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19-03-20 12:34姚媛
关键词:形式生活化笔者

姚媛

【摘 要】

语文是初中的一门必修课,对初中生的阅读、写作等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是广大语文教师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事例,探索提出了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語文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限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教师要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得每个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教育方法。

一、激发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种兴趣会促使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行动当中。在学习中兴趣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都能围绕教师的课堂内容而移动。一旦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方式产生了兴趣,他们将会不断主动思索,不断进行探索,进而产生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创新建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打造有效、高效的民主性课堂。

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笔者打破常规教学中的背景介绍等导入形式,而是采用了讲授故事的形式把文本内容呈现给学生。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们合上课本,闭上眼睛静静听笔者带给他们的故事。在听取故事中学生理清了故事脉络、掌握了故事情节。因为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还延续着爱听故事的心理和兴趣点,笔者的讲故事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也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和突破,为构建有效的课堂打开了突破口。

再比如,在自读课文《女娲造人》这一文本学习中,笔者让学生自读然后给全班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陈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兴趣大增,积极阅读。经过自读,学生们基本都掌握了本文的故事情节,很多同学都积极踊跃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这说明以故事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达到了让学生熟悉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媒体教学,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兴趣是一个人从事一项活动和学习的助力,但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在逐渐转移人们的兴趣,尤其是学生群体,他们更愿意享受属于自己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纵横世界,他们可以无所不谈,他们可以无所不看。这些现状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形式,显然已经跟不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形式,迎合学生的兴趣,带动课堂的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黄河颂》这一文章时,笔者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导入,即借助多媒体形式为学生播放了黄河汹涌澎湃的视频画面,学生在观看中不由得对黄河产生敬畏之情;尤其是那些对黄河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视频回放,无疑加深了学生对黄河的初步印象,对他们理解课文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样的课堂既避免了传统“一言堂”的尴尬,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和积极性,有效课堂的形成比较顺利。

三、有效提问,促进学生全面提升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课堂授课中总怕遗漏了重点,恨不得把所有相关的知识点都讲给学生们听,在这样的课堂形式中,学生听得耳朵磨出了茧子,最后学习兴趣全无,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提问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将提问运用到课堂中,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创新。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式听课变为主动参与课堂的一员。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产生主人翁的意识,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猫》教学中,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课堂中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到了几只猫?(通过通览课文,学生很快知道文本中介绍了三只猫。笔者给予学生称赞。)如果你是那三只猫,你在主人家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你们会有哪些心理感受?(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总结出第一只猫在主人家的生活感受是:开心;第二只猫在主人家的生活感受是:开心和无忧无虑;第三只猫在主人家的生活感受是:痛苦、不开心、委屈和不被理解等等。)在有效提问的情况下,学生们踊跃参与到寻找答案的活动中,不仅增加了对课文的印象,也对三只“猫”的遭遇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它们产生由衷的情感。

四、生活教学,加深学生理解记忆

语文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所以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生活而教学,脱离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无异于一潭死水。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语文的影子,语文就蕴藏在生活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使得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人文情怀,感知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情感等,从而加深对文本知识的感受力,实现有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笔者为学生营造了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其父亲为其做过的一件难忘的事,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然后把自己的感受与《背影》中作者的感受进行比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笔下父亲的那种敬佩、爱等情感。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文本感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是流动的、有活力的一泉活水,而不是无生命的、无激情的一潭死水。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利用有趣、活泼、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师要借助趣味化、媒体化、问题化、生活化的教学形式,打破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还语文课堂应有的活力和激情,让学生乐于学、热爱学、主动学,成为课堂的主体,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形式生活化笔者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小议过去进行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