚,只是伊川云,中有主则虚,虚则邪不能入,是也。 若物来夺之则实,实则暗,暗则塞,动直则是其动也,更无所阻。 若少有私欲,便碍便曲,要恁地做,又不恁地做,便自窒碍,便不是直。 曲则私,私则狭。

真氏德秀曰:周子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要人静定其心,自作主宰。 程子又恐人只管静去,与事物不相交涉,却说个敬。 有问周先生说静与程先生说敬,义同而意异否? 曰,程子是怕人不得他静字意,便似入禅坐定。 周子之说只是无欲故静,其意大抵以静为主。 朱子发明二先生意如此。 至其为论,有云: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亦教人静坐,须是静坐,始能收敛。又云。始学工夫,须是静坐,则本原定。 又云。 心于未遇事时须是静,临事方用便有气力。 如当静时不静,思虑散乱,及至临事已先倦了。 伊川解静专处云:不专一则不直遂,闲时须是收敛,做事便有精神。 又云:心要精一,方静时便湛然在此,不得困顿,如镜样遇事时方好。 又云:为学工夫须要静,静多不妨才静,事都见得,然总是一个敬。 又云:主静所以养其动。 又云:静者养动之根。 又云:主静夜气一章可见。已上数条,盖祖周子主静之说也。至其门人以静坐工夫与役役应接不同为问, 则答之云:不必如此,反成坐驰。 但收敛勿令放逸,到穷理精后,自然思量不至妄动。 凡所云为莫非至理,亦何必兀然静坐,然后为持静。 又云:明道说静坐可以为学,上蔡亦言多著静无妨,此说终是少偏,才偏便做病。 道理自有动时,自有静时,学者只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见得世间无处不是道理,不必专于静处求。 所以伊川谓只用敬,不用静,便说得平。又云:不可特地将静坐做一件工夫,但著一个静字通贯动静,则与二者之间,自无间断处。 又云:存养之功,不专在静坐时,须于日用动静之间,无处不下工夫,乃无间断尔。 又云:无事静坐,有事酬应,随时随处,无非自己身心运用。 但常自提撕,勿与俱往,便是工夫。 事物之来,岂宜漠然不应为是耶!

其答南轩书云:来教谓言静则溺于虚无,然此二字,如佛老之论,则诚有此患。 若以天理观之,则动之不能无静,犹静之不能无动也。静之不可不养,犹动之不可不察也。 但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敬意夹持,不容间断之意。 则虽下静字,原非死物,至静之中,自有动之端焉。是乃所以见天地之心者,而先王之所以至日闭关,盖当此之时,则安静以养乎此尔! 固非远事绝物,闭目兀坐,而偏于静之谓。 但未接物时,便有敬以主乎其中,则事至物来,善端昭著,所以察之者益精明尔!来教又谓某言以静为本,不若遂言以敬为本,此固然也。 然敬字工夫通贯动静,而必以静为本。 今若遂易为敬,虽若完全,然却不见敬字所施,有先有后,则亦未得为的当也。至于来教所谓要须静以涵动之所本,察夫动以见静之所存。 动静相须,体用不离,而后无渗漏也。 此数言卓然,语意俱到,谨以书之左席。 出入观省以上数条,则又本程子主静之说,而不专主于静也。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朱注:阴阳成象(阴阳以气言,故曰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在天曰阴阳);刚柔成质(刚柔以形言, 故曰成质), 地道之所以立也 (在地曰刚柔);仁义成德(仁义以理言,故曰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在人曰仁义。 天地无阴阳刚柔,则无以成其天地之道。 人无仁义,何可以为人乎)。 道一而已,随事著见,故有三才之别,而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其实则一太极也(吾道一以贯之,正是理也)。 阳也,刚也,仁也,物之始也(太极之用所以行也);阴也,柔也,义也,物之终也(太极之体所以立也)。 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 (无极而太极),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矣(太极本无极)。此天之间,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圣人作易,其大意盖不出此,故引之以证其说。

