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9-03-23 03:07徐雅梦
中学语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校庆武汉革命

徐雅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于2018年1月正式颁布,它首次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规定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其中选择性必修的六个任务群之一。此任务群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反映中国革命传统的作品,学习的方式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和专题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但任务群教学也应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活动型。任务群教学要以任务驱动为特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基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进入规定的学习情境;能够彻底把课堂学习转化为贯通课内外的广域时空的学习;同时也颠覆了单篇阅读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任务群教学时,应从与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出发,制定科学的学习任务,整合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重新建构语文课程的内容系统。下面,笔者将以自主设计的武汉市任务群教学研讨课《河山依旧战旗红》为例,谈谈自己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选材紧扣革命主题

在研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时候,需要选择有代表性且有内在联系的经典作品。《河山依旧战旗红》利用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的三篇不同体裁的革命传统作品《包身工》《记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和一首课外作品董必武诗《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进行专题研习。这些革命体裁的作品,记录了百年来中国的土地上经历的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也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蕴含了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求实、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本学习任务的主题“河山依旧战旗红”出自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所作的《赠友人》:“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作者在这句诗中尽情地抒发了他对抗战必胜满怀信心和决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牢记革命传统,不仅是对一代代革命前辈思想精神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伟大的奉献精神、坚定的革命精神、坚韧的创新精神,保证革命故事的鲜活性、革命精神的广泛性、革命传承的仪式性。

在所选的几篇作品中,夏衍、鲁迅、毛泽东都是非常要代表性的革命作家、革命家。而董必武既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也是武汉中学的建校校长。本专题由革命传统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入手,选择了四种不同的文学形象,从不同角度去体会革命的进程。

二、目标渗透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也就是说,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语文教学,其学习目标在设定时应全面关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反对知识的强制灌输、思维的机械训练、审美的牵强附会和文化的贴标签式渗透。

以《河山依旧战旗红》课例为例,教学者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从四个角度着手: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结合革命征程和武汉中学百年红色基因,撰写校庆寄语,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尝试从多角度、用多方式去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文学群像,思考当代青年的责任,提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水平。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不同体裁的革命传统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体味语言的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梳理革命传统作品,弄清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崇高的革命情怀,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三、情境任务贴近生活

任务群教学的特别之处在于,第一,任务群必须是由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出发;第二,单纯的研读革命传统作品,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不足以构成“学习任务”。

1.创设学习情境

本课例的授课对象是武汉中学的高一学子——武汉中学建立于五四运动后的1920年,是一所由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同志建校的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2020年武汉中学百年校庆在即,作为一个武汉中学学子,更应铭记红色革命历史,不忘革命精神,明确青年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他曾说道:“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这番话既深刻又尖锐——当代青年若要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就必须牢记中国历史、尊重文化。

而通过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习和专题探究,能帮助当代青少年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树立起文化自信,陶冶性情、坚定志向,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建立任务框架

本专题的总任务——回顾革命征程,明确青年责任。通过研读《包身工》,感受劳工阶级的呻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梳理人民奋起革命的原因;通过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走进革命思想者的沉思——“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领悟思想者对革命的理性思考;通过诵读《沁园春·长沙》,了解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的胸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天下之治在青年;通过鉴赏《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感悟武汉中学红色基因,了解当代青年的责任——为母校百年校庆寄语。

在“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任务群教学中,学习任务将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整体“情境化”,将一个大的主任务分散成四个子任务,组成任务群。例如,课例中将武汉中学校庆在即的情境转化成让学生为母校百年校庆撰写寄语的任务,便是学习任务的情境化。

四、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不同于以往的单篇课文教学,为了完成任务群教学的总任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整体目标意识,打破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单篇课文为学习基本单元、以课时划分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本课例的总任务——回顾革命征程,明确青年责任。本任务主要由四个活动构成:

活动1:通过学生小组展示手抄报展示的方式,研读《包身工》,感受劳工阶级的呻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梳理人民奋起革命的原因;

活动2:通过课本剧呈现《记念刘和珍君》中爱国女青年在段政府门前请愿却被反动派杀害后的自白和鲁迅作为革命思想家的呐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思对革命方式的理性思考“但情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活动3:通过朗诵《沁园春·长沙》,了解革命领袖毛泽东在学生时代的革命胸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天下之治在青年;

活动4:通过朗读《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感悟武汉中学创始人董必武的革命情怀,体会武汉中学百年红色基因,明确当代青年的责任,并为母校百年校庆寄语。

四个活动紧紧围绕主题“回顾革命征程,明确青年责任”展开。通过分析研读作品,梳理人民奋起革命的原因,结合作者对革命的理性思考,反思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最后以一段话为红色武汉中学百年校庆献礼。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传承革命红色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在掌握语文技能的同时,能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此任务群的设计过程中,务必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核心素养为纲,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与任务,以丰富的课堂活动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实现重构与突破!

猜你喜欢
校庆武汉革命
河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贺河北师范大学百廿校庆
校庆特别报道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我校举行建校70 周年校庆活动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