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小说的电影改编
——以《长恨歌》为例

2019-03-04 18:14
焦作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程先生王琦瑶长恨歌

杨 静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王安忆是一位比较关注女性命运并具有海派风格的作家,《长恨歌》是其长篇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讲述了女主角王琦瑶一生与几个不同男人之间的爱恨纠葛。 关锦鹏导演在原作的基础上对《长恨歌》进行了二度创作,将其搬上大荧幕。 文学与电影向来有着深厚的渊源,很多电影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导致小说与电影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关锦鹏导演所展现的《长恨歌》就对原作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1.人物形象设置比较分析

1.1 王琦瑶、蒋丽莉等女性形象

小说和电影都是以王琦瑶为主人公,讲述了她传奇的一生。 在王安忆笔下,王琦瑶是一个独立且坚韧的女性, 她来自上海的一个普通弄堂,很漂亮也很聪明,参加了“上海小姐”选美比赛并脱颖而出,摇身一变成为“上海三小姐”,走进了“爱丽丝公寓”,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 她内心十分向往浪漫的爱情,在李主任遇难后,先后与阿二、康明逊、程先生、老克腊产生了感情。 但对于每一段感情,她都是独立且从容的,爱的时候全身心投入,被抛弃之后也能从容面对,对待每个人的感情,她都不强求不逼迫,永远优雅美丽。她身上有着一种成熟且善解人意的光辉,无论是做自己还是做母亲, 她的形象都是完美而具体的。 到了关锦鹏导演的镜头下,王琦瑶显现出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主动去程先生的照相馆拍照,参加“上海小姐”比赛,在舞会时又拒绝别人的邀请,避免沦为男人之间争夺的猎物和权力斗争的工具,她用实际行动向男人宣示,她是具有自主意识的独立女性。 相比于李主任、康明逊、程先生面对压力时的懦弱,王琦瑶显得更加勇敢和坚韧。 美中不足的是,电影中饰演王琦瑶的演员郑秀文来自香港,没有把原著中王琦瑶那种上海小女人柔媚细腻的形象体现出来。

蒋丽莉这个角色也很重要,她是王琦瑶少女时代的好朋友,也是帮助王琦瑶竞选“上海小姐”的关键人物。 但除了家境以外,王琦瑶在各个方面都比她略胜一筹。 她一心爱慕程先生,但程先生心里自始至终只有王琦瑶一个人。 在小说里,蒋丽莉走上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在文革前夕因病去世。 而在电影里,关锦鹏导演将吴佩珍和蒋丽莉两人合为蒋丽莉一个角色,影片中的蒋丽莉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普通,甚至比王琦瑶还要漂亮,后来嫁到了香港,这本来是小说中吴佩珍的结局。

1.2 程先生、李主任等男性形象

程先生是王琦瑶一生的爱慕者和陪伴者,他见证了王琦瑶从懵懂少女到“上海三小姐”再到怀孕生子的整个历程。 在小说中,程先生对王琦瑶的爱是默默无闻的,他对王琦瑶一见钟情,但不善言辞,只敢默默守护着王琦瑶,甚至在王琦瑶怀孕的时候,悉心照顾她的起居,他对王琦瑶的爱是真挚的,但也是卑微的。 但到了电影中,他是王琦瑶一生的见证者和旁观者, 他并没有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因为王琦瑶而终身不娶,而是选择了结婚,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但最后还是离了婚。 电影中,程先生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一些,主体性也更强一些,他没有将王琦瑶放在生活重心,而且会对王琦瑶做出评价,虽然还是对王琦瑶呵护有加, 但牺牲意味没有那么重。

李主任是王琦瑶的初恋,他是一位国民党高官。 在小说中,李主任的主要活动场所就是爱丽丝公寓,小说里并没有描写他的政治活动,这就削弱了他的政治身份,使得李主任更像是一个普通人,闲暇时刻来找王琦瑶消遣一下。 而他留给王琦瑶的那一箱金条,也成了贯穿整部小说的一个物件,每当王琦瑶经济困难时,就会拿出一些去换钱。 到了电影中,李主任的活动场所多了一个舞厅,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斗争的地方,影片中关于李主任的描写,已经从单纯的男女爱情上升到了男人之间权利与金钱的争斗。

