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β细胞自噬细胞模型的构建及中药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2019-03-18 03:43唐玉香冯晓桃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溶酶体胰岛调控

唐玉香,冯晓桃

(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200)

自噬是一种借助于自噬溶酶体降解细胞内蛋白质、细胞器、病原体等的过程,当细胞感受到细胞内外自噬信号(如饥饿、细胞器损伤等),细胞浆内形成一种膜状结构,并逐渐形成新月状的脂质双膜结构自噬泡;自噬泡延伸并包裹胞内细胞器、蛋白质等,形成自噬体;然后在自噬受体蛋白等的作用下,成熟的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自噬溶酶体将自噬体内包裹的物质消化降解成氨基酸、脂肪酸等,供细胞再利用[1]。在自噬过程中,自噬体、自噬泡是自噬的形态学特征。而LC3(ATG8)经酶解成LC3-Ⅰ,LC3-Ⅰ转化为LC3-Ⅱ并定位于自噬体膜上,成为自噬的生化学标志。同时,ULK1(ATG1)去磷酸化后促使产生自噬,Beclin-1(ATG6)参与自噬泡的形成,自噬受体蛋白p62在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时产生作用并被自噬溶酶体降解,这三种蛋白也常作为自噬发生的指标。

胰岛β细胞进行性衰竭是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发展的关键。自噬能维持蛋白质、细胞器更新和保持细胞内环境稳定,这对维持胰岛β细胞的结构、数量及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构建胰岛β细胞自噬细胞模型有助于研究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研发胰岛β细胞保护剂,本文就近年来胰岛β细胞自噬细胞模型的构建及中药调控的研究综述如下。

1 胰岛β细胞自噬细胞模型的构建

1.1 脂质诱导 在游离脂肪酸(FFA)、棕榈酸(PA)诱导的胰岛β细胞以及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胰岛内,自噬体、自噬泡增多,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LC3-Ⅱ/LC3-Ⅰ比值增大,提示PA促进胰岛β细胞自噬[2-3]。此外,胆固醇[4]、油酸[5]、ω-3多不饱和脂肪酸[6]等脂质同样被证实具有诱导胰岛β细胞自噬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脂肪酸能够通过PKR/JNK信号途径、内质网应激、cAMP/EPAC2途径等诱导胰岛β细胞自噬[2,4-7]。

1.2 生物化学制剂诱导 雷帕霉素能够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而上调自噬水平。体外用雷帕霉素处理离体胰岛和胰岛β细胞后,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LC3-Ⅱ/LC3-Ⅰ比值增大[8]。而体内用雷帕霉素静脉滴注小鼠,第2周后小鼠胰岛LC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8]。另外,5-氨基咪唑-4-甲酰胺-1-β-D-呋喃核糖苷(AICAR)可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途径诱导胰岛β细胞自噬[9]。

1.3 炎症因子诱导 在经白介素-6(IL-6)处理的INS-1胰岛β细胞以及体内持续输注IL-6的小鼠胰腺内自噬体增多,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及LC3-Ⅱ/LC3-Ⅰ比值增大,提示IL-6能够诱导胰岛β细胞自噬[10]。进一步研究显示,IL-6通过调控AMPK-mTORC1途径及激活Akt-PSTAT3途径诱导自噬[10]。另外,IL-1β和IFN-γ能够激活AMPK-ULK-1轴并抑制mTORC1而诱导胰岛β细胞自噬[11]。IL-22则能够进一步提高PA诱导的胰岛β细胞自噬水平,进而改善胰岛β细胞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12]。

1.4 基因敲除 用shRNA慢病毒敲除MIN6细胞脂滴蛋白2(PLIN2)基因,继而用衣霉素处理6 h后,细胞LC3-Ⅱ/LC3-Ⅰ比值增大,p6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提示敲除PLIN2能够诱发胰岛β细胞自噬[13]。而沉默MIN6细胞Nck1基因则增加PKR样内质网激酶(PERK)的基础活性及增加PERK下游sestrin2的表达,进而通过AMPK依赖和非AMPK依赖性信号途径抑制mTORC1活性,促进胰岛β细胞自噬[14]。

