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的秘密

2019-03-07 02:12江苏省丹阳市运河中心幼儿园袁玉清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天跷跷板木板

江苏省丹阳市运河中心幼儿园 袁玉清

大二班的户外游戏时间到了,孩子们在草坪上自主选择玩具进行游戏。小天朝着帆帆喊道:“帆帆,这里有一块木板”。帆帆说“我们用它玩跷跷板吧!”“好啊!”于是他们开始了跷跷板游戏的探究之旅。

第一次探究:我们自己会做跷跷板

描述:木板在围墙边缘,小天走到木板的一端抬起说:“我抬这边,你抬另外一头,我们抬到草坪中间去。”帆帆抬了几步就抬不动了,多次要求停下休息一下,小天不断给她鼓励:“帆帆加油!”他们把木板放在了草坪中间的空地上。然后各自在木板的一边坐了下来,小天说:跷跷板怎么翘不起来啊?帆帆说:“这块板子中间还要架个东西才可以玩呢,我们去找找吧。”帆帆看到草坪边有个圆柱形的树桩就对小天说:“我们就把这个树桩放在木板的中间吧!”两人合力把木桩抬到木板边,然后抬起木板架在木桩上,小天说:“树桩要放在木板的中间就可以平衡了。”他们两个合作一人抬着木板的一边把木板架到了木桩上。看看两边的距离差不多,便坐上去,适当的调整位置,玩起了跷跷板游戏。

分析:从两个孩子行为来看,孩子有了较好的自主游戏意识和能力,他们能够比较好地利用半成品开展自己喜欢的游戏。其次,他们能调动原有的跷跷板的经验,知道需要支点,知道了关于平衡的粗浅知识。在活动中,他们具有了较好的合作能力——搬木板时帆帆比较困难,小天能一直进行鼓励,相互支持,共同完成预想的目标。

第二次探究:我们会站着玩跷跷板

描述:玩了一会,重复的游戏让两个人不那么兴奋了。苏老师走过去说:“你们真能干,还可以自己创造跷跷板游戏呢!你们能不能站在木板上玩跷跷板呢?”两个孩子特别有信心:“肯定行!”帆帆先站在了跷跷板的一头,另一头翘的太高,小天说,我站不上去。帆帆说:“你从中间最矮的地方走过去”。小天从中心慢慢地走向跷跷板边缘,中间跷跷板一直上下摇晃,小天小心翼翼走到最边缘,跷跷板一下子就往小天这边落下去了。帆帆站在翘起来的那头使劲的把身体往下压,还在上面跳了几下说:“小天,你太重了,我翘不起你来。”小天说:“我们想办法吧,我们两个身体转一下,都把脚分开一点,你把身体往你那边倒,我也往你那边倒。”帆帆分开双脚,小天也分开双脚,两个人一起往帆帆的方向用力,跷跷板真的翘起来了!用这种方法两个人一起配合身体左右摇晃又玩了好一会,非常熟练了。

帆帆说:“小天,我也有一个好方法,你往我这边走一点。”小天向中间走了几步,跷跷板往小天这边落下,小天往后退,帆帆往中间移动了两步,这时候帆帆跷起,小天落下。两个人又发现了新方法,他们两个不停的走动变换距离,你升起我落下。一开始是慢慢地走动,后来便在跷跷板上跑动起来。

跷跷板玩得很溜啦,小天说:“我们两个来挑战站在跷跷板上,不让跷跷板落在地上吧?”他们两个不停地调整位置,小天跪在一半木板的中间处,小心翼翼向帆帆那边爬,右膝盖向前弯曲,身体向后倾斜,这个姿势使木板保持了平衡了4秒,木板开始微微向小天边倾斜,小天连忙身体往前倾,再一次进行了调整,平衡坚持了10秒就倒下来,两个人对这个挑战充满了兴趣,继续着探究。

