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开展心理主题班会状况的调研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2019-03-12 00:51张雪琴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主题班会调研启示

【摘 要】 本文首先论述了辅导员应当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要素,随后以一小型心理主题班会调研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当前高校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状况以及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瓶颈和问题,提出了加强辅导员心理专业培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调研;启示

一、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问题也在增加,人们面临的压力、困惑、问题等也比以往增加许多,大学校园也不例外,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压力、遭遇到的情感困惑、就业学业问题等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除了那些在人格、情感、精神等方面出现障碍,需要得到及时干预的危机个案外,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遭遇到现实的发展性的问题,比如失恋、学业困境、人际交往困难等,这些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对于帮助他们顺利成长至关重要,但可惜的是,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大学生主要依赖的还是亲朋好友、甚至网络,在现实中,要得到比较专业的解决最好的途径还是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的使用率并不高,有研究数据表明:仅有5.64%的人去过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1]这说明,对于大学生发展性议题的支援还有很大的空间待开发和挖掘。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他們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2]但事实上,辅导员很难充分参与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原因主要在于:

1、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不足

应聘成为专职的辅导员,一般对其所学专业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最好是心理学专业或者教育学专业毕业,但并非是硬性要求,事实上,专职辅导员中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比例并不高。各高校在辅导员新任上岗培训环节会安排心理专题培训,随后,这样的培训就不会固定化,也不会做硬性要求了。比如,每年,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基地都会举办类型多样的专题培训,心理专题培训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非必要培训环节,每位辅导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要来自由选择各类培训,也就是说,他可以选择进行心理培训,也可以不进行心理培训。这就导致有些辅导员可能从入岗培训后就完全不会再接触心理专题培训,试问:如果他不是心理专业出身,又没接受过系统的心理专题培训,又如何能胜任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2、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时间、精力不足

辅导员的工作比较具体琐碎,最主要的原因是事务性工作较多,比如:小到学生应该去哪里住院,该不该选某一门课程,大到签约的公司有没有落户资质,如果挂科了会不会被学业警告等等,基本上凡是涉及到学生的问题,可谓是从头到脚,从入学到毕业,各个环节都需要辅导员参与负责。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较系统,如果要开展的话,需要做足准备,比如主题、形式的选择,学生的招募,效果的评估等,筹划并完成这样一个活动可能需要耗费辅导员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学校对这样的活动没有明确要求,学生的需求也没那么迫切的话,辅导员们自然不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上面。

3、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量化的考核要求

当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时,上至政府、下至学校各部门,都切实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和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奖助学金等工作相比,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始终缺乏明确具体的、可量化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这就使得这一工作的界限始终处在临界点,也就是确保学生不能出事,只要学生不出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的状况,一方面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和稳步提升,另一方面,也疏漏掉了更多需要得到发展性教育指导的学生,这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三、辅导员需要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

1、共情能力

辅导员有必要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心理问题产生的基本原理进行学习,当学生出现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时,作为辅导员能充分理解并共情到这样的学生。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心理疾病已经不那么令人谈虎色变,但是对于高校学生及其家庭来说,还是会存在较大的精神压力,一方面,他们不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情况,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已经知道的人能充分理解他们。而现实中,有一些辅导员因为对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缺乏必要的了解而排斥、疏远甚至歧视这样的学生,势必会二次伤害到学生及其家庭。所以,作为辅导员,一定要学习、了解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的发病机理,具备基本的共情、同理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服务和帮助。

2、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

辅导员因为和学生接触最多,对他们的情况最了解,所以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辅导员往往是最先知道的。通过谈话,辅导员要能鉴别出学生的问题是生活、学习上的一般困难,还是思想上的困惑,抑或是存在心理问题。生活、学习上的困难,辅导员可以帮忙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也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但是对于心理问题,辅导员一般较难驾驭和处理,所以,当鉴别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有必要将这样的学生及时转介至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咨询,以免学生出现更大的问题。

3、开展各项实际工作的能力

辅导员应当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心理知识宣传普及、心理知识讲座、团体心理活动等。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就业等各项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负责人,辅导员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使他们更了解学生,所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更有效果,而辅导员在工作中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则能帮助学生发展的更好,更健康,比如一场面向学生的“压力舒缓”团体心理活动,通过一系列团体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压力得到释放,还能让他们了解自身的压力种类、来源,学会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效率大有益处。所以,辅导员应当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相关的教育引导工作。

四、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主题班会状况的调研结果

2018年,本人在某高校面向部分辅导员和学生进行了“辅导员开展心理主题班会状况”的问卷调研,随机抽取辅导员42人,填写有效问卷42份,学生164人,填写有效问卷164份。以下是辅导员和学生的基本情况。x

