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思考

2019-03-19 11:29张青卫
重庆社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影响力话语马克思主义

张青卫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当前,世界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又多变,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又交锋,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到挑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多种渗透。“中国道路”在理论话语上还面临着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问题。他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完成这一重大使命任务的核心和关键应该是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列宁曾经说过:“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真理;而沿着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2]因此,大力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建设,让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国际社会进一步展现其科学价值和世界意义,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是当前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承担的重大使命。

一、充分认识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国内外形势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实现国际化是马克思本人的夙愿,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的伟大构想就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我们绝不能脱离世界眼光和历史事实来奢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正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研究中国问题绝不能离开对世界的观察和了解。习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特”都是社会主义,离开世界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大道,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妄论社会主义是徒劳无益的。我们历来强调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个说法绝对没有错,但无论它“怎么化”,它终究是马克思主义。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中国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开不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朵鲜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无论“怎么特”,它都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无论“怎么特”,也必须体现马克思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仅是要实现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为全世界人们的美好生活做贡献(马克思青年时代的理想就是为全人类幸福而工作)。所以,中国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中国自身发展经验与世界优秀文化融通的结果,可以而且应当引领世界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会产生理论的时代。”[3]这一理论绝不是什么别的理论,一定是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一定要努力推进这一理论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而且也一定能够实现提升这一理论国际影响力的目标。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有这个自信,也要有这个胆识和眼光,否则必将窒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一)世界需要了解中国的客观要求

1.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支持

习近平同志所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4]可长期以来,“强者必霸”“零和博弈”的思维逻辑主宰着西方思维,他们习惯于用霸权主义的逻辑去解释世界的发展。中国的迅速崛起对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形成了挑战,也给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其他国家造成了恐慌。我们有必要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和平崛起追求的不是称王称霸的“一枝独秀”,而是共同繁荣的“满园春色”。“中国威胁论”不仅是少数大国刻意挑唆散布的谣言,也是两千多年西方帝国兴衰史所孕育的“修昔底德陷阱”文化基因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发展恐惧症,更是面临发展困境的西方发达国家面对中国的日益强盛所产生的本能嫉妒和仇视心理。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从对资源、环境、市场的需求不断加大,到对海洋、空间利益的拓展无不对其他国家形成了压力和竞争,这种竞争能否真正形成“合作”“共赢”的大好局面,有待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能否引领世界走向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光明大道,需要中国的努力,更需要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认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许多世界性难题的破解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因此,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主动接受中国,让中国作为一个和平竞争对手参与到一切国际事务当中,是世界深入发展的紧迫需求。

2.了解中国不能仅仅从外面看中国,更应该从内部看中国

只有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看中国,从中国当前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来看中国,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否则,总有隔靴搔痒之嫌,雾里看花之感。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世界从内部看中国,深入了解中国。中国是个主张和谐的文明大国,了解中国的和谐文化基因,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明,有利于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热爱,当前日益发展的孔子学院做着大量这方面的工作。但中国更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有着与西方不同(甚至对立)的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世界优秀文化传统为一体的科学理论,它融贯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和平、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它是中国探索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是通过用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是马克思主义走向21 世纪的理论探索与发展,也是人类文明之树开出的理想之花。它虽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必将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同道,还必将与世界一切探索人类美好未来的社会历史理论交融交锋。在全球经济普遍比较低迷的今天,西方国家不仅仅需要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更需要借鉴中国成功的经验。世界需要中国,也必须深刻地理解中国,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断言:“中国如何进一步拥抱全球市场将决定全球经济的命运。”我们有理由坚信,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平合作的中国、一个勇担国际责任的中国,一定能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中国需要走向世界的主观诉求

1.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离开了世界,中国的发展寸步难行

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正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把自己与世界统一起来,才使自己从一度严重“掉队”状态重新进入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上,大踏步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在中国外交史上,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世界频繁互动。纵观当今世界舞台,中国领导人频繁出访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论坛、对话机制中都能看到中国活跃的身影。对外开放改变了中国,开放的中国也在真诚地拥抱世界。中国与世界的积极互动不仅有利于中国更快地走向世界,也有利于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获得世界人们的广泛支持。中国在与世界经济贸易对话中赢得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各种具体的国际事务,同时也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道路越来越多地纳入世界整体发展进程。中国走向世界,不是仅仅参与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更是要通过国际领域的广泛合作,提升资源环境市场的利用率,有效化解国内资金技术产能等领域的深度矛盾。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腾飞,利益的不断拓展,我们还要不断深化国际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借助世界一切和平友好的力量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2.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为前提,必须让创新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正确回答当代世界面临的发展困境

