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米歇尔·乌洛贝克小说中的悲观主义思想根源

2019-03-10 13:46孙承辉
北方文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悲观主义根源米歇尔

孙承辉

摘要:米歇尔·乌洛贝克是当今法国最负盛名的在世作家之一,曾数次摘得法国几大文学奖项。同时他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作家,数年来,其作品一经问世,便在法国文学圈以及学术界引起激烈的争论和笔战,甚至已经形成一种“乌洛贝克”现象。然而在国内,对于乌洛贝克的研究却甚少。本文作者通过对乌洛贝克几部小说的研读,发现其小说中表现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悲观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探寻和挖掘乌洛贝克小说中悲观主义思想的根源。

关键词:米歇尔·乌洛贝克;小说;悲观主义;根源

米歇尔·乌洛贝克,法国现当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导演,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活跃于法国文坛。乌洛贝克迄今出版过六部小说,1994年的首部小说《斗争领域的延伸》已经为他带来了名声,随后的几部作品更是使他成为轰动西方文坛的畅销小说家,并接连摘得数项法国文学大奖。其小说《版图与疆域》更是不负众望地摘取了2010年龚古尔文学奖的桂冠。可以说在所有在世的、用法语写作的作家当中,乌洛贝克是拥有最多读者、作品被翻译得最为广泛的作家之一。

成功总伴随着批评。乌洛贝克愤世嫉俗、直言不讳的文风使他一直站在备受争议的风口浪尖。他的作品因常涉及色情旅游、种族主义、厌女心理等敏感话题,往往一经问世,便在学术界引起激烈的论战。其中第三部小说《平台》更是因为公然为色情旅游唱颂歌以及对伊斯兰教的猛烈抨击而在法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公然的指责与声讨。

由此,乌洛贝克的读者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拥护者认为他是法国当代文坛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反对者则将其指责为公然的挑衅者和煽动者。姑且不论作家的功与过,通过对乌洛贝克几部小说的研读以及悉心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乌氏小说贯穿始终的一条思想主线,便是一种形而上的悲观主义精神。作者的悲观主义思想缘何而来呢?

米歇尔·乌洛贝克于1958年出生于法国海外省留尼旺,父亲是高山向导,母亲是麻醉师。一段短暂的婚姻之后,离异的父母放弃了米歇尔的抚养权。幼年的米歇尔先是被寄养在阿尔及利亚的外公外婆家,继而在六岁时被托付给了祖母抚养。童年起便缺失了父爱和母爱,孤独与不幸占据着乌洛贝克的生活,他的性格相比于同龄的孩子也更为冷漠。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乌洛贝克,是典型的被法国“六八一代”遗弃的孩子。在作家看来,正是“六八一代”对于“自由”的过度追求,开创了一种极端的个人自由主义,导致了一批儿童被抛弃的命运。乌洛贝克的父母这一代,正是把自由主义的教理运用到了情感生活之中,对于自由和享乐的追求伴随着孤独一起爆发出来。对于自由,尤其是性自由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责任感的缺失,也导致了乌洛贝克这一代孤独的童年和父母爱缺失的成长环境。

小说家写的虽是别人的故事,却或多或少会掺入个人的体悟。通读乌洛贝克的小说,发现作家通过描写被遗弃的这一批人的生存状况,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自身命运的诉求。乌洛贝克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都以“米歇尔”命名,大概便是一证;而他本人更是作为小说人物出现在《版图与疆域》中。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在作者的第二部小说《基本粒子》中,作品的主人公,一对同母异父的兄弟——米歇尔和布鲁诺被母亲抛弃的遭遇,更是与作者的童年经历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而作者的母亲作为小说中的人物,更是以其本名出现在作品中。对该人物负面、否定的形象描写,则应源于作者内心深处积攒的对于母亲的不满。乌洛贝克本人曾回忆道,由于从小被祖母、外祖父母抚养长大,童年时期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我在一种受到严重不公待遇的意识中长大。我对父母所怀有的感情,是对父亲的畏惧,以及对母亲的憎恶。”甚至基于对皈依了伊斯兰教的母亲的憎恶,乌洛贝克在《平台》这部小说中,对伊斯兰教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与猛烈的抨击。小说主人公对伊斯兰教深恶痛绝,痛斥其为世界上最低级的宗教。而作者也因为这部小说中的某些观点受到了外界的强烈指责。

乌洛贝克的小说实际上具有浓厚的自传性质,作家在小说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父爱与母爱缺失的童年际遇、短暂而失败的婚姻经历、与母亲紧张局促的关系,都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得到了一一的呈现。这些人生经历深深影响了乌洛贝克日后的文学创作,为他的作品奠定了一种悲观主义的基调。乌氏小说的主人公往往都带有一个令人心碎的、被孤独与压抑笼罩的小男孩的影子,永远得不到父母的疼爱。这也正是悲观主义精神始终贯穿乌洛贝克小说的根源之一。

除了自身经历以外,乌洛贝克的思想形态还受到几位作家的影响。其小说中采用的社会学描述手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常被同几位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如福楼拜、巴尔扎克和司汤达进行比较,而其作品中的科学分析手法,即涉及到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行文方式,则更接近于左拉的自然主义风格。此外,还有学者将乌洛贝克同几位法国现当代小说家如塞利纳,以及象征主义诗歌的鼻祖波德莱尔进行比较研究。而涉及到哲學思想,对乌洛贝克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事实上,乌洛贝克的思想和创作都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尤其受到代表其思想精髓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影响。乌洛贝克本人更是将叔本华奉为精神导师,并在作品中数次引用他的观点。二者的作品都建立在一种形而上的悲观主义思想基础之上,认为任何形式的存在都是痛苦。因为人有意志,就会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根据叔本华的观点,人生如钟摆,始终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和欲望得到满足后的空虚之间摆动。受此思想的影响,叔本华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世界的厌恶,对生存意志的反叛(尤其是对性欲的反叛),以及一种生命本由痛苦组成的观点,而死亡是摆脱痛苦唯一的出路。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在他看来,人类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一种永远无法填满的空缺。多数人只能通过大脑的努力、对艺术的沉思、禁欲以及同情等途径,使痛苦得到暂时的中止。