1.3 性别意识

王安忆是擅长表现女性命运的,在小说《长恨歌》中,体现出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女性意识的重视。 她将王琦瑶写得美丽动人,但她经历的每一段爱情都不美好,李主任丢下她仓皇而逃,阿二丢下她不辞而别,康明逊懦弱的连孩子也不敢认,老克腊最终还是因为年龄原因离开了她,虽然程先生时时关心照顾着她,但最终还是早她很久去世。 王安忆将王琦瑶的命运困境展开来写,是想透过王琦瑶来表现那个年代老上海都市女性的命运困境,小说中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读者在看的时候也会对王琦瑶的遭遇报以同情和怜悯。

但是同样的题材到了关锦鹏导演手中,女性意识被大大削弱, 男性形象反而得到了美化,李主任临走前还心系王琦瑶,康明逊就算离开了也会给王琦瑶母女二人寄钱,老克腊并没有因为年龄原因离开她, 程先生成了她一生的见证者,每个男主人公的离开都变得有情可原了起来。 电影中的男性意识被大大提高,导演和观众关注的都不再是一个城市的女性生存困境,而是王琦瑶传奇的一生。

2.情节结构安排比较分析

2.1 情节的删减

小说《长恨歌》详细具体的描述了王琦瑶的一生,架构庞大、内容繁复。 但到了电影中,很多人物和情节都被删减,比如阿二、萨沙、严家师母等人物戏份都被删掉,相对应的,王琦瑶在邬桥外婆家度过的一段日子以及后来与严家师母、萨沙等四人度过的那段时光, 在电影中都没有体现。 小说中对于王琦瑶的女儿薇薇的描写用了整整一大章, 由薇薇的出生写到薇薇结婚出国,详细具体地交代了母女俩的生活状况, 但在电影里,薇薇的成长只用了几个镜头就略过去了。 还有,小说中李主任留下的金条是王琦瑶度过很多困难日子的支撑,但电影中并没有关于这箱金条的情节。

2.2 情节的改动

电影中对于一些情节的改动也比较明显,比如电影中,李主任的政治身份被加重,不仅表现出他的生活、爱情方面,对于他的政治活动也有所增加。 还有,在小说中,王琦瑶在发现自己怀了康明逊的孩子时,她选择了嫁祸给萨沙,但电影中,则是由王琦瑶的舅妈带着她找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男人假结婚,以此来给孩子一个身份。 小说中的程先生终身未娶,但电影中却给他了一段婚姻,虽然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关锦鹏导演在电影中将长脚和老克腊合为一个人,最后王琦瑶死在了老克腊手里,虽然同样都是因为钱,但小说给了前期的铺垫,相比于电影来说,没有那么突兀。

3.叙事形态差异比较分析

3.1 叙事视角

小说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故事的,第三人称视角也叫全知视角,在这个视角下观众对于故事内容的了解会更加全面。 在小说中,王琦瑶是惟一的主角,整篇小说都围绕她一人展开,讲述了她和多个男人一生的感情纠葛。 而这些男人几乎都是她生命中的过客,都只存在于她一生中的某个时期,而当一个男人走了以后,下一个男人就会出现,是他们完整了王琦瑶的人生。 王安忆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全方位的表现出环境的特色以及各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使读者很容易就被带入到老上海的风情之中。

到了关锦鹏导演的手中,《长恨歌》却变成了程先生关于王琦瑶的回忆录,整部影片以程先生的口吻进行叙述,表现了王琦瑶丰富而又多舛的一生。 这就使得程先生成为了王琦瑶整个人生的见证者甚至是参与者,但在小说中,程先生很早就自杀了,他比王琦瑶先离世,只见证了王琦瑶年轻时的美丽,并没有见证王琦瑶的衰老。 而电影中,王琦瑶从竞选“上海小姐”到怀孕生子,都是在程先生的见证下完成的,程先生在小说中更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暗恋着,但在这里却也成了王琦瑶人生的点评者。 可以说,小说是关于王琦瑶的一部女性传记,但电影更像是在表达程先生对王琦瑶的眷恋, 虽然讲述的是王琦瑶的故事,但表达的却是程先生的感情。

