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材理解与教学设计

2019-03-18 01:51苏岩霞
甘肃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数学教材理解教学设计

苏岩霞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教材;理解;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126—01

一、对不同版本教材呈现方式解构

1.人教版和苏教版对“圆的认识”只设计一个课时,而北师大版则分为两个课时,主要的内容差别:

2.情境导入:苏教版和人教版都是从“生活中的圆”引出“数学中的圆”,而北师大版从套圈游戏引入。

3.具体内容设计:人教版从“生活中的圆”引出“数学中的圆”,从“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这个问题引出用三角尺、圆形杯盖和圆规画圆的方法,在利用圆规画圆引出对圆、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和对直径半径的几何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探讨直径、半径的特点,在进一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大小和位置的影响因素。而利用圆设计图案则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让学生在巩固圆规画圆的方法以及圆的对称性的基础上认识圆的数学特征。

苏教版从“生活中的圆”引出“数学中的圆”,在对平面图形的对比中画圆,在画圆、折圆中理解圆的本质。第一次画圆是要求借助日常的学习用具画圆,初步感知圆与已学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第二次画圆让圆规画圆,引出对圆、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和对直径半径的几何表示,其中对画圆的步骤进行了规范陈述。第三次画圆是结合画圆的过程探索圆的主要特征。

北师大版对“圆的认识”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套圈游戏到画圆,在画圆中体会圆的特征,从而引出对圆、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大小和位置的影响因素。在“试一试”中又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生活,“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加逼近圆的本质理解。第二课时在折纸活动中探索圆的轴对称性,在与其他平面图形對称性的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的特色。

二、教学设计的策略

1.游戏导入很有必要。北师大版的“套圈”游戏,创设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情境,这一问题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的问题,从而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哪一种方式更加公平。受北师大版本教材的启示,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创设数学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画的点多?规则:只借助直尺找:到下面这个定点,距离等于2厘米的点。)→动手测量,自主探究,操作实践。(得出:到这个定点等于2厘米的点会组成“圆”。)→动态演示学生寻找的过程。

2.教学设计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领和学法的指导,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找?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一步步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人教版教材的知识线索更加显性,教学中更容易把握,练习题的设计遵照新知的学习过程,题目设计偏数学化;苏教版教材对学法的指导更加规范易接受;北师大版教材更加开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交流与表达能力要求较高。

3.教学设计应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三个版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素材,丰富的活动,充分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对“圆的认识”从表面操作性认识向知识结构性认识改变。特别是北师大版本中更关注知识与生活的练习,例如“试一试”中“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并在练习中要求将探索过程和发现写成数学日记;在练习中提出了“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你能用哪些方法画圆?”“你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纽扣、水滴滴入水面形成圆形的波纹吗?”等问题,更直观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兰大附校主题大单元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Z004。)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数学教材理解教学设计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