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思想性和文化性的实践性探索

2019-03-22 12:19江明荟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思想性专业课程艺术设计

江明荟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作者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大胆尝试课程教学改革,明确课程定位,设定课程目标,选聘教师要求,实施课程管理,开展课堂教学以及扩大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诸多探索,教学实践中不断凸显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和文化性。

1 强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思想性和文化性融入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一贯重视教学的艺术性和知识性传授,对思想性和文化性的熏陶重视不够,急需推进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中华美育精神”是美育的核心命题,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该论断再次强调了突显该专业美育文化性和思想性的重要性,也是该专业寻求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必然选择。

1.1 强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思想性,融入先进思想,让学生更多地接受思想熏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科学地指导理论和实践。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同样要有鲜明的思想。

西方审美学派所述的“审美情调”和“以美谈美”[2]的方式虽部分揭示了美育的形成机制,但其描述出仅限欲念感官范畴的美好图景,如何实现犹如空中楼阁,其美育思想难以在课程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将美育推向历史唯物主义观和实践论范畴,并将美育(审美)教育和人格的全面发展理论联系起来。其进步意义在于透过美育和人本之间的关系,显现与社会协同进步的同一性,从辩证法、唯物史观的视角为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美育带来了学科理性和生机活力,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动力源泉。

增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想熏陶的内容,引导学生超越现实感知,树立科学的、先进的思想指导,是艺术设计课程内容改革的现实需要。

1.2 强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文化性,厚植中华文化,让学生更多地接受文化熏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彰显了大国气韵,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艺术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厚植文化内容,将“文化性设计”[3]概念引入课程教学。即在艺术课程教学中,从文化概念中提取元素或符号,通过分解、重构等方法具象为艺术文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同时,在教学中探索将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的价值观融入其中,并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引导学生感受艺术审美的同时,更多接受到文化熏陶,汲取艺术作品的文化营养。

判断文化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包括文化的形式吸引力、内在说服力、历史影响力和未来可持续力。中华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范式,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本身自信和当代价值。艺术设计专业极具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教学中应深挖先进文化形态,引导创作设计出能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优秀艺术作品,培育出新的文化艺术教育形态,建立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播方式。增加艺术设计专业的美育维度,丰富其文化意蕴效果,进而达到以艺扬文,以文传艺的文化美育效果。

2 强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思想性和文化性融入的可行性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文化性。怎样进一步凸显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呢?这就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借鉴思政课程、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

2.1 借鉴思政课程教学实践,把思想方面教学内容进一步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在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越发呈现出多专业交叉融合的特征。思政课程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性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政治信仰、道德水平和高尚的人格塑造。借鉴思政课程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内容的筛选和增加,把思想方面教学内容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教学内容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重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思政课程教育和艺术设计课程的审美教育具有内在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表明,审美教育是超越性的生存状态,是人类走向自觉和自为的高级阶段,这表明将思想性引入课程的审美教育具有可行性。以选用郝继文艺术作品《劳动者笔下的赞歌》为例,该系列作品连续多次荣获全国美展大奖,在展现画家精湛的工笔水平外,画作展示出新时代铁路工人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具有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将思想性融入艺术作品中,除了作品的美学价值外,还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性。因此,艺术设计专业选用具备思想性的教学内容,也能发挥课程教学思想育人的功效。

2.2 借鉴人文课程教学实践,把文化方面教学内容进一步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

美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在实现美育(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增加文化内容,强化文化育人的作用,可以从人文教育课程中得以实现。

高校人文教育课程包含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塑造是立足于整体文化视野之上的。将人文文化与自然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增加该专业的文化内涵,培育人文精神,这和人文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人文教育专业的一部分,延续人文教育的特征,体现文化特性,发挥教育中文化育人功效是相同的。艺术设计作品的完好呈现依赖于文化的承载和诠释,同时作为创作成果的物化也蕴含了文化。以我国陶瓷艺术为例,古陶艺的造型、装饰以及釉色等,除了具有审美观照外,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性,传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满足不同时期人类文化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是后人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参照。发展至今,已由传统意义上装饰品、手工艺品的定位,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体现了文化品位,拓宽了艺术审美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把文化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实现其文化育人的功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落实突出把思想性和文化性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传播与实践途径,在专业发展建设上,必须正视如何让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从教学和实践上更好地落实美育功效,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概括起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践上的探索。

3.1 加强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艺术设计课程美育顺利实施与否,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要打造一支可靠、乐为和有为的专业师资队伍,首要任务是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1 教师要政治强,有思想。一名优秀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站位,正确把握艺术设计教学的政治性与方向性,强化艺术作品的思想引领,发掘艺术专业课程文化内涵,在引导学生专业审美感知的同时把做人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融入教学中,培养品优艺专的艺术设计人才。

3.1.2 教师要业务强,有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前沿专业,要求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有与时俱进的思维、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宽广的视野。能胜任新时期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更能转化为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

3.1.3 教师要情怀深,有文化。艺术设计课程需要融入中国传统和先进文化,并结合教学进行创造创新,这要求教师热爱和熟悉本土文化,并深刻理解文化的教育作用。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才能将这份感情通过教育教学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共情共鸣,受到教育。

