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示范对幼儿创造力影响的研究

2019-03-07 02:12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大明宫幼儿园李杉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范画绘画美术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大明宫幼儿园 李杉

作为一名从事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师,我一直在摸索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大胆地进行美术创作并突显年龄特质,真正引领他们跨进艺术的门槛。由于幼儿园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不完善,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是凭借直觉和想象的,有的想法甚至是脱离现实的“原生态”。对孩子来说,绘画不是一种技巧,而是思维活动。他们的画应该是天真可爱且随心所欲、幼稚纯朴且无所顾忌的,正是这种不为形累、不为物牵的思维方式无意中契入艺术的本体之中。

然而,现在很多幼儿园美术教学内容都只是在机械地临摹他人作品,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指出:“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技能。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老师无法教出来的。许多中国孩子具有相当好的绘画‘技’巧,以及很高的COPY(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模仿和临摹书上的画,就是强迫儿童依从他人感受,改变自己的感觉,长此以往孩子的感觉就会迟钝,丧失实践的经历和体验,增加孩子的挫折感,这时丢掉的不仅仅是能画像的“功夫”,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

一、主要研究方法及步骤

该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研究、行为研究和实践研究,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㈠调研

任务重点是听课、反思。积极认真听取各年龄阶段所有美术课,广泛听取其他幼儿园的美术活动,认真观察活动中幼儿在绘画创作探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老师的具体指导。

在幼儿园常规美术教学中,不论哪个年龄段,所用的教学方法几乎都停留在幼儿园传统的美术教学中,一般都是先看教材,找出教学目标,教材要求画什么就画什么。或者说起目标的撰写,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引导幼儿学习什么样的线条、如何布局、怎样涂色,而且方法多是先出示范画进行讲解,再分步教画,随后再让幼儿参照范画作画,模仿比较好的还可以再添画一些小花、小草、小鸟、太阳等丰富画面。幼儿在学习中亦步亦趋,画面大同小异,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呆板,幼儿的整体绘画兴趣不高,对幼儿来说模仿老师的范画很有难度。

幼儿的绘画学习被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幼儿绘画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冷落。

㈡资料收集

任务重点是梳理、归纳。听课的同时,将听课得来的经验方法和活动结果加以分析、提炼;将想要了解的问题做成调查问卷发放给老师们,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总结,结合自己的想法、做法,认真梳理、反思、归纳,初步形成基本适合幼儿园学情特点的系列操作方法,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打好基础。

㈢教学实验阶段

作为以实践研究为主的课题,本阶段用时两个多月,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在自主、宽松、素材式启发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在少示范或不示范的情况下,运用其他方式进行引导,教师怎样把握引导的分寸,怎样有效地进行幼儿美术创作的具体指导,并观察幼儿的接受情况和绘画中的造型表现,体会教学效果。

实践和行为研究都必须重视实践性:即一切假设都要靠实践来检验、证实,一切结论都必须从实践中得出。这一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困惑,通过同幼儿个别交流、认真观察等有效途径分析各种假设与操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这对于今后把握幼儿园各年龄段素材、启发美术创作来讲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二、实验取得的进展及初步成效

通过上述研究步骤,得出常规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是有影响的结论,而这个影响是不可逆的。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示范不能一概而论——教师的示范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要求。现在就笔者的研究谈谈个人观点:

㈠用真实、生动、多样的实物或图片来代替范画。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范画的准备是美术活动的重中之重,范画准备不好,直接影响到活动结果。所以,在此环节上,老师们可谓下足功夫,也花去不少精力和时间,但在活动进行中,老师们会发现范画反而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孩子们一味觉得“老师的画好漂亮啊!”思维便局限在这有限的范画中“无法自拔”,只是想着和老师画的更像而一味地模仿了。

《秋天的树叶》(小班)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将真实、生动、多样的实物或图片做成幻灯片,用PPT的形式呈现出来代替范画,幼儿在观看每一张图片时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延长,再加以老师对主体细节的引导,幼儿再深入观察,教师和幼儿围绕图片自由交流,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深度也不同,故而通过这样的观察后,得到的作品将是形态各异的。

㈡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示范方式有所不同。

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强调以传授技法为主,教师的示范总是放在活动的最前面,基本遵循“出示范画—示范、讲解—幼儿作画—教师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在示范讲解的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孩子听,教师的示范很专业,如何定位、起笔画在纸张的什么位置、如何布局、怎样涂色,老师都要一一示范,生怕哪个环节没有讲到,孩子理解不了,活动目标无法完成,达不到好的效果。

针对传统的示范,我认为,所有的范画都是成人预先设计的,而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发育和个性发展,幼儿对于某一事物没有感性认识和经验如何绘画?因此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采用“先请幼儿观察—引导幼儿讨论绘画的主体—幼儿作画教师巡视—集中作品集体讲评”的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一盆吊兰》(中班)

