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血栓病人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2019-03-18 02:06杨延贤
健康大视野 2019年3期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神经功能

杨延贤

【摘 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血栓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共64例,经电脑盲选法分为对照组(n=32)、观察组(n=32)。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后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能缓解急性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患者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血栓;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3--01

脑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人群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属于脑梗死的常见类型,该病症致残率较高,并且发病急,病程通常较长,恢复正常功能非常缓慢。可严重降低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影响其生活质量。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脑血栓患者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脑血栓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等,早期症状为头痛、耳鸣等,短时间内可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失语、站立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昏迷不醒甚至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急性脑血栓患者应在早期实施个性化、规范化的个体康复护理,该方法在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具有一定帮助。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对急性脑血栓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地提高其治疗的效果,改善其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护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对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参与诊治的脑血栓患者64例,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中有关急性脑血栓相关诊治标准。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经电脑盲选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52~60岁,平均年龄为(55.46±2.30)岁,病程3~7年,平均病程为(5.56±1.50)年。对照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53~60岁,平均年龄为(55.04±2.51)岁,病程3~7年,平均病程为(5.44±1.72)年。两组患者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使用温水擦拭皮肤,按摩受压部位,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鼻饲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早期康复护理:(1)体位:平卧时保持患肢外展,抬高手腕避免水肿。床位放置护架减少足下垂发生。(2)卧床锻炼:指导用健腿带动上下活动,如抬腿、抬足,注意不要过分运动。(3)坐起站立训练:抬高床头指导患者自行尝试坐起,坐起后坐于床边,重复该动作。站立时护士需协助患侧肢。患肢使用三角巾吊于胸前,避免肩关节下垂或手指肿胀。(4)行走训练:两人搀扶协助,嘱患者抬头、眼睛平视,注意行走姿势、特点和技巧,后脚跟抬起。穿着舒适的鞋,带有防滑垫。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运动功能评分。

1.4 判定标准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NIHSS)[2]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3]评估运动状况,两项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改善越好、肢体运动功能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应用()表示计数数据,t检验为组间对比。以0.05为界点,当P大于界点值时无统计学意义;P小于界点值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后NIHSS、Fugl-Meyer评分对比

两组NIHSS、Fugl-Meyer评分对比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血栓主要是由于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形成血栓等引起的,患者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该病经过临床治疗后虽然可以使患者的神志恢复,但是后期均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造成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甚至致残或者致死。由于该疾病的并发症比较多,例如失语、偏瘫、吞咽障碍等症状,因此在临床治疗的同时,护理措施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临床研究也显示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护理对其患肢功能的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对急性脑血栓患者实施正确的早期康复治疗,约有80%的患者功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善[3]。在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状态下,最好在48h内开展康复性活动或训练,不仅能防治合并症,而且还可以避免由于长期卧床而造成的患肢功能减退,对顺利康复也具有良好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需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重心,一方面要关注患者的功能和生活,另一方面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况,表现出预见性、个性化的特点。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神经侧支循环以及突触联系的建立,利于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以及功能重组,另外通过对肢体伸肌的主动活动以及抗阻性训练可有效降低屈肌的张力,减轻患者痉挛和肌腱挛缩的发生,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避免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4-5]。本次研究是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体位、卧床锻炼、坐起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早期康复措施,通过训练能促进患者运动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帮助大脑重组功能,强化神经紧张度,活跃生理功能,促进肢体肌力恢复。本次研究显示,在NIHSS、Fugl-Meyer评分对比上,观察组较高,说明早期康复训练予以专业、科学的指导,掌握、评估康复过程和进展,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保证康复训练有效、持续进行。

综合上述,急性脑血栓患者予以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提升肢体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8):10-16.

陆吕平,张国庆,顾伯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34(1):83-85.

陈瑞全,吴建贤,沈显山,等.中文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50(4): 519-522.

赵艳,梁渝,姚宏波,等.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1):3244-3245

江志琴.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分析[J].现代醫药卫生,2014,30(24):786-787.

猜你喜欢
早期康复护理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早期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成形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的改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早期康复护理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