“当今世界需要马克思,需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矛盾和人类向何处去的理论分析,更需要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和经验。”[5]关键工作还在于构建融通中外、贯穿古今的话语体系,进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而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离不开对马克思思想的深刻解读,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也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回答。这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推动学术理论中国化,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树立国际视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融通各种资源”,还要“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6]。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厚理论着眼于中国,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实践立足于中国,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中国,也不能局限于中国。要想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扬光大,必须走向世界,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向世界讲述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用成功的中国经验向世界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为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

(三)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1.国际话语权大小事关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捍卫,事关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通俗地讲,国际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这一概念在冷战后的国际社会被普遍认知和广泛运用,它反映了人们权力结构意识的深刻变化。在传统国际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军事、科技、经济等硬实力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冷战结束后,象征着软实力的国际话语权逐渐成为各国争夺的重要领域。各国对权力和利益的诉求往往进行了更多的“话语包装”,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开始大行其道。中国改革开放40 余年的发展成就显示了国家力量的强劲崛起,但同时面临着如何说明自己发展道路的正当性、如何解释国家利益拓展的合理性、如何保障自己在国际社会竞争的平等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不依赖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现实中,中国话语“软实力”相对滞后,赶不上中国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发展步伐。适应不了为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提供理论支撑的要求。福柯曾有过“话语即权力”的论断,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两样东西:权力和话语(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隐含的,不相应地构建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7],话语的失声必然导致话语权的失去。只有在话语上强力发声,并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话语体系,才能有效提升话语权。对当前中国而言,就是要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从根本上破除西方的话语霸权。

2.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失语会陷入被动、就会“挨骂”

新中国成立解决了“挨打”的问题,改革开放解决了“挨饿”的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要解决的是“挨骂”的问题。打破“挨骂”的局面,就要防止“耕了西方话语的地,荒了中国话语的田”,就要立足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破除西方话语霸权。强调中国话语权不是抛弃“民主、自由、平等”等等这些公认的概念,而是对“少数民主”“虚假自由”“形式平等”这些西方资本主义特权概念的积极扬弃。自由、民主、平等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包含的是“多数民主“真实自由”“实质平等”这些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观。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的输出,而是在西方吹捧的所谓的“民主模式”在中东北非等地强行推行,遇阻而饱受诟病后提供的一种新的借鉴模式。要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向世界分享,就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自说自话,要打破西方“概念霸权”,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协同并进,相得益彰。

二、准确理解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的话语应该来源于新的生活,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应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生活实践,用生动的实践推动话语体系的创新,在创新中摸索规律。因此,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绝不能搞“盲人摸象”“瞎子探路”的那套,想出一招算一招,而是要找出规律,系统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

(一)在源头上坚持理论自信的原则

1.民族自信来自国家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的强大,理论自信需要物质力量的保证

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的强势,导致我们100 多年来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不够强,甚至有怀疑否定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站起来的中国人在自尊中走向自强;改革开放40 多年的伟大成就,使自强起来的中国人找到了自信。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自信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梦想,开启了我们对民族文化自信的新起点。我们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发展直逼西方,在很多领域我们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充分显示了我们制度文化上的优越性,充分展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探索,闯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任何世界问题也都同时是本土的问题。业已形成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意义,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作用。“中国道路”的成功理应增强我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8]。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8]。以此向世界发出了中国有实力有信心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信号。中国马克思主义贯穿于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与世界一切优秀文化交融交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特质的优越性随着中国道路的前进日渐展现,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的关注和支持。“四个自信”的基础是道路自信,核心是制度自信,灵魂是理论自信,归根到底是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唯有全民族树立起这种自信,才有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群众基础。

2.理论自信不仅需要强大物质力量的支撑,还源于共同语言体系基础上的共同价值观的凝聚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价值观的凝聚需要构建共同语言体系来表达。马克思曾以路德的宗教论纲为例肯定了共同语言导致共同价值观意义。他指出,在当时的德国“骑士和市民,农民和平民,觊觎大权的诸侯和低级僧侣,隐蔽的神秘派和博学多才的、专写讽刺诙谐作品的反对派作家,他们追求的目标千差万别而又纷纭错杂,但路德的论纲一时却成了他们的普遍的、共同的语言,这种共同语言以出人意料的速度使他们团结起来”[9]。所以,我们要真正达到理论自信,必须致力于打造融通国际共同价值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工作,让集中反映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概念”在国际上讲人人都听得懂的中国话。理论之所以被人相信,不在于层次上的高深莫测,也不在于表述上的优美华丽,更不在于接受上的一知半解,而在于逻辑上的论证严密、表达上的深入浅出、接受上的价值认同。只有将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凝聚最大价值共识,才能被更多的人真诚地相信,理论自信才能更加坚如磐石。

(二)在过程中坚持平等交流的原则

1.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不是推行恃强凌弱的话语霸权,而是在平等话语交流过程中的自我彰显

