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整体发展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03-10 13:46聂向明
北方文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

聂向明

摘要:历史的整体发展使人类在经历战争的磨合之后走向相互联系、依赖。这种关系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而愈发显著。在此背景之下,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历史整体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战略思想不仅为一国的发展提供了宏观原则性的指导,还细化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指明了走向,有利于国家团结与繁荣,符合了国家之情、国际之情,对于错综的国家关系的解决可谓是“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关键词:整体史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

随着历史的整体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各国命运紧紧相连的国际环境下,为了克服这些“共性”问题,每个国家都应参与其中,协手应对,避免独善其身而影响到长远发展。“构建人类共同体”的战略思想是整体史观在新时代的凝练,对于指导当今世界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着重大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下的“整体史观”

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其核心强调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以战争为主要冲突形式的反复磨合,最终由分散走向整体的漫长过程。这一转变始于15世纪在欧洲带动下“新航路的开辟”。紧接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不断加速着世界由闭塞向沟通转变的进程。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然而,彼时的“紧密相连”促成的是一个两极化、不平衡的整体,它由美、德、日、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以对落后地区的侵略、掠夺、殖民为联系手段。两极力量关系主要是依赖与被依赖、征服与服从,属于人类进入整体发展的第一个磨合期,(1)同当今时代共同发展的主基调相比,一个平等、融合“整体”的形成尚待完善。这一状态延续至二战后,世界再次进入一个新的转变阶段,即整体发展的第二个磨合期。二战后,全球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各国经过长期战争的苦难,认识到稳定、联系、合作的重要性。“和平、发展、合作、共赢”(2)成为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进入优化阶段。就世界发展模式而言,是以和平方式求自我发展;从国际秩序而言,是在多元国际社会基础上建立的多元共存的国际秩序。(3)

早在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做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时就已对当今“磨合后时代”进行了概括:“这个世界,各国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同年12月21日,“人类命运共同体”当选“汉语盘点2017”年度国际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全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主要是因其在世界多极化、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被提出,其中包含的内容,无不围绕着“依存”与“合作”。此倡导顾全大局,紧扣发展主基调。此外,依照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来,“命运共同体”是顺应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客观规律的产物,换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整体史观”在当今国际形势中的体现,是整体史观的具体化、国情化和时代化。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背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大潮流,国家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往来更加频繁,地域性限制逐渐消失,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不再仅限于东盟、欧盟等区域性组织,全球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6)的趋势十分明显。

随着历史发展的推动,当今国际局势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势。然而,尽管各国发展实力不均,甚至悬殊,但全球化趋势把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紧密相连。因此,一个国家孤立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携手发展的趋势则变成了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整体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加强各国联系的动力,还造成了许多“国际性”困难,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则还需回归历史的整体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的提出使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发挥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承担了必要的国际责任。该战略清晰且坚定地表达了其以“求同存异”为主旨,围绕共同愿景谋求自身利益以求发展。中国绝对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走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的态度;中国绝对没有霸权主义思想,而是全力以赴致力于同周边国家和睦共处、共同发展、通力合作、实现共赢。(7)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也是整体史观在当今对国际社会提出的要求。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多维立体的“工程”,这其中包括了政治、安全、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

政治上,主权平等是最基本的原则。任何国家的主权,都必须被尊重。此外,推动各国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国际民主化,有利于实现各个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平等参与与决策,由此实现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共同治理全球事务;通过沟通协商化解分歧,通过政治谈判解决冲突。

经济上,社会发展产生了许多各国正在应对以及未来不可预见的各种危机,譬如,难民危机、英国脱欧、意大利公投等,(8)很多现象已成为整体发展阶段中的严重阻碍,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凭一己之力能予以成功克服的。人类命運共同体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提出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的理念。发展经济,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9)美国对中国打响的贸易战,看似是通过提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维护了本国市场,实为画地为牢,违背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规律,不利于长远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关系,才是“共同体”在全球化下应当追求的。中国在整体史观下的全球治理中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比如:“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的积极经济效应,以及杭州G20峰会产生的联动效应,(10)等等。

文化是“共同体”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1)这明确了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应有的态度。历史的整体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在不同文化在交流中形成的认同为“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共同体”也对文化往来的加深起着促进作用。“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和“交流互鉴”成为了文化交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关键词。(12)现实世界中,在随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绝无优劣之分,在“共同体”中,各国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所说:“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13)

四、结语

历史的整体发展虽已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但发展仍在推进。在此过程中,还会持续出现各种矛盾与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源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同时又为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必然选择的解决方案。这一倡导不仅结合了中国本国的国情,更遵循了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满足了众国发展的要求;换言之,“共同体”是“大格局”下提出的“大战略”。(14)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同他国的联系而独立存在,共同发展与个体发展并不冲突。因此,和平、共同发展是必然选择;反之,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历史带来的不仅是记忆,更是教训和经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和大大小小的局部冲突,各国都应深刻认识到和平、发展、平等、依存的重要,积极投入组建、完善“共同体”之中。

注释:

胡德坤:《亚太梦:大时代,大格局,大战略》,载《世界知识》2015年第02期,第16页。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3年3月24日,http//www.gov.cn/ldhd/2013-03/24/content_2360829.htm.转引自胡德坤:《大时代、大格局、大战略、大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历史视角》,载《边界与海洋研究》第3卷第1期,2018年,第6页。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3年3月24 http//www.gov.cn/ldhd/2013-03/24/content_2360829.htm.转引自胡德坤:《大时代、大格局、大战略、大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历史视角》,《边界与海洋研究》第3卷第1期,2018年,第6页。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转引自董立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学习论坛》,第32卷第3期,2016年3月,第9页。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

曾志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求实》,2017年第12期,第38页。

贾晗:《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大庆社会科学》2017年6月第3期,第32页。

郭鸿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2月第41卷第1期,第54页。

常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新格局》,《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6月15日,第37页。

曾志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求实》,2017年第12期,第47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转引自郭鸿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2月第41卷第1期,第54页。

郭鸿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2月第41卷第1期,第52页。

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5-09-29(01)。转引自郭鸿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2月第41卷第1期,第59页。

胡德坤:《亚太梦:大时代,大格局,大战略》,载《世界知识》2015年第02期,第16页。

参考文献:

[1]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170页.

[2]陈相光.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世界历史意义[J].社科纵横,2018年1月,总第33卷第1期,第1-4页.

[3]陈夏茹.探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政治经济意义[J].智库时代,2017年8月,第12-15页.

[4]丛占修.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现实与意蕴[J].理论与改革,2016年3月,第1-5页.

[5]胡德坤.亚太梦:大时代,大格局,大战略[J].世界知识,2015年第02期,第16-17页.

[6]胡德坤.大时代、大格局、大战略、大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历史视角[J].边界与海洋研究,第3卷第1期,2018年,第6页.

[7]郝园园,双传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65-71页.

[8]李德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和意义[J].领导科学论坛,2017年第11期,第26-34页.

[9]李建嵘,张玉华,孙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选择[J].学术探索,2017年第5期,第18-22页.

[10]李梦云.建设人类命運共同体的文化构想[J].哲学研究,2016年第3期,第22-28页.

[11]明浩.“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23-30页.

[12]邵发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第1-8页.

[13]张立文.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2期,第49-63页.

[14]张一平.论世界整体及其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A1期,第56-62页.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