集说:朱子曰:阳主进而阴主退;阳主息而阴主消。 进而息者其气强,消而退者其气弱,此阴阳之所以为柔刚也。 阳刚温厚,居东南,主春夏,而以作长为事;阴柔严凝,居西北,主秋冬,而以敛藏为事。 作长为生,敛藏为杀,此刚柔之所以为仁义也。 以此观之,则阴阳刚柔仁义之位,岂不晓然! 而彼扬子所谓于仁也柔,于义也刚者,乃自其用处未流言之。 盖亦所谓阳中之阴,阴中之阳,故不妨自为一义,但不可杂乎此而论之耳! 阴阳以气言,刚柔则有形质可见矣。 至仁与义,则又合气与形而理具焉。然亦一而已矣!盖阴阳者,阳中之阴阳。柔刚者,阴中之阴阳也。仁义者,阴阳合气,刚柔成质。而是理始为人道之极也。然仁为阳刚,义为阴柔,仁主发生,义主收敛,故其分属如此。或问扬子云云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盖取其相济而相为用之意? 曰仁体刚而用柔,义体柔而用刚。 问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则仁当属柔阴,义当属阳刚。 曰仁之定体,自是属阳;义之定体,自是属阴。 仁、刚、阳是一样意思;义、柔、阴是一样意思。 盖仁本是柔的物事,发出却刚,但看万物发生时,便恁地奋迅出来,有刚的意思;义本是刚的物事,发出来却柔,但看万物肃杀时,便恁地收敛憔悴,有柔的意思。又问扬子于仁也刚,与义也柔,如何? 曰仁体柔而用刚,义体刚而用柔。 曰此岂所谓阳根阴,阴根阳耶! 曰然。 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是个对立关键。盖仁,仁也,而礼则仁之著;义,义也,而智则义之藏,犹春夏秋冬,虽为四时,然春夏皆阳之属也,秋冬皆阴之属也。 天地之道,不两则不能以立,故端虽有四,而立之者则两耳。 问仁为用,义为体。 若以体统论之仁却是体,义却是用。 曰是仁为体,义为用,大抵仁义中,又各有体用。 仁存诸心,性之所以为体也;义制乎事,性之所以为用也。 然又有说焉,以其性而言之,则皆体也;以其情而言之,则皆用也。 以阴阳言之,则义体而仁用也。 以存心制事言之,则仁体而义用也。 错综交罗,惟其所当,而莫不各有条理存焉。 问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曰人未死,如何得知死之说,只是原始之理将后面折转来看,便见得以此之有,知彼之无。 问原始反终之反,曰反如折转来,谓方推原其始,却折转来看其终。 原字反字,皆就人说,反如回头之意。 问天地之化,虽则生生不穷,然而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能原始而知其聚而生,则必知其后必散而死。 能知其生也,得于气化之自然,初无精神寄寓于太虚之中,则知其死也,无气而俱散,无复更有形象尚留于冥漠之内,曰死都是散无了。

黄氏干曰:天之道不外乎阴阳,寒暑往来之类是也;地之道不外乎柔刚,山川流峙之类是也;人之道不外乎仁义,事亲从兄之类是也。 阴阳以气言,刚柔以质言,仁义以理言。 虽若有所不同,然仁者阳刚之理也,义者阴柔之理也,其实则一而已,天地亦大矣。 人以藐然之身,乃与天地立为三,至其为道,又与天地混然而无间,其可不知所以自立哉! 无阴阳刚柔,虽天地不能以自立于一日;不仁不义,则亦不可谓之人矣。 不谓之人,则与禽兽奚异哉! 由仁义则与天地并立而无间,由不仁不义则无以自别于禽兽, 学者其亦知所择矣。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此申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之理。 使人知死生本非二事,而老氏谓长生久视,佛氏谓轮回不息,能脱是则无生灭者,皆诞也。

横渠曰: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之既盈,气日反而游散。 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谓鬼,以其归也。

大哉易也,斯其至也!

朱注: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然语其至极,则此图尽之,其旨岂不深哉! 抑尝闻之程子昆弟之学于周子也,周子手是图以授之。 程子之言性与天道,多出于此,然卒未尝明以此图示人,是则必有微意焉,学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集说:朱子曰:太极图明易中大概纲领意思而已。 大哉易也,只是言阴阳刚柔仁义,及言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而已。 人之生死,亦只阴阳之气,屈伸往来耳!

问伊川因何而见道?曰他能求之六经而得,但亦是于濂溪处,见得个大道理,占地位了。 太极图说阴阳五行之变不齐,二程因此始推出气质之性。

问先生谓程子不以太极图授门人,盖以未有能受之者,然而孔门亦未尝以此语颜、曾(颜回、曾参),是如何?曰焉知其不曾说。曰颜、曾做工夫处,只是切己做将去。 曰此亦何尝不切己,皆非在外乃我所固有也, 曰言此恐徒长人臆度私想之见。 曰理会不得者,固如此。 若理会得者,莫非在我,便可受用。 何臆度之有?

太极图未尝隐于人,然人之识太极者,只是于禅学中认得个昭昭灵灵,能作用的便谓此是太极。而不知所谓太极,乃天地万物自然之理。亘古亘今,颠扑不破者也。 无极二字,乃周子灼见道体,迥出常情,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令后之学者,晓然见得太极之妙。 不属有无,不落方所,真得千圣以来不传之秘。 太极图经许多人不与他思量出,自某逐一与他思索,方得如此精密。 太极图某不分别出许多节次出来,如何看得?但未知后人果能如此子细去看否?

(商务印书馆1936 年3 月初版《周子全书》(上)第26-33 页)

猜你喜欢
程子太极图天理
早春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程子昂:“海归新农人”的乡村振兴梦
妙境山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螭形供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八卦图
同桌是个“小官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