该调研分成教师版和学生版两个问卷,教师版问卷共有25个题目,学生版问卷共有21个题目,两问卷有4个题目重合,分别是:您认为心理主题班会活动的频次是?您认为目前心理主题班会存在怎样的问题?您认为成功的心理主题班会具备哪些要素?您对心理主题班会的建议是?通过对两问卷的分析,发现:

1、辅导员普遍认为心理主题班会是工作的一部分,也对此非常有兴趣,但实际召开心理主题班会的频次并不高

2、专业能力不足是限制辅导员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活动的主要因素

3、学生最重视心理主题班会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表4)

通过进一步将年级作为自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对课程实用性和实效性的追求似乎在“95后”群体中更突出。(图3、图4)

在受调查的164人中,针对“您对心理主题班会不满意的原因”一题,有112人回答了自己不满意的原因,结果表明:“乏味枯燥”被学生们最多提及,其次是“没有实质效果”和“内容形式太过单一”。(图5)

4、学生喜欢的心理主题班会形式

高年级学生较喜欢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类的心理主题班会活动,低年级學生较喜欢心理剧和户外素质拓展。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是各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心理活动主题(图6、表5)

5、辅导员、学生对心理主题班会的建议

相比较辅导员,学生对心理主题班会的要求和建议更多样、范围也更广,这体现了在这一问题上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话语力量(图8、图9)

五、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虽然心理主题班会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但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部分,窥斑见豹,这个调研也能部分的反映出辅导员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状况。结合实践和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和规范辅导员的心理培训

正如前文所说,辅导员除了在新入职的时候被规定必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之外,基本不会再被强制要求参加此类培训,(可能地区不同,情况会稍有区别),这对于本身就不是心理专业出身的辅导员来说,所接受到的心理专业培训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足以支持他们开展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如果要保证辅导员有能力自己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为他们的专业培训开设菜单。这个菜单中既要有心理必修课,也要有心理选修课,而且每学期都要有必修课:要求每位辅导员必须参加一到两次的心理专业培训。从根本上提升辅导员的心理专业素质,为他们的实际工作保驾护航。

2、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客体关系,开展学生喜爱的心理活动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学生作为受众,他们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满意非常重要。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活动,不仅仅是心理活动,都存在较大程度的形式化、教条化、命令化。也就是说教育主管部门、老师们觉得这个活动有意思、有必要,于是就开展,最后的结果就是:力气花了不少,人没来多少,更没看进去、听进去多少。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学生越来越看重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质量,这也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所以,要想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聆听学生的心声,发动学生的力量,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切实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教育服务。

3、从长远看,辅导员要专业化发展

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了,但从现实来看,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辅导员还是那么忙,忙了一天却不知自己在忙些什么,因为忙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长此以往,专业能力没有提高,工作地位却一直在下降,工作中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也越来越低。所以,很多人做了几年辅导员,都想转岗到其他部门,先不说这样的选择是对是错,但对个人、对学生、对岗位来讲,都是一种时间和经验上的双重浪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辅导员的工作没有被真正专业化、被固定下来,每一位辅导员都在忙,忙的却不是对自身有提升、对学生有较大帮助、对学校有较大贡献的事。事实上,做了多年辅导员的人都知道,学生工作的意义非常深远,工作空间也非常大,但就是因为琐事太多,而无法真正静下心来专心做该做的事。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实现路径应该有很多种,就不在此一一列举,本文只根据自己对该问题的粗浅理解和观察,提出一种方式:专项工作专人负责法。即凡是涉及学生的每个专项工作,都由专人负责,并且负责每项工作的老师只做专项工作,其余工作一概不涉及、不参与,也不参与带班。带班工作可聘请兼职辅导员来做,主要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如图10)比如心理专项工作,每个学院配备1-2人的专项辅导员岗位,这1-2人就只做心理工作,其他工作一概不做。他们负责对学院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个体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团体心理等活动、进行心理教育研究,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心理团队等。其他各专项工作也依此类推。这样做的好处是:辅导员可以专心做自己的专项工作,而不被其他琐事分心打扰,长此以往,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经验会增长很快,在工作上的成就感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自然对工作的信心和忠诚度也会大大提升。而学生从中所获得的也是更加专业规范的、系统有序的指导,可谓是一种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从长远看,这种方法避免了当前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窘境,更加高效、科学。

【参考文献】

[1] 张若熙,岳子祥,张庆华. 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认识误区及矫正[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2.

[2]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 2017.9.21.

【作者简介】

张雪琴,女,甘肃平凉人,教育学硕士学位,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主题班会调研启示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怎样开展主题班会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