中国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以文明交流互鉴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明观,体现于对外交流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理念,彰显于中国为推动世界话语交流与和平发展的深邃智慧和历史担当。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不是用新的话语霸权代替旧的话语霸权,而是用平等交流的新话语体系超越冲突对立的旧话语体系。平等交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是对现有话语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扬弃。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振聋发聩地指出:“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10]在平等的对外话语交流中,既要充分借鉴国外优秀成果,让国际社会充分感受到中国平等交流的诚意,也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平等交流中丰富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为进一步的交流与分享打下认同的共识基础。

2.打造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抛弃不合时宜的“斗争哲学”,力求和谐共生的“平等相处”

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孕育于中国文化,推崇的是“和谐文化”而非“斗争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想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必须抛弃“强者必霸”的暴力途径,在和平发展战略下谋求平等相处的和平途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不只在于理论的科学和观念的超前,更在于心系全人类的宽广胸襟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同。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要靠平等对话的交流,不能搞剑拔弩张的对抗。热衷于对抗只会在世界上树敌无数,专注于交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才会在国际社会中广受欢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深入人心,绝不能依赖“你亡我存”的话语霸权,更不搞穷兵黩武的暴力冲突,而是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向往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美好前景,追求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远大理想。

(三)在结果上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

1.“求同存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国际上展示生命力的内在要求

“求同存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国际上展示生命力的内在要求,但在当前国际环境中,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影响力的前提是“存异”。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作为一个整体,首先要在多元的国际话语体系中要求“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国际话语体系不是单一话语的简单叠加,而是多样性与同一性相统一的整体集合。当今世界文明的格局就是一个不同民族和区域的文明和文化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相互并存、相互吸取中所形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尊重差异就是要承认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话语体系的地域性、时代性。不承认这一点,就难以成为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在国际上推广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要求话语体系的千篇一律,更不是要把其他话语体系“赶尽杀绝”,而是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共存局面。只有尊重不同话语形式的存在,承认各种话语表达的自由,才能消除其他国家的疑虑,进而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如果说最发达的语言和最不发达的语言共同具有一些规律和规定,那么,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个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11]9正是有了千差万别的话语的存在,国际交流形式才得以丰富多彩,国际交往效果才得以妙趣横生。

2.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追求目标是“求同”

“存异”是和谐共处的前提,但不否认“求同”的理想目标,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追求目标是“求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国际主义者,均要致力于世界话语体系“同一性”的探索,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凝聚广泛共识的不懈追求。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求同”,首先要凝聚“共同”的内涵,其次要构建“协同”的机制,最后要创新“认同”的表达。凝聚“共同”的内涵,关键是针对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的特殊内涵,将国际公认反映“共同价值观”的概念置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框架之下,揭示出它们蕴含的一般内涵。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取得共识①参见张青卫《构建融通国际共同价值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一文的相关论述,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6期,第190-194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一语道破西方话语陷阱,为占领国际话语阵地抢占了制高点。构建“协同”的机制,就是要构建长效的话语沟通机制,紧跟时代发展前沿,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背景下寻求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唤起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的协同发展,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提供广泛而长久的制度支撑和法理依据。创新“认同”的表达,就是要构建通识性、通约性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理解、接受和认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以共建人类美好生活为目标,以建设人类美好家园为旨归,把枯燥难懂的“宣传话语”转变为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落地生根。

三、重点把握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国际话语权的争夺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领域,面对西方的话语霸权,中国的话语权还处于相对的弱势,我们在国际话语体系中被孤立、被丑化的局面还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是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硬实力做后盾,也要有软实力做引领,还需要有巧实力做辅助,它需要全体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做出长期共同的努力。下面是我们当前急需关注的几个着力点。

(一)着力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共同价值观概念的解释力

1.国际共同价值观是凝聚广泛共识的话语基础,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就是要用更具解释力的话语体系去融通国际共同价值观

我们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是对国际共同价值观概念的颠覆,而是要促进国际社会对具有共识性的价值概念“一般内涵”的认同,这是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共同价值观概念的解释力的前提。“民主”“自由”“平等”“人权”这些概念的“一般内涵”具有天然的正义性,会自然地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是人对生活本质性、基础性的诉求,能引起人的共鸣[12]。而在西方国家具体的应用中,它们维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容则属于其“具体内涵”,对此应加以辨别和区分,不能将“一般内涵”同“具体内涵”一样拒之门外。要达到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效果,中国马克思主义应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共同价值概念的“一般内涵”包含在内,而不是将其推入对立面。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涵上让这些“共同价值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其具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涵①当前,这项工作我们正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了这些概念。但总体上是对内的教育比较多,对外的宣传比表较少,强调"中国特色"比较多,阐述它们的世界意义比较少。,充分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并以中国模式的巨大感召力和强大穿透力推向世界,使我们在争夺国际话语权时,既体现尊重共同价值观概念交流的原则,又能在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共同价值观概念的解释力中取得借力打力、事半功倍的效果。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国际共同价值观概念的生动解释力

