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019-03-17 20:10唐幸林子方灿途孟金成李晶庄娟娜梁嘉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内蕴肠炎灌肠

唐幸林子, 方灿途, 孟金成, 李晶, 庄娟娜, 梁嘉慧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医学系研究生,广东中山 528400;2.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肿瘤科,广东中山 528400)

放射治疗作为治疗肿瘤的3大手段(手术、化学疗法、放射疗法)之一,其疗效有目共睹。在我国,以放射疗法为主体治疗鼻咽癌,可使鼻咽癌患者的5年局控率达90%以上,5年生存率达80%左右;早期宫颈癌经过放疗,5年生存率可达90%~100%[1]。随着放射治疗应用的增加,随之出现的并发症也开始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在腹腔及盆腔的放疗期间,就有60%~70%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2]。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作为腹腔、盆腔及腹膜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出现的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的致病机制为肠道的血管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受到放射性损伤,引起肠道局部黏膜的炎性水肿、坏死及后续的纤维化,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3]。放射性肠炎的西医治疗尚未系统化,西医治疗虽然能短时间内缓解症状,但副作用大,长期的疗效也不理想。中医治疗虽不如西医治疗见效快,但其前期的预防和长期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且中医治疗胃肠疾病有其优势,因此,医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对近年来放射性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1 病因病机

关于放射性肠炎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家各有其看法。张东岳教授认为放射性肠炎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主要为气虚、阴虚,实则为湿热内蕴[4]。蒋益兰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癌瘤内伏耗体,病程日久,元气亏损,加之具有热邪性质的射线在消灭癌瘤的同时,伤及脾土,而致本病[5]。方明治教授同样也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认为放射线可看作“火、瘀、毒”之邪,为本病关键病因,而致病根本则为“湿热内蕴,日久生瘀”[6]。刘沈林教授认为本病是由于癌瘤消耗人体气、血、阴、阳,导致脏腑功能失司,气机阻滞,加之射线照射,外感热毒,

放射性肠炎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其临床症状与古代中医的肠澼、泄泻、痢疾十分相似。《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内生痰湿瘀毒,阻滞肠腑络脉,故致本病[7]。综合多位医家的看法,可认为放射性肠炎的主要病位在肠腑。“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本病的基本病机,“素有癌瘤内伏,正气不足”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感受放射线这一热毒为本病的外在因素。

2 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

辨证分型可让治疗更加个体化,且利于总结诊治规律,是中医诊治的核心。但现代中医对放射性肠炎的分型尚未统一,各医家多根据自身经验对本病进行分型。史恒军教授认为本病治疗当以补泻兼施、寒温并用为治疗原则,可分为湿热蕴结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阳虚型3型[8]。张东岳教授治疗本病以补益气阴、清利湿热为基本原则,根据临床表现侧重点的不同,分为脾胃不和型、湿热下注型、气血两虚型、血热妄行型[4]。陈玉霞[9]按照本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热毒内蕴、脾胃虚弱、脾肾两虚3种证型,认为治疗本病也当根据病程发展,分别以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生肌为主,兼以健脾益气养血。刘青[10]将23例放射性肠炎患者分为气滞血瘀型、湿热困脾型、脾胃气虚型和肾阳虚衰型,并对其进行辨证施治,总有效率达82.6%。亦有学者认为放射性肠炎可分为气滞血瘀型、湿热下注型、肝脾不和型、脾虚湿困型[11]。由此可见,放射性肠炎多分为湿热内蕴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湿热内蕴型及脾胃虚弱型较多,而脾肾阳虚型相对少见。治疗上则应当补泻兼施、寒温并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所言:“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

