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在其中浅析《天山景物记》

2019-03-10 13:46戴婕
北方文学 2019年3期

戴婕

摘要:《天山景物记》主要描写了作者当时在新疆地区生活,在游览天山时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想,饱含了作者对祖国西北边疆的无限热爱。在游历的过程中作者见识到了天山当地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以及当地人民的幸福生活等等,继而引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关键词:美在其中;天上景物记;壮丽的景观

《天山景物记》是著名的作家碧野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在天山地区观察到的优美景观,其中包括高大壮丽的山峰、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美丽的骏马、罕见的雪莲等等,这些景物以各种不同的状态呈现在作者面前,让作者在发现美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认识[1]。

一、作者眼中的景物美

在描写景物之前,首先需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才会产生对景物的具体体会。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描绘了四种不同的画面,从地点上的变化,再到空间上的变化。从最容易观察和发现的山川、平原和湖泊,再到鸟兽飞禽以及星空日月,作者在观察中选出了最能代表天山特点的景物进行了描写,并且在描写的过程中充分动用了自身的感官,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观察的事物进行了感知和描写,在描写时会尽量使用较为简单的语言,来达到显而易见效果,在创作过程中也有很多景物运用了细致的描写方法,如动静结合、模拟情态或者彩绘的方式,尽量将景物的情态充分描写出来[2]。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从巨大的雪峰,冲击的溪流,蜿蜒无尽翠绿的原始森林,高过马头五彩缤纷的野花,迷人的夏季牧场,夜间混入牧群、黎明又分群而去的野马,又大又肥厚、鲜嫩无比的蘑菇,被发青的酥油草养得胖墩墩、圆滚滚的旱獭,到在青凛凛的寒光中挺立的玉琢似的雪莲,明净如镜、水清见底的天然湖,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这些景物荟萃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天山景物的壮丽画卷。在观察之后,让作者产生了流连忘返的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体现了笔者优秀的文学功底,对于语言高超的驾驭能力,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点。如在写蒙古包时,“在太阳下”“闪烁着白光”。写黄牛、花牛、白羊、红羊,是“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在写雪莲时描绘到,是“在那天山雪线以上”,“在清凛凛的寒光中”,“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写野马的长鬣鬃,是“在日出的草原上”,“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3]。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并不是将景物进行孤立的描写,而是运用了联系的手法,将景物所处的地点和所处的状态都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互为背景的画面感,在阅读时会深刻的感受到一种立体感,是一种较为奇特的表现手法,在阅读时读者会产生仿佛是在欣赏一部画作的感觉。这些景物虽然是从不同的维度和空间进行描写,却带给了读者浑然一体的感觉。

二、作者对于修辞的运用

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等。如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入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天山比喻成了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在舞动时,少女的珠冠会发出闪闪的光芒,将山峦比喻成了孔雀开屏时的景象,无论是将天山比喻成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还是将山峦比喻成了孔雀开屏时的景象都充分体现除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语言良好的运用能力[4]。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运用了生动的手法,将不同生物的状态用生动、拟人化的形象表现了出来。如果要想使得描写达到很好的效果,作者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同时还要注意写景的内涵。运用拟人的描写手法时,作者还描绘到了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读者阅读到这里时,会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行转换,先是感受到了野花的美丽,然后又想象了当马儿走在花海时的景象,最后又想到了人。在描写景物的文章时,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文章中作者运用的大量的修辞,在这篇文章中也不例外,作者除了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之外,还综合运用了多种其它的表现方式。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可以让我们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进而被作者带入到他所描绘的情境中,让读者产生即使没有去过天山,也好似去过天山的感觉。

三、作者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把控

对于一篇写景的文章而言,并不像是议论文和说明文那般,容易把控文章的整体结构,但是在天山景物记中,作者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却进行了较好的把控。虽然文章中描写了很多不同地方的具体景色,但是段落和段落之间进行了有效衔接,使文章可以浑然成为一体,段落和段落之间可以做到首尾呼应,在描写景物时[5]。通常作者会遵循一定的原则,或者是由近到远、由高到低,或者是从空间、时间的角度,以及从不同维度进行划分,景物虽然联系紧密,但是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将众多的景物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动态美的景观,对于读者而言是一幅美不胜收的艺术品,也体现出了文章中结构之美。

四、作者融入的浓厚情感

就这篇文章而言,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文章,更是作者对自身深厚情感的一种抒发。由于意识流、辨证思维方法的运用,作者突破了移步换景和定景换点的写作局限,或马上或山上或天上,或仰视或俯视或平视,或近看或远观,或目视或心视,随意变幻;写景也摆脱了单一呆板的弊端,景象多姿,景趣横生。正像毛泽东主席的诗“青山着意化为桥”。作者对“意识流思维方法”的“着意”运用,使读者通过这个“桥”,看到了精彩纷呈的天山“特”景[6]。在描写雪莲时,写到这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的雪莲,根部扎入岩隙间,汲取着雪水,承受着雪光,柔静多姿,洁白晶莹。这生长在人迹罕到的拔海几千公尺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这些都体现出了作者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贊美,寄托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主义热情。

五、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

在文章中出了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之外,对于天山人们的生活也进行了一些描写。如作者描写到当家家蒙古包的吊壶三脚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堆红火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东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这是十家八家聚居在一处的牧民们齐集到一家比较大的蒙古包里,欢度一天最后的幸福时辰。哈萨克具有热情好客的民族特色,并且当地人民天性乐观。这不仅仅是作者一种单纯的描写,也寄托的作者对于美好生活和自由的无限向往。

六、结束语

总之,《天山景物记》除了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之外,也寄托了作者对于天山这一神奇土地的丰富情感。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寓情于景的方法表现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歌颂,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将不同的景物有效的联系在了一起,彼此之间相互交映、相互融合,形成了动人的画面。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在阅读中读者会感受到,即使将文章中的内容分割开来,也能将天山的不同美景展现在自己的眼前,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突出之处。

参考文献:

[1]周金萍.美,在其中——美文《天山景物记》赏析[J].新课程·中旬,2016 (9):234.

[2]碧野.天山景物记(节选)[J].同学少年,2016 (7):33.

[3]朱华贤.借粒火种与品味推荐——谈读后感与赏析文章的不同写法[J].小学教学,2017 (19):51-52.

[4]朱友河.文章赏析有法可依[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4 (12):56-57.

[5]周玉兰.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新模式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8 (8):122.

[6]祝陈磊.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 (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