3.2 叙事风格

小说的叙事风格是偏凄凉冷峻的,王琦瑶参加“上海小姐”竞选并获得第三名,结识了李主任, 但在爱丽丝公寓的幸福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就以李主任乘飞机失事而告终。 伤心的王琦瑶回到了邬桥外婆老家,在这里她和阿二产生了一段朦胧的感情,阿二的单纯和清澈一点点打动着王琦瑶,但两人的感情并没有一个结果,阿二去了上海就和王琦瑶断了联系。 王琦瑶再次回到上海,靠打针谋生计,认识了严家师母,开始了四人的美好时光,这是她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但是随着她和康明逊的爱情逐渐发展起来,再到后来有了康明逊的孩子, 她的生活却变得落魄灰暗,康明逊的家庭是不可能接受她这样的女人的,懦弱的康明逊几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抛弃王琦瑶和她腹中的孩子。 这个时候,程先生出现了,他悉心照顾着有身孕的王琦瑶,本以为两人之间能碰撞出火花,但两人的感情迟迟都没有发展,后来程先生因文革而跳楼, 王琦瑶又变得无依无靠了,她自己独自抚养着女儿,过上了平静的生活。随着女儿的长大, 她的生活又变得不平静了起来,通过女儿的同学,她认识了老克腊和长脚,与老克腊的忘年恋看似浪漫, 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王琦瑶的一生是多舛的,年轻时看似荣华,但其中的凄凉也显而易见,她也是漂泊的,虽然拥有很多段爱情, 但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码头,身边的人来来回回换了很多茬, 但依然孤独凄凉。小说在极力表现老上海灯红酒绿的同时,对王琦瑶的描述却显得直白,更加衬托出她浮华褪去后的凄凉与颓靡。

然而到了关锦鹏导演的镜头中,叙事风格却变得温情了起来。 李主任虽然自身难保,但心里还是念着王琦瑶的,并嘱托程先生好好照顾王琦瑶,可见他对王琦瑶是有真感情的,并不只是单纯的鱼水之欢。 康明逊虽然不能和她结婚,但去了香港之后依然每月给她和女儿寄生活费,虽然他依然很懦弱, 但起码他心里是牵挂着王琦瑶的, 不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一走了之音讯全无,这就给王琦瑶的爱情添上了一丝温情,也给观众带来了安慰。 后来王琦瑶与老克腊的忘年之恋也表现的情真意切,老克腊杀死王琦瑶也并不是因为钱, 而是因为在他危难之时王琦瑶没有帮助他,他失手杀死了王琦瑶,这就显得王琦瑶的死没有小说里那么凄惨。 而关于程先生的情节也是颇为圆满的,他始终存在于王琦瑶的生命之中,没有过早离世。 关锦鹏导演保留了王琦瑶的爱情,在电影中,每个男人与王琦瑶的感情都显得真挚情深,离开也是有不得已的理由,这就让观众有欣慰之感, 使得整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变得温情脉脉,不像小说中那样严肃冷峻。

3.3 叙事对象

小说与电影虽然都是以王琦瑶为主角,但王安忆笔下的《长恨歌》 更像是一部关于老上海的小说,王琦瑶是老上海的一部分,老上海有许多“王琦瑶们”。 王安忆所想要表现的,不仅仅是王琦瑶的故事,也是老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而王琦瑶就是那个年代上海女性的一个代表。 她参加选美比赛,做高官的“金丝雀”,没有结婚却生下一个女儿,做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女儿,但她依然生活的很自在,没有受到周围人太多的议论和为难,由此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上海,思想已经十分的开放,王琦瑶就是这个城市的代言人,王安忆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老上海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 王安忆在小说中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上海的风貌,直到第一章第五节,女主角王琦瑶才姗姗出现,王琦瑶就像是这个城市的缩影,她的人生就是上海的一段发展历程,或者说,王琦瑶是王安忆描写上海生活的一个线索,看似是王琦瑶的故事、王琦瑶的一生,实则却是整个老上海的生活、老上海的故事。 王安忆是想通过王琦瑶来表现对女性意识的关注,王琦瑶的故事是小说表面上想要展现的,而都市女性的命运却是小说真正所要反映的。

而到了关锦鹏导演的手中,《长恨歌》就是围绕王琦瑶展开的,老上海的各种风土人情似乎都变成了背景,着重点是王琦瑶的一生。 电影中并没有体现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从头到尾都是王琦瑶的经历,更像是一部“琼瑶式”的爱情剧,时代环境只是一个大背景,女主人公展开了一段又一段的恋情, 将各时期男主人公体现的有情有义,甚至是肯定了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 而对于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和女性意识的揭示,就显得较弱了。

4.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分析

4.1 作者与导演的个人经历

(1)所处地方的文化差异

王安忆出生于江苏南京, 但从小在上海长大,所以她对上海的风土人情极为了解,小说中极力展现老上海的风貌,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老上海的弄堂、鸽子、闺阁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王安忆所要展示的,不仅仅是王琦瑶的一生,更是老上海的生活形态和传统文化,小说中很多处提到了烫发、旗袍、时尚等细节,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上海特色,这些拼凑起来,就可以看到一个上海女性的生活方式。

