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机制建设与完善

2019-03-22 11:22钟顺秋李明星周俊萍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川西民族大学生

钟顺秋,李明星,周俊萍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阿坝 623002)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课程的改革推进,国家教育部门、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对在校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1-2]等多部门相继发文明确提出高校要向应用型转型,以此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高校应用技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然而在校大学生应用型能力发挥需要实践平台为基础,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开展实践活动的首选方式,所以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意义重大。

1 川西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特点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各大高校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意义十分重大,自1996年由团中央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后,每年全国各个高校都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方面向社会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热情,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更深刻更直观了解社会现状和需求。作为川西民族地区本科院校阿坝师范学院,学校始终鼓励支持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了大学生们了解当地民族特色、领略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自身素质、增长个人见识的好机会。阿坝师范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民族区域文化浓厚

阿坝师范学院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学校毗邻成都市都江堰,阿坝州汶川县,是汉民族文化与阿坝州藏族文化和羌族文化的缓冲地带,这里汉、藏、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当地民俗雅正,民风淳朴,少数民族文化浓厚,文化景点居多。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3]。”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可靠途径,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树立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需要大学生坚信民族文化正确性,肯定与认同民族文化价值,坚定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信念[4]。民族地区文化自信需要以区域民族文化、民风民俗为基础,通过广泛开展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灿烂的民族文化特色,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1.2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强

阿坝师范学院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学校的各二级学院的学生中包括藏、羌、彝、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数是离开家乡求学,虽然他们在家乡缺乏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但是他们有很强的独立个性,渴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社会的意识。同学们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在校园内外兼职,一方面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另一方面尽快地适应“象牙塔”外社会,同时学校每年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比如汶川县幸福感调研,汶川县青年马拉松志愿者等活动,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参加。

1.3 社会、政府部门的支持

2017年由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城乡党建结对共建”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川组通〔2017〕51号)、汶川县水磨镇也积极与阿坝师范学院交流,共同拟定《关于阿坝师范学院助力水磨镇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以及《阿坝师范学院二级学院党总支(学院党总支)与水磨镇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安排》,阿坝师范学院各党总支、机关党支部与结对乡村开展各种形式的结对共建工作。

学校的结对共建,一方面可以助力水磨镇村(寨)实现脱贫致富梦想,协助当地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各村(寨)也为学生们社会实践提供了非常宽广的实践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如:师范专业学生对留守儿童进行课程辅导不仅帮助乡村学生智力的进步,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师范技能和素养,生物专业进行生物调研,助力农产品产量的增产增值,计算机专业协助乡村信息化建设,促进乡村与外面建立信息联系,思政专业进行法制及思想素质导向等工作的宣传,强化乡村文明素质,艺体专业与乡村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提高乡村的精神生活品质等等。

1.4 青年红色筑梦项目特色强

2017年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助力精准扶贫脱贫。实践团围绕“青春之歌”“红色记忆”“筑梦踏实”三个主题,实地了解老红军、下乡知青们伟大而艰辛的青春“创业”史,为创业青年提供了一次继承延安精神、涵养创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飨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团队大学生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勇往直前。让‘互联网+电商’助力老区发展,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果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阿坝州是红军长征的老区,1935年6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从四川宝兴县进入阿坝州,红二方面军由甘孜地区翻越雪山进入阿坝州,至今给阿坝州带来了很多红色印记。如汶川县红军桥,茂县城门洞红军宣传标语,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等等,历史遗迹见证了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和转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县映秀镇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数万人伤亡,地震发生伊始,党和国家,中央军委等多部门一同抗震救灾,“不抛弃,不放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成为全国最响亮的口号,勤劳的映秀人民得到多方的援助通过灾后重建,让受灾的小镇又重新焕发往日的生机,目前映秀镇已建立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优质的社会资源和平台,为川西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和准备,学校积极把握平台和机会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平台,充分展示大学生的青春和激情活力。然而学校在构建社会实践活动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2 川西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问题