1.5 药物诱导 罗格列酮处理INS-1细胞后,细胞内自噬体增多,LC3-Ⅱ蛋白表达增强,表明罗格列酮具有诱导胰岛β细胞自噬的作用[15]。利拉鲁肽能够促进糖尿病小鼠胰岛自噬基因ATG5蛋白表达以及LC3-Ⅰ向LC3-Ⅱ转化,从而增强胰岛β细胞自噬[16]。而二甲双胍也能够增强FFA诱导下胰岛β细胞自噬,这与AMPK依赖性途径相关[17]。

1.6 其他 尽管在饥饿状态下,胰岛β细胞自噬水平受到抑制[18],但间歇性禁食能够维持肥胖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自噬[19]。间歇性缺氧也能诱导大鼠胰岛和INS-1细胞自噬,其机制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的PERK/eIF2α/ATF4信号途径有关[20]。

2 中药对胰岛β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

复方中药津力达颗粒(JLDG)具有“健脾津”的作用,而通心络胶囊具有“通脾络”的功效,二者联用使“脾复健运”,达到治疗T2DM的作用。研究表明,用JLDG、通心络胶囊分别干预T2DM大鼠6周,大鼠胰腺Beclin-1、ATG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62蛋白表达下降;二者联用,上述变化更明显[21]。而将JLDG干预NIT-1胰岛β细胞后,细胞内自噬体增多,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22]。进一步研究提示,JLDG是通过激活AMPK途径诱导胰岛β细胞自噬[22]。消渴平(由黄芪、天花粉、丹参、葛根、沙苑子、枸杞子、知母、人参、黄连、天冬、五味子、五倍子组成)也用于治疗T2DM,同样具有诱导胰岛β细胞自噬的作用,其机制与mTOR信号途径相关[23]。

山柰酚是一种黄酮,存在于荷叶、银杏、蒲黄、萹蓄等中药中,将它干预PA诱导的RIN-5F胰岛β细胞48 h后,细胞内自噬体增加,Beclin-1、ULK1、ATG5、ATG7及LC3b基因表达上调,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LC3-Ⅱ/LC3-Ⅰ比值增大,p6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表明山柰酚能够促进PA诱导下胰岛β细胞自噬[24]。进一步研究揭示,山柰酚调控自噬的机制与AMPK/mTOR信号途径密切相关[24]。此外,黄连提取物小檗碱能够激活AMPK,促进胰岛β细胞自噬[25]。水飞蓟提取物水飞蓟宾则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诱导INS-1细胞自噬,保护胰岛β细胞免受TNFα及IL-1β的损害[26]。地骨皮提取物同样能够提高胰岛β细胞自噬水平[27],但是其干预胰岛β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尚未见报道。

另一方面,部分中药还具有负性调节胰岛β细胞自噬的作用。复方中药玉女煎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4周后,胰岛自噬基因LC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表明玉女煎能够下调胰岛自噬水平[28]。此外,人参提取物能够减少他克莫司(Tac)诱导的小鼠胰岛β细胞、INS-1细胞内自噬体的形成,降低LC3B-Ⅱ/LC3B-Ⅰ比值,抑制自噬溶酶体降解,进而通过调控自噬抑制Tac诱导的氧化应激,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29]。

3 小结

综上所述,脂质、生物化学制剂、炎症因子、基因敲除、药物等均可成功诱导胰岛β细胞产生自噬,事实上,自噬是一把双刃剑,适度自噬有利于调控胰岛β细胞的结构、数量及功能,过度自噬则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甚至发生自噬性死亡,而胰岛β细胞自噬不足则会促进糖尿病进程。目前,中药调控胰岛β细胞自噬的研究还很有限。研究发现少量中药对胰岛β细胞自噬具有调控作用,但潜在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另一方面,其他中药如石斛[30]、乌椹子叶方(何首乌、桑椹、桑叶、决明子)[31]等也具有调控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但这些功能是否与自噬有关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溶酶体胰岛调控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溶酶体功能及其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溶酶体及其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如何调控困意
高中阶段有关溶酶体的深入分析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浅谈溶酶体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原因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受损
SUMO修饰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