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

2019-03-08 03:16韩婧
西部论丛 2019年7期
关键词:重奏前奏曲协奏曲

摘 要: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1873年的奥涅格庄园庄园,生于音乐世家的他有着独特的音乐天赋。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1882年便进入了彼得堡音乐学院接受系统的音乐学习。他的一生有着诸多的作品,涉猎钢琴独奏、重奏、交响曲等等诸多题材。而钢琴曲则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之一。他吸取了多位前人大师的演奏风格并将之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钢琴作品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日益高涨,国家渐渐跨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时期。此时正逢俄国处于社会动荡时期,沙皇政府摇摇欲坠。正因如此,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掀起了革命运动。而在这个背景下,虽然俄国的艺术人士远离这个动荡的旋涡,但仍然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拉赫玛尼诺夫正是其中的一位作曲家。

提到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第一时间想到的非他的钢琴作品莫属。他的钢琴作品不仅仅是数量多,且有着质量的保证。他的作品涉猎多种体裁和范围,包括钢琴独奏、钢琴与提琴的重奏以及钢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等等。而在这些体裁当中,又当属钢琴协奏曲最为出名,可以说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典型代表作。但这些代表作又各自有着各自的特点,使得他的作品变得丰富多彩。

1、钢琴独奏

拉赫瑪尼诺夫的钢琴独奏有着他独有的特点,而他的钢琴前奏曲则是这个体裁中最为拿手的一种。他的每一首钢琴前奏曲都是特别短小的,但都各具特色,反映的都是他现实生活的感受以及精神上直观的感觉,有着极其深刻的思想与内涵。而他的钢琴前奏曲的表现力极其丰富,个性特征极为明显,从他的每一个时期的钢琴奏鸣曲来看,都像是他每一个时段的缩影。比如op.23No.5,就是他看到俄国社会动荡,人民民不聊生后写下的作品。而这也体现了他对于民族的热爱以及对于国家的心痛。在他诸多的钢琴前奏曲中,小调作品要远远多于大调作品,因为小调的旋律更加阴暗,更能营造出悲痛的色彩。而这些作品则是最能直观体现出他的民族主义情感的,不仅仅是有着浓厚的俄罗斯气息,更是因为这些作品的近乎交响乐的音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可以说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钢琴协奏曲不仅是从和声曲式,还是从其内容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首先他极其重视旋律在乐曲里的作用。在当时,拉赫玛尼诺夫被称为最伟大的旋律大师。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旋律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不仅仅是钢琴协奏曲,他的所有作品对于旋律的应用都是放在首位的,而在钢琴协奏曲中尤为突出。众所周知,作品的旋律表现方式是以主题的形式出现的,他的协奏曲每一次出现新的主题时,都会伴有令人心旷神怡的新的感受。他的协奏曲中,有着多主体并置的风格,通过多个主题的各种变化来对不同的音乐材料进行诠释。正因为这个特点,他的作品既能呈现出多彩多样的旋律风格,又使得每个主题之间不会太过突兀,从而保持了完整性。另一个方面,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他将许多的民族特色的旋律运用、融合在作品中,并且加以修饰,使得他的曲子也变得更加具有民族特色。

其次,和声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他所用的和声不单纯是为了衬托旋律而出现,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和声的进行从而更加主动地推进乐曲的走向,使得乐曲能够一步步地延伸,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展开。他的和声虽然变化多端,但他的和声发展仍然遵循着他的发展主线,从而使得这些看似复杂繁琐的和声仍然井然有序。而这些特点,恰恰让他的作品赋予了更加鲜明的色彩,使得作品的层次更加清晰。在和声运用上,他的和弦保持基础音的延续,以此来发展各种和弦以及同主音大小调的变化运用,这也是他的拿手手法之一。这种和声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变得极其有感染力,使得人们的内心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

3、钢琴重奏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重奏繁华多样,既有与大提琴的重奏,又有与小提琴、大提琴的重奏,可以说是他另外一种代表风格。而他的钢琴重奏中有着诸多代表作,其中《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最为出名。而在这首作品当中,拉赫玛尼诺夫一边借鉴了古典的钢琴奏鸣和声走向,另一边又与现代和声相互融合,使得他的这种和声手法别具一格。他在这首作品当中,以传统大小调为基准,从自然音的倾向性来获得动力使得乐曲发展。在此之外,为了获得别样的音乐色彩及音响效果,他还加入了色彩性的和声,使得整个曲子变得更加丰满。

除了钢琴外,拉赫玛尼诺夫的其他作品也充斥着他的风格,诸如他的歌剧《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康塔塔《春天》、交响诗《死亡岛》等。这些作品不但具有时代变革的气息,又有着发自内心的抒情。而在后期的作品如《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内涵思想极其深刻,充分的体现出了他对祖国的怀念以及背井离乡的伤感。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俄罗斯动荡时期的音乐家,他不仅仅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并且他的作品有着他独特的风格。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主义作家对于国家的感情,而他的这些感情流露都是自然且深厚的。而也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出一个作曲家对于音乐发展的新的突破尝试,从对于旋律的深思到对和声色彩的研究,都体现了一个作曲家对于音乐发展的道路的尝试。他不仅吸收了李斯特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肖邦的浪漫风情,还使得格林卡的朴素与柴可夫斯基的真情交相融合,再加上偶尔穿插的现代作曲的色彩性和声,使得他的个人风格极其突出,也为后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各种作品。

作者简介:韩婧(1994.2-),抚顺市人,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专业: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重奏前奏曲协奏曲
高校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春日协奏曲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琵琶室内乐中的低音琵琶演奏初探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前奏曲
莫扎特《F大调双簧管与弦乐四重奏》KV370第一、二乐章演奏分析
音乐小百科(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