3 中医分型施治

3.1湿热内蕴型李明珠等[12]采用自拟清热燥湿健脾涩肠中药汤剂(药物组成:黄连、黄芩、白头翁、白芍、乌梅、柴胡、薏苡仁、茯苓、白扁豆、红景天、甘草)治疗本病,结果总有效率为90.14%,优于对照组的71.43%(P<0.05)。李建云[13]对35例放射性肠炎患者采用加味芩连葛根芩连汤治疗,总有效率为91.4%,疗效明显优于西医治疗(70.5%)。王立颖等[14]同样采用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放射性肠炎,其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采用蒙脱石散的西药组的77.14%(P<0.05)。陈清梅等[15]将58例在宫颈癌放疗过程中出现放射性肠炎的患者分为2组,给予西黄丸治疗的观察组的肠镜缓解率为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33%(P<0.05)。刘仲妮等[16]运用张志芳教授自拟经验方连酱方治疗放射性肠炎患者41例,总有效率为92.7%,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的78.6%(P<0.01)。本型主要表现除放射性肠炎几大基本的症状外,还可见壮热口渴、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等湿热症候,治疗应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为主。本型在放射性肠炎中出现较多,且多发生于疾病早期。以上各研究表明,中药治疗本型可取得显著疗效。

3.2脾胃虚弱型李长英[17]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放射性肠炎(观察组),并与西医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3%,高于对照组的74.07%(P<0.05)。罗爱华等[18]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对接受放疗的宫颈癌患者进行预防及治疗,结果表明:采用参芩白术散加味进行预防性治疗的观察组的放射性肠炎发生率为31.03%,低于对照组的58.60%(P<0.05);且一般情况及临床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谷丰等[19]对38例放射性肠炎患者采用健脾清化汤治疗,结果治疗组(采用健脾消化汤治疗)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采用左氧氟沙星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的对照组的65.79%(P<0.05)。陈妍等[20]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36例放射性肠炎患者,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采用左氧氟沙星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的对照组的66.67%(P<0.05)。脾胃虚弱型临床上可有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塞、腹胀肠鸣等表现,此型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疗法。

3.3脾肾阳虚型董森等[21]对16例脾肾阳虚型放射性肠炎患者给予真人养脏汤合桃花汤口服治疗,结果痊愈8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87.5%。杨正祥[22]运用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腹泻患者,总有效率为92.73%,优于对照组的89.09%(P<0.05)。胡希武[23]运用四神丸治疗结肠炎,结果显示治愈率为61.1%,好转率为33.3%。朱光辉等[24]对40例泄泻患者采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治疗,结果治愈28例,好转6例。脾肾两虚型可见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等。治疗上主要采用健脾补肾、温阳止泻疗法。

4 中医外治

除了口服中药的中医内治法外,中医外治法对放射性肠炎也有其显著的优势,外治法包括保留灌肠、热熨法、耳穴压豆、中药熏洗等方法[25-32]。其中保留灌肠因起效快、副作用小而在临床倍受推崇。徐伟等[28]对放射性肠炎患者采用养阴润燥败毒合剂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2%,高于采用西药灌肠的对照组的79.4%(P<0.05)。何新颖等[29]采用安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患者(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西药灌肠)为63.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黄继承[30]对放射性肠炎患者采用自拟四草汤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87%,优于西药灌肠治疗的对照组(P<0.05)。姜吉东[31]采用芍药汤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患者(观察组),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8.51%,明显优于西药灌肠治疗的对照组的76.12%(P<0.05)。程洪权[32]采用自拟肠炎1号汤(组成:白头翁、黄芩、葛根、茯苓、五倍子等)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西药灌肠治疗的对照组的6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结语

纵观近年来中医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研究,虽然医家们在治疗放射性肠炎上所使用的方剂、用药有所不同,但在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上还是不谋而合:即认为其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应当补泻兼施、寒温并用。目前对放射性肠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多集中于中药保留灌肠,但中药保留灌肠中具体操作的标准,如插管深度、速度以及药剂温度等仍无统一标准。放射性肠炎的中药内治法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未进行证型辨证分析,仅为单纯验方或古方的临床试验,故今后研究中应加强对本病的证型研究,统计临床证型分布,研究不同证型用药的敏感性等。此外,放射性肠炎中医内治法及外治法的疗效亦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故今后应大力开展此方面的研究。

综上,目前放射性肠炎的机制及防治尚未明确,仍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而在治疗上,无论是西医治疗还是中医治疗,都有其局限性。故今后在研究单一疗法治疗之外,应着重致力于放射性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猜你喜欢
内蕴肠炎灌肠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