2.1 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简单化

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计划性不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组织、实施、宣传、总结四个环节组成,它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然而在实践工作进行中,并没有明确所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参与形式,甚至有些二级学院省略集体动员,指导教师交由学生组长完成实践活动策划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会给以响应的指导教育,然而自发组建的团队则缺少一定的指导和教育,在总结阶段,多数二级学院将重心放在取得的成绩上,缺乏宣传及交流推广,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2.2 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要求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需要社会实践来进行培养和检验,这使得社会实践变得更为重要,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重要环节,逐渐成为新的课堂教育方式,随着国家推广大学生素质教育,由传统教学第一课堂到自主实践学习第二课堂过渡,但是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目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是基于实践单位、指导教师考核的方式,很多同学为了得到实践学分,采用“盖个章,写总结”来应付,使得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实践育人的“初心”。

2.3 社会实践活动可持续性不强

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升的好项目,但是很多大学生将社会实践定义为假期兼职工作,通过劳动获得个人报酬,缺乏对自己今后的学科知识的拓展、自身职业规划和发展产生较实际的规划,一旦假期结束,大学生社会实践也随之结束,新的假期到来,大学生又重新寻找实践机会和岗位。

3 川西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建设和完善

3.1 加强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大学生之间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其他实践过程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营造浓郁的社会实践参与氛围,能够助力川西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活动长效性,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们关注国情、了解民族地区民生问题,树立青年一代肩负历史使命。指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为社会、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引导参与实践的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将所做的工作和感悟推送出来,与指导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探寻解决思路。

3.2 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模式

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需要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同时加强指导教师的培养和锻炼。改变指导教师只注重学生安全的传统,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重点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并且要对学生社会实践做好协调工作,实践活动经费使用管理工作,指导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寻解决和探索方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建立起大学生“挑战杯”学科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大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的孵化平台。

3.3 强化校地、校企合作交流

大学生社会实践依托社会提供的平台才能有效地开展,实践的目的就是提高川西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大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做准备。社会平台需要社会、地方、企业给以相关支持,促进产学研用密切结合,与企业合作实训,使得学生更快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专业学科产业中创造社会价值,与地区社会合作,能够了解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借助与地方、企业开展的实践教学、实训等环节能够带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着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精神,在校企、校地之间建立类型多样、相对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实践单位以优质的实践基地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支撑;校方发挥高校的科研、人才智力优势,为实践单位提供技术服务,保证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效性。

3.4 建立社会实践制度化,实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川西民族地区本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依据特定的学科专业、任务特点,遵守活动原则和纪律,有计划、有内容地进行组织。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规定和制度,建立管理体系,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活动章程和规划,使该校社会实践制度化、规划化、特色化、实效化。制定符合川西民族地区本科生详细的实践活动考评制度,建立起有激励作用的实践活动考核机制,并进入学生学分档案,如此便实现高效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进而增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

以各专业特点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是最具有实效性的,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践行所获得的经验、成长和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更能体现出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更能拓展大学生实训、科研、学科知识等能力,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长期有效的开展进行。这是川西民族地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育人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3.5 完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特色社会实践活动长效开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是指高校、社会实践单位等多元主体依据一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标准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5]。川西民族地区本科院校以学生实践活动特色,对学生激励效果以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校学生开展“三下乡”“红色筑梦之旅”等实践活动将特色通过学院官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推送出来,进行正面宣传,树立学生正确的责任意识,得到学校、社会的认可和肯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中的民俗文化、科技民生、“互联网+”等可挖掘的科研和创新点进行选题研究,组建学生科研团队,将其“孵化”出来,转化成实践成果,作为社会实践的考核依据和评定条件。

4 结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升有明显的帮助,川西民族地区本科学生更需要社会实践的锻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阿坝师范学院应立足于本地优良的资源环境,与地方、企业等单位建立共建发展协议,达到“校地校企联合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合作氛围,将实践中所遇到的难点作为大学生学术科研、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进行“攻关”,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实践机构体制,有效地达到第二课堂培养人才的要求。

猜你喜欢
川西民族大学生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我们的民族
岁月尽川西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多元民族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大学生之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川西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