1.针对小班幼儿,示范时机的把握和示范内容的选择很重要。

小班幼儿正处于从“涂鸦期(1~3岁)”向“象征期(3~5岁)”转型的阶段,幼儿绘画水平介于“涂鸦后期”和“象征前期”阶段。涂鸦末期绘画形态形象性不明确,但已经可以有目的地作画,并能说明他想画的东西。而象征期的幼儿将事物简化为最基本的形(圆、方、三角形等),根据记忆创造象征符号,进行说明性图解。教师应对于该时期幼儿的造型特点充分了解,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引导。对于易于把握的物象,教师不做示范,重点是引导幼儿观察后分步作画。

例如:小班线描“花儿朵朵”。教师和幼儿一起看过丰富的图片后,请幼儿先说一说自己看到的花儿有什么?(花心、花瓣);每朵花的花瓣和花心什么样?(花瓣多、花瓣围着花心);你觉得应该先画花心还是先画花瓣?孩子的答案肯定是不同的,教师不干涉,让孩子自己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孩子自然总结出要先画花心。至于花心画在纸的什么位置,画成什么样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见解,老师也不多加干涉;孩子边画,老师再根据每个孩子画面生成的效果,有目的地进行引导示范,这时的示范是有针对性的简单示范,既注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又保护了孩子的自由创造,对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针对中班幼儿,运用同伴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发散性引导。

中班幼儿已经进入到绘画的“象征期(3~5岁)”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绘画特征,反映出幼儿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智慧在发展中的表现。幼儿将事物简化为最基本的形,突出的特征是抽象的表现人和物。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简单造型的能力,因此,在引导幼儿观察作画的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幼儿自主生成的作品,发现每个幼儿画面中的闪光点,用孩子的画影响孩子,运用同伴之间的示范促使每个人创造力得到更长足的发展,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中班综合绘画“草帽”。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看到的草帽图片和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草帽相结合,画出自己设计的草帽。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装饰自己的草帽,教师则将每个幼儿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并让所有的幼儿观察、欣赏,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绘画技能也在不经意间有所提高。

《快乐的小鸟》(大班)

3.针对大班幼儿,利用丰富的物象激发幼儿自主创造。

大班幼儿已经步入绘画的“图示期(5~8岁)”阶段,幼儿可以根据观察描画的物象特征,把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进行意向表现,画面更加具体,形象会加以美化。故而在该阶段,教师则应该向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感官图片或实物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教师将整个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作为一个交流的过程,充分重视幼儿的主体性的地位,把其兴趣点作为关注点,鼓励孩子大胆想、大胆画。

例如:大班线描画“门神”。活动前请家长带孩子利用网络或在生活中一起观察收集看到的许多形态各异的门神图样,活动时教师给孩子们讲述了关于门神的故事,提供了许多门神的图案,在孩子们开始作画之后,教师引导孩子们一边画门神,一边就门神的主题进行交流,让孩子们在宽松自主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提高幼儿的作画兴趣。

《门神》(大班)

㈢教师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把握好幼儿绘画心理表象,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幼儿园常规美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缺乏对美术活动的理性思考,对一些问题只停留在感性阶段,理论与实践脱节。

1.教师以主观审美评价幼儿绘画中的现象

“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依赖于其心理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由于对空间透视、物体大小、远近、遮挡关系等认识不足,幼儿不可能合理地科学地按人和物的大小比例和空间透视作画。幼儿画画凭的是直感,画的过程一直是跟着‘感觉’走的。”也正因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孩子画出的画才透出幼稚、好玩的气息。幼儿对空间的安排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不是依照视觉的真实性。画的人和物在形体上是分离的、分散的,通常不会有遮挡现象。

遇到幼儿此类“奇怪”的画法,有的教师只停留于表面的惊奇,而没有从幼儿绘画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其实诸如此类的特殊表现都是幼儿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幼儿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作为教师必须对幼儿绘画心理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画,不应只对幼儿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年龄特征作表面上的“惊奇”。

2.教师缺少对自己在幼儿创作时应充当角色的认识

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当教师对幼儿说“你这样画不好,应该那样画”“你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之后会产生什么效果,是否这样就体现了教师的作用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幼儿造型具有自然发展(2~7岁)的动势,且不可逆,教师的引导必须尊重幼儿认知及绘画发展的客观规律。受绘画发展阶段 “自然发展不可逆”的艺术心理特点的牵制,孩子的绘画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且每个阶段的转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笔者认为,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为了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除了必要的基本技巧外,教师不宜做不必要的、限制性的示范;教师组织美术活动时的作用是准备帮助和支持幼儿,但不要打扰幼儿。因此在这个阶段内,老师能做的是将孩子潜在的绘画水平激发出来并加以保护、稳定下来。

对于思维水平和技巧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幼儿来说,建立在自主原创基础上的美术教育,教师应该改变对待幼儿进步的衡量标准:

1.是否学会了观察和发现?

2.是否试图自主解决、并计划着怎样解决?

3.是否可以完全自主解决?

4.是否可以相对完美的自主解决?

5.是否学会评价、反思?

让孩子在画中玩,尊重孩子客观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引导,不断拓展层层递进。作为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绘画创作心理,从思想上认识辅导的重要性,透彻地明白辅导者的作用。

猜你喜欢
范画绘画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巧妙运用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范画指导教学
合理运用的适时而止和适可而止
美术课堂中范画教学浅探
用范画引领儿童走进审美的世界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