受叔本华观点的影响,乌洛贝克的小说往往带有一种厌世的情节,着重表现现代人的孤独与存在的痛苦。实际上,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在乌洛贝克的第一部小说《斗争领域的延伸》中便已得到了阐释和体现。小说描写一名信息技术公司中层领导的经历:平庸的工作,平庸的处境,平庸的外在,单调的生活,狭隘的人际关系,永远在“经济领域”和“性领域”进行挣扎与斗争,而由于外在价值的缺失,始终受到挫败,逐渐对一切失去兴趣,始终游离在悲观与孤苦之间的生存状态。这部小说已经引入了乌洛贝克小说中的几大主题,也由此奠定了乌氏小说的悲观主义基调。此后的几部小说基本都沿袭了这一基调,主要表现法国中小资产阶级的精神苦闷,描写普通法国人的压抑、孤独、性挫折、爱的失却等。

在文章间的相互联系性层面,学者们最常把乌洛贝克与巴尔扎克、福楼拜、波德莱尔、加缪和塞利纳进行比较研究。诚然,除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外,几位19世纪作家对乌洛贝克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小说领域有巴尔扎克,诗歌领域有波德莱尔。

巴尔扎克在自身经历上便与乌洛贝克有着相似之处,尤其是涉及到与母亲的关系这一层面。在小说创作方面,巴尔扎克为社会的雾化而悲痛,为婚姻关系沦为性交易而惋惜,这些思想在乌洛贝克的小说《平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两位都是反自由主义者,都把人类社会的各个阶级比喻为不同动物的物种。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两者都赋予小说描写社会的任务,描写遭受各种危险的离心力威胁的现代社会,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家庭关系的淡薄,以及人们归属感的丧失。两位作家都引入了“性交易市场”的概念,在他们这里,“性”成为了用于交易的商品,在现代社会的竞争模式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可以说,在小说的社会学描写方面,乌洛贝克师从巴尔扎克。如果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从各个层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问题,那么乌洛贝克则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了西方现当代社会的全貌。而两者都是本体论及政治学悲观主义的拥护者。

说到波德莱尔,乌洛贝克在访谈中曾公开表达过对他的崇敬与欣赏,认为波德莱尔是诗歌领域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波德莱尔思想的影响体现在乌洛贝克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对个体的丑恶、痛苦与不幸的描写,以及疾病、衰老、死亡等题材。在波德莱尔看来,人类个体所经历的由忧郁带来的痛苦,使个体不可能完全融入社会,直至被社会边缘化。事实上,“禁闭感”是波德莱尔“忧郁”的要素之一——这种深深的空虚使人类陷入一种绝对的消极,这一点与叔本华所描述的生存的意义是相吻合的。乌洛贝克从他的第一部小说开始就重新阐释了这一观点。作家所描述的是撕扯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这一类人:他们缺乏社会关系网,因而被社会所孤立,始终摇摆于孤独与痛苦之间。此外,波德莱尔对乌洛贝克的影响还体现在以恶为美,强调人物所遭遇的不幸;大量充斥的关于自杀、死亡等的描写;人物与社会的脱节;普遍性以及同一性的倾向;通过城市的描写而表现出的对现代性的尖锐批判;对于资本主义和技术进步的反对……

总之,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在题材和风格上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乌洛贝克的小说创作,这也是乌氏小说中所表现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另一根源。

结语:乌洛贝克的思想形态体现在作品当中,表现为小说中一系列的悲观主义元素:典型人物消极悲观的形象设计;关于人类生存的孤独、痛苦、衰老与死亡等的描写;末世论、厌恶人类等观点和题材;对西方现当代社会中一系列问题和弊病的揭露与批判;一种嬉笑怒骂、笑中藏泪、寓希望于科幻手法的写作风格等等。乌洛贝克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激发了现代欧洲人对自身生存现状的内省,对现代欧洲社会所面临的弊病的思考,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关于人类生存现状和存在的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现当代文学存在方式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范晖.后现代阅读视域中的《基本粒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v.30 (2):33-34.

[2] 胡小跃. 2005 年法国文坛概览 [J]. 译林,2009 (2):208-212.

[3]沈大力.物化社会的“基本粒子”——读乌艾尔贝克的小说[N].文艺报,2013-01-21.

[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孙婷婷.一部嘲讽现实的假科幻小说——评乌艾尔贝克新作《一个岛的可能性》[J].外国文学动态,2006 (2):4-7.

[6]唐建清.乌洛贝克:法国文坛的麻烦制造者[J].译林,2003 (1):212-214.

[7]唐珍.乌勒贝克与法国后现代精神[J].外国文学,2003 (3):27-30.

[8]吴凝眉.守成与突围——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小说《一个岛的可能性的艺术特色》[J].東京文学,2008 (4):13-14.

猜你喜欢
悲观主义根源米歇尔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技术与社会:悲观主义与进步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不要说话
约瑟夫·康拉德的悲观主义思想渊源
圣米歇尔山和黑脸羊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乐观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