恩格斯说过,“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单的概念的罗列,而是基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将其划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来表达,逻辑严密,高度凝练,层层递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对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行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价值观的鲜明特色;然后,对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进行肯定,体现了对国际共同价值观概念的认同,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广泛包容性和强大解释力,并进一步在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作了规范,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提出的行为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国现实的实际特点,又体现了对国际共同价值观概念的包容性和生动解释力,避免了被归类到国际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的尴尬局面,为破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困境扫清了障碍。

(二)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示范引领作用

1.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来源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是空洞的宣传口号,而是落实于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引领行动。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4]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关键的实践依托,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中国道路取得的成就越大,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才能更有说服力。“理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来源于实践,升华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启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供给,扭转哲学社会科学“肌无力”的状况。

2.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示范作用,可以将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由抽象转为具体

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充满魅力,并不在于表面的话语体系的光鲜亮丽,而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之所以大有可为,并不在于传统的话语权的更迭兴替,而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一片光明。新的中国道路实践需要新的中国理论,新的中国理论论述需要新的语言表达。马克思说:“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1]145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中国逻辑,解决现实问题,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沿着马克思在书中潜心研读文献,在书外深刻分析现实的足迹,贴近中国道路实际,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促进话语创新,争夺国际话语权;要自觉把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转变为微观层面的自觉行动,化理论为力量,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推行中,做实践的行者,理论的智者,话语的强者。

(三)努力提高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意义的认识

1.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理应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借鉴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超越了苏联和东欧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正确区分了社会主义的两种发展路径,开辟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处于低谷中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将社会主义的建立途径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另一种是马克思晚年通过分析东方社会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提出在东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前者建立在已经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可以说“基础雄厚,硕果累累”;后者则建立在尚未完全占有资本主义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只能算“先天不足,底子薄弱”。苏联和东欧的失败关键在于,用前者的途径来谋划后者,“张冠李戴”的结果只能是走得越远,错得越多,最终走向难以为继的死胡同。而中国道路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建立在不同历史阶段基础上的两种社会主义明确地区分开来了。”[15]中国明确地做出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指引中国按照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建设路径来走,继续吸收资本主义现有成果,稳扎稳打地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走社会主义制度的路,另一方面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课,归宿是迈入共产主义。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苏联和东欧道路的实质性超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源。

2.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点亮明灯,而且以开放和包容的宏大气魄,为世界其他国家以和平方式实现发展提供了借鉴蓝本

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革命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世界全局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成功地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又把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世界。既立足本国,发展特色,又着眼全局,面向世界。“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要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正确看待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着眼整体,放眼世界。中国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中国,不局限于中国,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走出传统强国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创新地将“和平”与“发展(崛起)”两个看似不兼容的国际术语融合起来,开创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6]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平发展”话语的提出,不只是术语创新的革命,更是世界发展模式的革命。处于摸索阶段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亟须一种可供借鉴的能够改变落后面貌的发展之路,中东、西亚及北非的战乱事实已经证明美国等西方霸权模式的难以嫁接,对中国和平发展模式发出了时代的强烈呼唤。

(四)扎实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1.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可以增进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和制度的认同

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是人们的共性,生动感人的故事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听众,拉近讲述者与听众的距离,从而增进人们对讲述者的思想和观点的认同。实践一再说明,讲故事是提高话语权的有效方式,只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话语讲述感人的故事,就一定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效提升自身话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他指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17]要求社会各界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民众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习近平同志是讲故事的积极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他在代表国家出访亚非欧美的各种公开演讲和在国外媒体发表的各类署名文章中,多次讲述中外交往史上温暖人心的故事,无形中拉近了中外听众的心,发挥了很好的情感黏合剂作用。用最具温度的语言深情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凸显了中国领导人的亲和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2.用马克思主义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肆意歪曲,为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倾听中国声音,为我国和平发展赢得广泛持久的空间,我们必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关键得用好中国话语。这个话语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100 多年来,我们努力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让中国民众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工作比较成功,它的结果就是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接下来更艰难的工作就是要让成熟了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说外国话,让外国民众接受独具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很多世界性的难题,21 世纪的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地带。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我们要让中国马克思主义尽早、尽快地走出“家门”,我们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引进、译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要大力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外译工作,大力支持中国学者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高水平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加强与外国学者的思想交流交锋,在各种国际论坛报告会上宣讲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关键是要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讲述中国感人的故事,让人在听故事中感受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语言魅力,潜移默化地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

话语权,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国际话语权空间的拓展,依赖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影响力的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不仅是我国对内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观需要,也是对外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更是世界发展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使命。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情怀,加快构建融通中外、贯穿古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国际上发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强音,肩负起创新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影响力话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