3.2 修订课程教学方案,新增和融入思想性及文化性教育方面的内容

教案作为课堂教学的策划性教学方案,对于课程教学有着根本依据和指导作用。因此,在教案修订中,思想性和文化性内容必须达到适当的体现和补充。

3.2.1 落实思想性在艺术设计专业教案中的内容建构。随着高校课改的推进,传统教案的模式体现出“单面人格”特征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艺术设计的课程教案在发挥专业特色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建构,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教书育人的作用。

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作品的内涵和优劣程度。在教学方案修订时,邀请思政课等相关专业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共同参与,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对艺术设计专业思想内容导向进行科学定位,对内容范围进行合理选定和适度把握,把一些思想境界高和艺术水准高的优秀作品纳入教案。诸如把沈尧伊的《长征》系列油画作品纳入教案,通过洞悉、挖掘作品背后蕴涵的思想性,达到思想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引导教育学生透过作品寻求其深厚的思想意义的目的。

在教案撰写中,选取能够引领学生赏析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在美学感知中感悟作品与时代的关联性。应把包含马克思主义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的创作作品和艺术设计作品融入课程教案中,让学生主动接受更多有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的教育熏陶。

3.2.2 落实文化性在艺术设计专业教案中的内容表达。任何一个领域或一门学科离开了滋养其的文化养分都不能长久生存。艺术设计专业虽自西方国家引入,但要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站稳脚跟,就应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将其塑造成具有中国独特的审美形式,完成转型的过程即是寻求民族身份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文化性的构建应从该专业教案的文化性内容表达中表现出来。

在教案中融入中国特色文化,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等带有明显中国文化性元素的教学内容,讲清楚设计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赏析艺术作品中的文化意蕴和文化传承,增加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崇敬和自信,还在教学中加入诸如徽墨、砖雕、剪纸和铁画等安徽地方民俗文化技艺赏析的教学模块,将中华特色文化以可见可感可操作的形式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接受更多文化价值高的艺术作品的熏陶,激发学生喜爱文化的热情,提升学生体验文化的喜悦,并引导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技艺的创新创造,养成对艺术文化推陈出新的传承精神。

3.3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切实促进专业教育水平提升

课堂教学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教与学的相得益彰。加强教学教法的交流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需要多方面探索实施的路径。

3.3.1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组织相关专业授课教师集体备课,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完善丰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挑战度,设计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形成基本课程教案。

3.3.2 加强教学观摩实践,打造专业精品课堂。艺术设计专业美学教育正处于探索阶段,定期组织同行间观摩教学,通过学习交流,完善形成新的授课思想和方法,确立基本的教学模式,指导后面的教学实践。观摩的过程即学习交流的过程,这一形式也是对艺术美的唤醒及再现。

3.3.3 发挥“传帮带”作用。让经验丰富的教师上示范课,帮助大家学习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邀请校外教育专家开展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智慧课堂实操等系列讲座,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3.4 拓展教育教学空间,不断丰富教学效果

开展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大力营造校园美育文化氛围,不断扩大美育成效。

3.4.1 积极引入社会优质资源,拓宽专业教育渠道。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由于高校自身教学水平和资源限制,以艺术设计为内容的鉴赏类课程多半以多媒体展示等有限手段进行,难以满足学生的艺术精神需求。

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艺术设计形式进校园是一种展现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木刻版画、歙砚、剪纸、陶艺等实物艺术形式的展示与传播,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美、鉴赏美、学习美并传播美,并从非物质文化中接受艺术美育的现实教育。

同时,广泛聘请知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论证,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增加优质的美育供给,促进专业育人建设。

3.4.2 积极构建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艺术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应用型专业,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与工艺厂、设计所、规划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实习锻炼,在校外老师的指导和传授下,让学生近距离与生产实际接触,提升动手操作能力。由于高校和企业、事业单位性质不同,功能和优势上各有侧重,这样做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艺术专业与国家非物质艺术文化遗产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在教学手段及效果上互为补充,在实习中学习感悟中华民族深厚的美学及文化审美意蕴[4],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4.3 积极发挥大学生艺术社团作用,扩大美育教育范围。大学生艺术社团在扩大高校美育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课堂教学以外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形式。跨年级、跨专业甚至跨校的学生兴趣爱好相同,容易在社团开展的艺术活动中产生灵感并碰撞出火花,因而,加强艺术社团专业审美引导和作品思想性文化性的赏析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艺术鉴赏力和展演能力。通过社团,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美育活动,参与设计校园建筑、景观、标志、VI等物化环境作品,将美育教育思想落实到实践中,扩大了育美育德的教育功效。

4 结语

高校美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刘兆吉创建“美育心理学”中论证了美育多方面育人的效应并创建了“大美育圈课程体系”[5],为教育界如何看待美育理论及实践指明了方向。艺术设计专业的美育建构应在强化专业审美教育的基础上,融入思想和文化熏陶,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增强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以达到课程教学向教书育人的转变。构建高校美育体系,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达到美艺共进、美善相谐的大美育目标。

猜你喜欢
思想性专业课程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起承转合+思想性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追求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课引入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以《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