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生高校管理参与权比较研究

2019-03-22 11:22王海燕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参与权大学生学校

王海燕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

1 我国大学生高校管理参与权现状

大学生高校管理参与权的稳步推进成为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联合国《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展望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教学和管理活动面临新的挑战,教育民主化理念的不断渗透以及大学生人权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高涨,使得大学生谋求高校参与权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我国大学生高校管理参与权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现行法律规范在大学生管理参与权规定方面着墨甚少且过于笼统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大学生的管理参与权。虽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诸多法律对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以及财产权等合法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这些规定过于笼统,在大学生管理参与权上救济范围狭窄、规定较模糊,不利于学生管理参与权的实现。2005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1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这一规定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大学生对高校管理享有的参与权,新的规定为完善学生参与权进行了积极探索。

1.2 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在思想、实践、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校的稳步推进,大学生高校管理参与权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例如各高校广泛设立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积极创造机会保障学生知情权和参与权。但从目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参与需求相对于现实情况还有很大差距,而且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也有实践活动的简化,也有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参与率低、参与程度浅。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程度较低,且深度参与不足。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往往集中在一般参与层次,既获取知情权、表达权、陈述权和监督权等,但在事关学生切身利益以及学校重大事项问题上,学生参与权受限,很难影响决策的形成和执行。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假参与”“被参与”等形式主义倾向。

第二,重大问题参与少,活动范围非常狭窄。大学生参与管理的范围和领域多局限在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方面,但在事关学校发展规划、改革决策等重大问题上,则鲜有学生参与。而后者作为参与权中的实体性权力(既参与决策权和参与执行权),是参与权的核心,是保障大学生基本权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第三,参与自信不足。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高校管理是学校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无须参与其中;也有一些人即使认为大学生享有学校管理参与权,但却囿于自身知识和能力不足以及管理经验欠缺,害怕出错,对高校管理参与权敬而远之。

2 美、德大学生高校管理参与权实践

2.1 美国大学生高校管理参与权实践

美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历史悠久,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成为影响学校决策的重要力量,而非学校管理的“旁观者”。美国大学生参与权的发展有效地推进了高校民主化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生积极谋求学校管理主体地位。其实在高等教育发展初期,学生是被排除在学校管理权之外的。但随着大学生民主意识和权力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谋求主体地位,将触角深入到大学管理体制中。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大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学校最高管理层,学生代表可以通过参加董事会或各评议委员会参与学校具体事务管理,并有权代表学生发表意见。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已内化为高校基本理念。第一,学生选课制度。美国选修制最早出现于1825年,诞生之初,就给予学生在选课方面的完全自由。通过选课制,学生可以根据个性、爱好、专长、职业需求确定专业,享受学习自由权利,并充分行使参与管理权。第二,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是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重要形式,这一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被确立为美国高校的固定制度。随着评价技术日益现代化以及对评教制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结果已达到稳定可信的预期目标。目前,美国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学生评教制度,在一些高校,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职称、晋升、奖惩等挂钩,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和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大学生管理参与权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拓展。

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美国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意识和程度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他们参与后勤管理的面很宽,除了宿舍管理外,其他各个部门及领域也都有学生参与管理,他们更倾向于用理性的方式表达合理诉求,校园里到处可见学生工作的身影。

2.2 德国大学生高校管理参与权实践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起步晚、发展快,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领军者。德国高校管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实践为导向,追求服务体系的高度社会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具体说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确定大学事务由全体成员决定原则。早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就提出了吸纳学生参与大学管理的目标。20世纪60年代,在学生运动以及“平等化”口号推动下,主张大学实行学生、助教、教授三方均享学校管理和参与权。1968年,“大学事务原则上由全体成员决定”这一决议的形成,成为高校治理结构和学生参与权新发展的标志性改革。

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一方面,德国高校赋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课程,提倡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研究获取知识,这在制度层面确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德国大学生通过“群组大学”模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授治校”模式。德国大学不断调整和完善高校成员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的权限,在校代表大会以及常设委员会中,学生代表可以占其校内常委配额的1/5,甚至更多。

3 完善我国大学生高校管理参与权途径

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权的中外比较,有助于求同存异和合理借鉴他国经验,有助于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参与管理新思路。

3.1 明确将大学生高校管理参与权纳入法律保障体系

大学生高校管理参与权的实现,离不开司法强有力的保护,只有使参与权成为和学生人身财产权、受教育权等同等重要权利,才能确立大学生权利主体地位,全面促进学生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学校管理,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3.2 强化高校学生有序参与学校管理的舆论引导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均出现学生以非理性、暴力手段获取学校管理参与权的教训,这对高等教育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要防微杜渐,积极营造和平、理智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氛围。在此基础上,做好制度设计,形成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确保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规范性、有序性。

3.3 完善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热情的一种有效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另一方面,要完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保障机制。高校要凝聚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保驾护航。一要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经费成本提供支持;二要创造条件培育参与校园管理的学生骨干和指导老师;三要营造大学生作为主人翁地位参与学校管理的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参与权大学生学校
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内部治理
——评《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生参与权研究》
大学内部治理:关注学生参与权推进治理现代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参与式民主理论发展及其意义
学校推介
学生参与权在高校管理中的实现路径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