而关锦鹏导演来自香港,对于上海文化的了解以及表现就不如小说深刻。 虽然也是以上海为背景,但电影中有一种“香港气息”,对于一些上海元素,都选择了弱化或者根本不表现出来。 影片对于时代、环境的描写并不突出,而是通过一个个故事来讲述王琦瑶的一生,这就赋予了电影一种“港式风情”,加上扮演王琦瑶的女演员郑秀文也是香港人,以及她那一口不太流利的“港式”普通话,使电影充斥着一种香港文化氛围,削弱了对上海文化风情的展示。

(2)男性角度与女性角度的差异

王安忆是站在女性角度来写《长恨歌》的。 从古至今,男权一直凌驾于女权之上,一些女性作家便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女性价值的肯定,王安忆就是这样。 她凭借着自己对女性生活形态、情感心理的了解,塑造了王琦瑶这样一个形象,她美丽优雅、风情万种,是老上海千万女性中的代表,当然她也有很多缺点,她虚荣好胜,和严家师母争奇斗艳, 对于自己的女儿也要比较一番。 而在塑造男性形象方面,王安忆将几个男主角都写的薄情寡义, 令观众对男人产生憎恶,对王琦瑶产生同情。 这些都表现出王安忆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她笔下的王琦瑶,不仅仅是上海,甚至是全中国女性的缩影,王琦瑶的一生,就是她们的普遍命运和真实写照。

而关锦鹏导演则是从男性角度出发,他将王琦瑶的形象理想化了许多,他镜头中的王琦瑶是完美的,而各个男主角也都是有苦衷的,观众更能接受他们的负心。 这是因为,关锦鹏导演是透过男性视角来表现故事的,他看待女性形象时就没有王安忆那样真实, 而对于男性形象的展现,也没有王安忆那样强烈, 整部影片满含温情,就只是讲述了一个上海女性的一生,对于女性命运和女性意识的挖掘是远不如小说的。

4.2 电影与小说的差异

(1)电影与小说的体裁不同

《长恨歌》小说篇幅较长,架构宏大,从王琦瑶的少女时代有条不紊地写到她 的老去,涉及到的人物很多,时间跨度也很长,结构和人物方面把握的很准确。小说中对于景物、环境的描写很突出,作者反复渲染,想要给读者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说没有篇幅限制,所以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尾都能表现的较为具体, 也给了读者大量的时间来进入故事。

但是电影是有篇幅限制的,短短两个小时不到,要将几十个人物表现出来,将几十年的事情展开来,这是很不容易的。 关锦鹏导演为了将这部人物关系多、时间跨度大的小说浓缩到一个多小时的电影中,便省去了很多人物和情节,只留下一条主干,虽然情节被简化,但电影中体现出了更强的戏剧性,故事的传奇意味大大增强。

(2)电影的商业性与小说的文学性

小说是要具有文学性的,因此对于任何细节的描写都要尽可能的优美、自然,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要生动、具体,对于情感的表达应该是真挚而饱含深情, 对于一个个事件应该环环相扣,最终戏剧性的到达高潮。 小说的目的就是吸引读者去看并能产生共鸣, 因此要写的荡气回肠、感情丰富,这样更能感化读者,带给读者相同的感受,小说《长恨歌》便是这样。

但是电影的上市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由于投资成本的限制,电影在制作时要考虑票房的收入,这就需要考虑市场的状况,考虑观众的喜好,这些都考虑到了,电影便也充斥了商业的气息。 商业性质在无形中会影响影片的走向,导演需要结合商业因素来对电影中人物形象的设置、情节结构的安排等做出调整,这就导致了电影与小说的诸多不同。

小说《长恨歌》和电影《长恨歌》是王安忆与关锦鹏站在各自视角所完成的作品,文学与电影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几乎每一部电影,都能被还原为文学作品。 虽然小说与电影联系紧密,但毕竟二者媒介方式不同,小说作者与电影导演的个人思想和主观意识的不同,导致两种不同媒介表达思想的形式也不同。

猜你喜欢
程先生王琦瑶长恨歌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此恨绵绵无绝期
沪上淑媛
长恨歌
程先生和鱼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探究《长恨歌》中作者巧设程先生痴迷照相的原因
从“外行”练起
论《长恨歌》王琦瑶四十年情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