分析:在这个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喜欢探究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老师进行了一个继续探究的引领,孩子们积极主动、认真专注地合作,调动起已有经验,能大胆猜测并积极验证。他们通过倾斜身体、移动距离等实际操作成功地进行了游戏。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了两种经验,改变力的方向、改变两个人的距离都可以让跷跷板向不同的方向倾斜。另外,良好的探究品质再次引发他们更富内涵的探究——他们不再停留在玩一高一低跷跷板的游戏,生发了让跷跷板保持平衡的游戏,游戏向着更高水平发展着,孩子的思维和探究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

从动作发展进行分析。两个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站上跷跷板,并在跷跷板上通过自己方法开展跷跷板游戏,特别是让跷跷板保持平衡这个游戏,幼儿更需要动作协调、力度的细微控制,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了较好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他们的合作意识较强,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并一起尝试。当小天说“我往你那里倒你也往那里倒”时,帆帆能接受小天的意见并和他一起进行实践探索。当帆帆提出“你往我这边走一点”时,小天也愿意接受帆帆的意见。

第三次探究:我们会说跷跷板的故事

描述:回到室内,两个人还在兴奋地讨论着。苏老师说:“你们两个人能不能把你们的游戏记录下来,给你们玩跷跷板的故事起个名字,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你们两个商量一下讲些什么,可以分分工。”两个人到科学区找到纸和笔开始讨论并记录。分享时间到了,小天拿着记录纸开始介绍:“今天,我和帆帆到草地上玩游戏,看到了木板,我们就搬了木板和树桩一起玩跷跷板的游戏。男孩子是我,有辫子的是帆帆。我们站在上面玩跷跷板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往帆帆的方向用力倒下去,跷跷板就会往帆帆那边倒;我们的身体往我这边用力,跷跷板就可以往我这边倒。”帆帆说:“我的发现是我往前走,小天往后退我就翘上去了他就落下来了;我往我这边走,小天也往我这边走,小天翘起来了,我就落下去了。我们还在跷跷板上玩让跷跷板不掉下去的游戏,这个游戏很难,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时间都很短。我们两个给我们的游戏起了一个名字叫《跷跷板的秘密》!”

改变身体方向(↑)和改变距离(↓)玩跷跷板的记录图。

分析:在幼儿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老师让小天和帆帆把自己的游戏故事进行记录并讲述,实现了一种经验的心智共享。体验固然重要,但是对体验的反思能更好地强化体验的意义。这里,两个孩子通过对活动的回忆、他们的体验得以梳理,经验得以提升。虽然他们现在还不明杠杆、力、力矩等知识,但是快乐探究游戏在他们心田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其次,从语言表达能力来看,由于是孩子自己经历的事情,两个孩子基本能把自己的游戏故事有条理地大胆表达清楚,语言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反思和改进

这是孩子自主游戏中自发产生的探究游戏,孩子能利用周边的材料生成了跷跷板游戏,但是受经验的限制,只是停留在了一上一下动作的快乐中。如何更好地让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在这个方面,老师成功扮演了支持者、引领者的角色。当坐着玩对跷跷板的兴趣逐渐失去的时候,老师给与了孩子一个挑战:能不能站在上面玩?这个挑战是鉴于大班孩子身体发展能力可以达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却给了孩子更深层次的探究启发。在孩子们游戏结束之后,老师及时启发孩子通过记录分享的方式,及时地提升经验,尝试总结和反思。在这里,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游戏的推动者、引领者,真正发挥了教师的教育价值。

老师作为幼儿游戏的促进者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教师可以启发更多的孩子去玩玩跷跷板,一个跷跷板多个孩子玩又会怎样呢?在科学区提供杠杆、标尺、有关杠杆原理的图书等供幼儿探索,在游戏柜上摆放一些有关杠杆原理的小制作便于幼儿操作交流。同时,可以通过家园合作,提供调查表,让家长参与共同寻找生活中关于杠杆原理的秘密,并进行操作实验和探索。让跷跷板的游戏成为激发幼儿科学兴趣、探寻有效的科学方法、启迪幼儿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小天跷跷板木板
中场休息
木板上的世外桃源
机械手臂采摘忙
木板
春天
不会上浮的木板
蜡烛跷跷板
轻重比较
READINGS
智力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