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海港码头直立式沉箱过渡段受力特性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2019-03-15 00:46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沉箱堤顶块石

曹 昌 志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19)

随着水运工程的迅猛发展,我国沿海码头吞吐量逐年提升,船舶尺度发展呈大型化趋势,因此海港工程不断向深水海域延伸。由于深水海域风浪大,自然条件恶劣,需要在设计阶段对码头结构的波浪特性及受力特性进行系统分析,确保码头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1]。

由于直立式沉箱结构还未广泛应用,对于直立式沉箱过渡段受力特性研究较少,目前只有若干学者、专家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对其进行相关研究[2-6]。重庆交通大学的钟亮教授[7]采用正态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广西某直立式沉箱挡墙的结构稳定性和挡墙受力特性。天津大学的刘庆生教授[8]采用波浪试验,分析了渤海湾某直立式沉箱结构段的特征水文、波浪参数,并分析了各特征工况下的码头泊稳情况。

广东某海港码头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西南沿海部分,码头共设置一个重件泊位和一个煤炭泊位,两个泊位之间通过造价较为经济的直立式沉箱结构作为过渡段。根据2000年—2015年工程海域的波浪要素统计资料,工程处风浪大、建设条件恶劣。因此,借助物理模型试验,从结构所受波浪力、直立式沉箱堤顶越浪量、堤前护顶块石稳定性等方面对直立式沉箱过渡段受力特性进行验证,为断面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方案设计

工程采用“L”型单堤掩护布置形式,利用码头、引堤将本海域SSE—WNW主浪向予以掩护,工程平面布置图见图1。煤炭泊位与重件泊位采用直立式沉箱结构型式,重件码头与陆域连接段为斜坡堤结构型式,煤炭泊位与重件泊位之间采用直立式沉箱结构。

直立式沉箱结构采用抛石基床,基床底宽42.55 m,基床两侧采用抛填块石护坡,护坡开挖坡线为1∶1.5,块石重量在10 kg~100 kg范围内。边坡采用150 kg~200 kg的大型块石作为保护。基床上部为沉箱结构,沉箱底部高程为-17.80 m,顶部高程为1.20 m,沉箱尺寸为30.5 m×15.3 m×19 m(长×宽×高)。胸墙混凝土等级为C40,回填砂粒径为10 mm~100 mm。沉箱顶部为C40现浇挡浪墙。

1.2 工程波浪、水位特征

工程海域潮汐周期为12 h,且涨潮与落潮过程流速呈镜像分布。根据统计结果,工程海域特征水位及对应的波浪要素见表1。表1中,H1%、H13%分别为1%频率和13%频率的波高。

表1 工程海域水位、波浪特征值

1.3 风况特征

根据工程海域近二十年风况统计资料,工程海域最主要风向为SE(东南方向,频率为8.75%),其他主要风向有ESE(东南偏东方向,8.22%)及NE(东北方向,7.91%)。工程海域最大风速可达22.5 m/s(2003年,风向为SE),平均风速为7.76 m/s。

2 物理模型试验设计

2.1 试验目的

为验证实例工程的受力特征与泊稳情况,本次物理模型试验需研究以下内容:

(1) 在各特征工况下,沉箱、胸墙以及码头顶面的受力情况。

(2) 在各特征工况下,堤顶每延米在单位时间内的越浪量。

(3) 在各特征工况下,基床两侧边坡压护块石的位移量及稳定性。

2.2 试验设计与布置

采用风浪试验水槽完成本项目的物理试验工作。风浪试验水槽采用1∶40的正态模型。根据水工模型试验要求以及本次物理模型试验特征,经计算可知时间比尺为6.35,流量比尺为252.98,力比尺为64 000,糙率比尺为7.92[9-12]。

风浪试验水槽几何尺寸为68.0 m×1.0 m×1.5 m(长×宽×高),水槽顶部采用半圆形结构封顶,为保证更好地观察各工况下风浪情况,顶部及两侧挡墙材质均选择有机玻璃。造波机布置在水槽右端,根据工程海域波浪特性,本次试验采用波浪特性为不规则波;在造波机处设置波高测量仪,在水槽左端设置风机,模拟工程实际风况。在水槽两段均设置消波装置,减小波浪对水槽内水位的影响,提高试验精度。风浪试验水槽布置图见图2。

2.3 波浪设计

根据文献[13-15]的研究结论,根据工程海域波浪特性,本次试验采用波谱为JONSWAP谱的不规则波,其表达式为:

(1)

其中:

式中:f为波浪频率;fp为峰值波浪频率;H1/3为平均波高等效值;TH1/3为等效平均波高对应的波浪周期;S(f)为JONSWAP谱函数;γ为JONSWAP谱波特征因子,根据文献[14]取2.75;σ为无维普参数。

2.4 试验方法

为满足试验要求,试验方法须满足以下条件:

(1) 在沉箱、胸墙以及码头顶面布置SG2008型压力传感器,试验中对每个特征工况均连续布置100次波浪作用过程,对每次过程进行压力采集,并取各次测点的均值。

(2) 在港池侧胸墙上方设置接水装置,进行模型越浪量测量,除以接水宽度及时间及得到模型单宽越浪量,然后再换算成原型堤顶每延米在单位时间内越浪量。

(3) 观察各工况下基床两侧边坡压护块石是否稳定、护面表面是否变形[16],并选择几个典型块石进行特征点标记,记录位移量,从而综合判断压护块石的位移量及稳定性。

3 试验成果与分析

3.1 受力试验成果与分析

对表1各工况下胸墙迎浪面、顶面进行受力测量。受力试验结果见表2。分析表2可知:

(1) 码头顶面所受水平冲击力与水位高低成正比;最大冲击力为384.7 kN/m,最小冲击力为128.9 kN/m。

(2) 沉箱和胸墙所受最大水平力、浮托力均在工况2(设计高水位)下,其中,沉箱最大水平力为1 522.9 kN/m,浮托力为577.3 kN/m,胸墙所受最大水平力为945.6 kN/m。

沉箱和胸墙所受最大水平力、浮托力没有出现在极端高水位下的原因是因为该工况下越浪量较大,减少了对沉箱和胸墙的冲击作用。

(3) 根据《码头结构设计规范》(JTS 167—2018)中式(7.3.2-4)等号左边部分定义为综合滑移荷载,等号右边部分定义为综合抗滑荷载。

分析可知,各工况下综合抗滑荷载均远大于综合滑移荷载,满足规范要求。

表2 各工况下受力试验结果

将工况1和工况2下沉箱和胸墙所受压力分布绘于图3。分析图3可知:

(1) 在各工况下,最大波浪压强出现在迎水面沉箱顶面附近。

(2) 工况1下最大波浪压强为104.32 kPa,工况2下最大波浪压强为103.84 kPa。各工况下波浪压强分布差异较小。最大/最小波浪压强比在2.0左右。

3.2 断面越浪量统计

采用直立堤各小范围断面模型、大范围整体模型两类模型,对各工况下直立堤堤顶的越浪量进行统计。各工况下断面模型试验效果见图4,并选择工况1为代表,工况1下大范围整体模型试验效果见图5。各工况下越浪量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工况1下整体模型堤顶越浪试验效果

分析图4、图5可知,

(1) 在工况1和工况2,码头前沿波浪冲击能量较大,可以越过堤顶跌落至堤后。

(2) 在工况3和工况4下,码头前沿波浪基本不能越过直接越过码头堤顶,仅有少量上扬浪尖水体越过,大部分上升水体都以反射形式回到海域。

(3) 通过上述两组物理模型试验测量得到的越浪量对比结果可知,波浪断面试验所测的越浪结果明显大于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两者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为:

① 断面试验时,波浪仅能正向作用,考虑不了波浪方向性,而波浪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可真是模拟波浪传播方向。

② 波浪越浪时,在断面试验中,波浪整体越上沉箱堤顶;而在波浪整体试验中,考虑到传播波浪之间的相位差,在整个过渡段长度上直立式结构上可能仅某局部存在越浪,但最后两者均取平均越浪量的结果,从而使两者存在显著差别。

③ 通过两组物理模型试验对比,认为整体模型试验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并采用该工况下越浪结果作为分析值。

(4) 各工况下,堤顶越浪量最大的为工况1,达到0.291 m3/(m·s),远小于设计要求值0.75 m3/(m·s)。可见本工程采用直立式沉箱结构在各工况下堤顶越浪量均较小,满足泊稳要求。

3.3 护底稳定性分析

选择5个典型块石,在各工况下,5个典型块石位移情况见表4。分析可知,由于实例工程选择护底块石质量较大(150 kg~200 kg),且在各工况下,块石上方淹没水深较深,最小值达到16.2 m,因此连续波浪作用对块石稳定性影响较小,在各工况下,5个典型块石整体稳定,没有出现翻越、旋转、倾覆等情况,护面未发生变形,最大位移仅为2.2 mm,平均位移为分别为1.8 mm、1.4 mm、1.4 mm、0.3 mm、0.2 mm,护底块石保持稳定。

表4 各工况下5个典型块石位移情况

4 结 论

以广东某海港码头过渡段为研究实例工程,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试验,从受力特性、堤顶越浪量、护底稳定性3个方面对过渡段稳定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

(1) 在各工况下,沉箱最大水平力为1 522.9 kN/m,浮托力为577.3 kN/m,胸墙所受最大水平力为945.6 kN/m,各工况下综合抗滑荷载均远大于综合滑移荷载,满足规范要求。

(2) 在各工况下,最大堤顶越浪量为0.291 m3/(m·s),远小于设计要求值0.75 m3/(m·s)。本工程采用直立式沉箱结构在各工况下堤顶越浪量均较小,满足泊稳要求。

(3) 实例工程护底块石质量较大(150 kg~200 kg),且在各工况下,块石上方淹没水深较深,在各工况下,护底块石保持稳定,位移量趋近于0。

(4) 根据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实例工程码头过渡段采用直立式沉箱结构满足结构受力和泊稳要求,结构方案合理可行。

猜你喜欢
沉箱堤顶块石
不同粒径组合块石群水下漂移数值模拟
防城港某码头工程椭圆形沉箱浮游稳定性研究及应用
鹤山市西江大堤加固处理工程设计
潜堤传递波高系数研究
地基土中基床块石沉降变形研究
基于蒙特卡洛随机采样的土石混合体数值模型构建方法
小型倾倒沉箱打捞扶正施工技术
岸线长度固定的沉箱精确安装方法
水利名词:子埝
重力式码头沉箱预制与安装的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