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初探

2019-03-22 11:22薛凯娟皇甫勇兵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供给工业机器人

薛凯娟,皇甫勇兵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09)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供给侧改革的提出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为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方向,作为新时代紧缺型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创新。2018年5月,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刚刚开设两年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中获得全国冠军。这个成绩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的同时,也是专业教学团队坚持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体现。在专业申报之初,团队就确立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体系、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创业实践等多方面的变革,主动适应新时代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经过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初探出一条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面向紧缺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这条路径概括起来就是:目标引领、教师先行、课堂变革、技能积累和创新实践的五位一体供给侧改革措施的组合拳。

1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供给侧改革措施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新时代的新型紧缺性专业,市场需求量大。专业具有理论知识面广难度大,实践技能复杂难掌握的特点。高职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这类人才,必须探索一条适应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路径,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1.1 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

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学科体系下,是层次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或“速成班”。在这样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可言。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引入企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建立“0-1-N-1”的人才培养目标,即:“0”就是承认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单薄或几乎没有,学生结构比较复杂,学习技术技能的方法基本为零等实际情况;“1”就是首先要培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胜任后续的技术技能学习;“N”就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涉及知识面广,方向多,有多种技术技能可以供学生学习和掌握,因此,我们的目标就是给学生提供N个方向的发展机会;“1”就是最终培养出一个有个性的,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给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有了创新的空间,也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思想。

1.2 师资队伍建设的变革

多年来,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都是由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直接引入,虽然他们都是来自985,211等高等学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高职的讲台需要理论与实践都强的专业教师。

面对理论强,实践弱的现状,教学团队打破原有专业教师培养的模式,改革专业教师引进机制。

(1)抓好和拓展专业教师的进口,不仅看重新进教师的专业理论背景,而且更加关注其实践技能水平,与此同时,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积极引入企业的高技术人才。

(2)严格把控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和内容,专业教师站上讲台之前必须经过6个月以上的企业锻炼,采用设定学习目标内容,中期现场考核和最后校企联合认证的方式,真正落实专业教师企业锻炼,掌握扎实专业实践技能。

(3)根据专业建设需求,建立专业教师的任职标准,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都要达到这个标准,并且每年度进行考核。

1.3 课程教学体系的变革

高等职业院校经过示范、骨干的两次推动,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采纳或开发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但是,课程改革还存在零星、散乱地活跃,存在落实不够彻底和结合专业不紧密等问题。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着眼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打破原有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建立以适应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需求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内容,并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情感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1.4 技术技能积累的变革

教学团队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技术技能教学供给侧改革,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推进学生和专业教师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建立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和制度。

与行业企业行业中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人员互聘、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教学团队加强应用科研能力建设,确定应用技术研发的科研定位,将自身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主动参与区域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甚至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规划、技术评价,将校企合作的范围从人才共育拓展到技术共研,真正使自身成为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

教学团队认为有文化、有深度的技术才会更有生命力。因此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时注重专业技术文化传承与创新,注重与产业、行业、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与衔接,在“文化育人”的理念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让学生树立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工匠精神,把“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提高育人水平,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切实推动技术技能积累。

2 结论与讨论

经过两年的实践,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中探索出一些路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专业及专业人才在市场得到认可。但是,我们始终坚持任务改革在路上,改革只有进行时。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以破除的难点。

2.1 制度机制的变革难

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创新,突破原有不合理、不规范的机制和制度,需要政府、行业和教育者共同发力,而不是各自站在各自的角度看待教育供给侧改革。因此,要建立符合新时代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机制与制度,还需要多方不断努力。

2.2 思想意识转变难

专业教师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和具体的实施者,但是,受长期安逸的体制内环境影响,专业教师对高职教育发展了解比较浅显,改革的动力不足,没有真正地从思想上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和教育有关。因此,要让专业教师树立改革创新的思维,任重道远。

2.3 应用技术研发能力提升难

由于长时间与市场脱节,专业教师对市场需求不了解,自身掌握的技术技能又比较落后或单薄,导致不能有效的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另外,企业对应用技术研发有时效性,专业教师忙于讲课,没有宽松的研发时间和环境。这些导致提升专业教师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

作为新时代紧缺型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供给工业机器人
工业人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