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晚唐诗歌中的玉意象

2019-03-10 13:46王欢庆
北方文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特点意象

王欢庆

摘要:早期玉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玉被赋予了一系列美好的品质,并成为历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意象。唐诗中运用了大量玉意象,而晚唐诗歌中的玉意象有其独特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玉;意象;晚唐诗歌;特点

一、玉器的功能与内涵

《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1)。就目前所知,中国史前玉器年代最早的是兴隆洼文化玉器,还有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玉器,距今八千年,其中尤其以发现于辽西一代的兴隆洼文化玉器,材料最为完整,最具典型意义。

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在什么时期,学界看法不一。考古发现中所见的最早玉制品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早期成熟的玉器出土于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遗存。一般认为,早期玉器主要用于标志佩带者的特殊身份,以及祭祀,是一种神器和礼器。

由于玉具有温润、细腻、缜密、坚硬的物理属性,所以古人便将对美好品行和高尚情操的追求赋予玉。这样一来,玉就被人格化了。古人把玉的这种社会属性称之为“德”。

《礼记·聘义》中说玉有十德:“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而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如果说史前人类崇拜玉主要是看重玉的通神功能。那么在儒家的思想中,玉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追求,因为玉所具有的某些物理属性,符合儒家对士人的要求,所以玉成为美好道德品质的象征。

二、晚唐诗歌与玉意象

作为一种物象,早期人们对玉的认识主要在其自然属性和功用方面。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不少篇章都出现玉意象。《诗经》中出现的玉主要用于三方面:祭祀、装饰和馈赠。《楚辞》中的玉开始具有象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中的玉意象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玉是美的象征,玉意象也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

以《全唐诗》中的玉意象为例,“相如死后无词客,延寿亡来绝画工。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一,杜牧《奉陵宫人》)中提到的“玉颜”,意为像玉一样的容颜,形容容貌美丽。“玉颜”并不是玉做的容颜。再如“玉体”、“玉堂”、“玉树”,并不是说这些物象都是玉做的,玉在这里只是一种美的象征,不仅指外在,也包括内在的精神上的。

(一)晚唐诗歌中的“用玉”情况

1.玉意象所指涉的范围更为广泛。大致分为六类:(1)与身体有关的:“玉颜”、“玉体”、“玉肤”等可为代表;(2)与外貌气质有关的,“玉貌”、“玉人”等;(3)与具体器物有关的:“玉匣”、“玉壶”、“玉盘”等;(4)与生活环境有关的“玉树”“玉堂”、“玉楼”等;(5)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玉山”、“玉水”“玉钩”等;(6)与动植物有关的,“玉马”、玉莲”、“玉桃”等。

2.形成了经典的玉意象。晚唐诗人的作品中有大量的玉意象,有一些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比如“玉壶”、“玉树”“玉京”等;而有一些意象出现的频率较低,比如:“玉坊”“玉房”“玉筏”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一种意象,因为这些意象出现在很多诗人的很多诗句中,而且它们的意义基本相同,成为经典意象。比如“玉京”这一意象,“玉京”指道家天帝所居的地方。后来泛指仙都,“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园。”(《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李商隐《杏花》)“玉京”就是指仙都。

(二)晚唐诗歌中玉意象使用特点

1.艺术风格方面

晚唐诗歌中玉意象与前代诗歌相比,有其时代特点。

(1)基调伤感

如“玉匣”这一意象,“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全唐诗》卷二十,李白《门有车马客行》)“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全唐诗》卷一百七十一,李白《赠友人三首·其二》)在李白的诗中指存放宝剑的匣子。在晚唐诗歌“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李商隐《破镜》)和“玉匣曾经龙照来,岂宜更鉴农夫质。”(《全唐诗》卷五百四十八,薛逢《灵台家兄古镜歌》)中指镜匣,还比喻政治清明。再如“玉笙”,“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全唐诗》卷一百七十二,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玉笙”指神仙或道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全唐诗》卷五百四十,李商隐《银河吹笙》)这里的“玉笙”借张宗昌献媚武则天,来讥诮帝王宠幸。

同一意象,在不同时期代表着不同的风格。李白诗中的“玉匣”是存放宝剑的匣子,这与盛唐时期士人积极进取,抒发抱负的时代风尚有很大关系。晚唐诗歌中的“玉匣”有的与“曾经”搭配,有的则是“清光不复”,总体呈现出萎靡之感。

(2)抒情细腻

“玉珰”这一意象主要出现在晚唐诗人的诗中,“玉珰”指女子的耳饰。“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全唐诗》卷五百四十,李商隐《春雨》)和“寄恨一尺素,含情双玉珰。”(《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一,李商隐《夜思》),都是借闺情来表达自己宦途多阻碍。

晚唐诗歌唐诗很少展现超越进取的精神,更多地转向了对日常人情、男女情爱这些精神世界的一般内容的表现,呈现出幽微细腻、怨刺讥弹的风格。

2.思想内涵方面

(1)借古讽今

晚唐社会动荡,中央有宦官专权,朋党斗争;地方上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外部有少数民族侵略。晚唐科场舞弊现象严重,文人大多报国无门。面对动乱黑暗的社会,晚唐诗人们怀念盛世,并以史为鉴规劝统治者。

温庭筠的《鸡鸣埭曲》借齐武帝昏庸误国,来讽刺唐朝统治者。最后两句“宁知玉树后庭曲,留待野棠如雪枝。”(《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五,温庭筠《鸡鸣埭曲》)野棠梨花开得繁盛美丽,这亭亭的玉树,让人联想到《玉树后庭花》。把过去与现实、荒淫与败亡联系起来。“玉树”是《全唐诗》中出现次数较多的玉意象,在晚唐诗歌中“玉树”意象也比较常见。“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全唐诗》卷五百四十,李商隐《茂陵》)、“汉武迎仙紫禁秋,玉笙瑶瑟祀昆丘。年年望断无消息,空闭重城十二楼。”(《全唐诗》卷五百三十八,许浑《学仙二首》)都借汉武帝讥讽唐武宗的好色好仙。

(2)懷才不遇的苦闷

晚唐时期,历史上的昏君暴君都成为晚唐诗人们集中尖锐讽刺的对象,创作出了大量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诗作。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晚唐诗人的报国理想根本无法实现,因而诗人们在其诗作中流露出的历史情怀都隐含了深厚的感伤情绪,其中包含了对国家命运的悲叹和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晚唐诗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曾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他们大多报国无门。如“细推今古事堪愁,贵贱同归土一丘。汉武玉堂人岂在,石家金谷水空流。”(《全唐诗》卷五百四十八,薛逢《悼古》)充满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与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感伤。再如“桃在仙翁旧苑傍,暖烟轻霭扑人香。十年此地频偷眼,二月春风最断肠。曾恨梦中无好事,也知囊里有仙方。寻思仙骨终难得,始与回头问玉皇。”(《全唐诗》卷六百五十七,罗隐《逼试投所知》)诗人参加多次科举考试,却没有中第,最终选择退隐。

注释: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页。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叶葱奇.李商隐诗集注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亓风清.论《诗经》中的玉文化[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3.

[6]熊烜艺.试论李白诗中“玉”的文化意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1 (32).

猜你喜欢
特点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