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革命文化涵养党内政治文化的逻辑理路

2019-03-24 10:04阮晓菁黄洋萍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政治

阮晓菁, 黄洋萍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1]这指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来源和主体构成。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任务。这是我们党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不断提高长期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革命文化仍然能够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滋养。

一、逻辑起点: 革命文化孕育了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好坏。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交相辉映,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先进知识分子的革命实践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和实践的来源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党的早期领导人就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20世纪初,一批力图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民族的有志青年,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下,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进步文化,发起了新文化运动。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马克思主义也由此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18年11月,中国《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并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也从此有了新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体现了思想解放、追求进步、崇尚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的萌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一些领导斗争的学生代表后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如张国焘、邓中夏、瞿秋白等。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形成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着中国青年投身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人民性,扎根于中国的大地和人民,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同时又具有思想的先进性,能够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得到启示,从而找到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有了更加坚定明确的信念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革命文化内涵不断升华和丰富,对凝聚人民力量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准备。

(二)革命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互动共生

革命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从价值观、革命精神的角度看,革命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点,如都包含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敢于斗争的担当意识等。两者又有区别:(1)从时间维度上看,党内政治文化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逐步形成,发展至今;而革命文化肇始于党成立之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改革开放前基本成形。(2)从文化形态上看,革命文化除了精神形态之外,还包含大量的物质形态,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而党内政治文化更多地表现为精神形态、制度形态,以及不成文的规矩等,物质形态则较少。(3)从影响力来看,革命文化对中国革命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会贯通,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而党内政治文化主要影响党内政治生态,决定着党内政治风气的好坏,从而影响到党和国家的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仅有50多名党员,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刚传入中国不久,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尚无深刻及准确的认识。不管是在组织上、思想上,还是在政治上、制度建设上,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都不能说是一个成熟的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也产生了一些落后、腐败的党内政治文化。这些错误路线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滋生了形形色色的宗派主义、山头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作风,破坏了党的团结统一,压制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民主氛围,使党的纪律成为对个别人盲目服从的纪律,使党内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斗争方式,使党一度产生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错误,削弱了党的力量和革命的力量。不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对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直到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我们党和红军才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长征途中,我们党不仅要面对凶残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不断地与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激烈斗争。在这过程中,我们党坚决维护毛泽东同志的核心地位,坚持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才使得红军在岌岌可危的境况下保存下来,并战胜了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到延安后,一方面,中央推动全民族联合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在党内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批判了“左”倾、右倾错误,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提高了思想认识,增进了团结统一,端正了思想政治路线,纠正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错误倾向。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明革命文艺可以更好地协助其他革命工作,提出革命文艺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要学习社会。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1949年3月,毛泽东警示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正是遵循这“两个务必”,中国共产党人保持了政治本色,把工作重心顺利转移到和平建设上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形成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又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听党指挥、令行禁止、勇于献身、不断争取胜利的革命文化,对形成团结统一、坚持真理、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的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充分说明,革命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革命队伍中充斥着小团体主义、山头主义、小圈子文化、军痞文化时,党内团结就会受到破坏,党员思想就容易出现分歧,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就容易遭受挫折。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前,红四军内充斥着纯军事主义、军阀主义、流寇主义等错误思想,且红四军领导层认识上也存在分歧。直到古田会议召开,红四军内形成了党指挥枪、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等正确的思想共识,红四军才实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党内政治文化健康与否决定着革命文化的发展方向。当党内政治文化积极健康时,我们党就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也能形成积极健康的革命文化;反之,则不然。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广泛,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更多新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关乎党的政治生态,决定着党自身肌体的好坏。革命文化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的最佳资源,通过回顾革命历史、学习革命前辈的感人事迹等方式,可以让党员的思想接受洗礼,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砥砺前行。

二、逻辑生成:革命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在精神实质上高度契合

革命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虽然在内涵上不相同,但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有着相同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因此,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是相同的,这也是革命文化能够成为党内政治文化重要来源的主要原因。

(一)革命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具有相同的政治属性

文化是人类为共同生存的需要所创造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各种社会关系使人具有了一定的阶级属性及政治属性,因而,人创造的文化也便具有了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中国革命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革新了为其服务的旧文化,建立了适应新社会需要的新文化。

革命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革命文化是因应民族解放和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它不是超越阶级斗争、颂扬普遍人性的文化,不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文化,也不是为神道服务的宗教文化,更不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资本主义文化。革命文化始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组织的灵魂。政党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这种属性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必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特有的政治信仰、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道路、政治规矩、政治生活、政治制度等,这些政治上的特征使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带有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要求,必然不同于其他政党的党内文化。从政治属性上看,党内政治文化与革命文化是相同的。

(二)革命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让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优良传统深入党员、干部思想和心灵。”[3]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过。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团结统一,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基础,也是革命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要义。

党的价值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革命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价值取向,如以民为本、崇尚正义的仁爱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变革思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等等。同时,它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党内政治文化与革命文化的领导力量相同,在价值理念上也是一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背景和内涵有了深刻的变化,但不论怎么变,我们党始终大力弘扬民主团结、忠诚老实、为民奉献、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始终反对和抵制山头主义、圈子文化、团团伙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

党的优良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听党的话、跟党走、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只争朝夕、务求实效的精神风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等等,这些都与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方向相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要大力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作风,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对党的肌体的侵蚀,切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革命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具有相同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2019年3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次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啊!我们的初心是什么?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14年抗战、历史性决战,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5]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最高纲领,而在每个阶段我们党又有具体的最低纲领。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纲领和目标。

三、逻辑必然:革命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发展提供滋养

进入新时代,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有利于构建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人民衷心拥护的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革命文化是维护党内政治文化安全的有力武器

思想是文化的灵魂,通过各种形式得以表达。党内政治文化是我们党的思想表达,要使它成为主流,被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接受,就必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6]意识形态工作对党和国家有重要影响,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有经验,也有教训。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以弱胜强,以小胜大,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在于我们坚持把政治工作摆在与军事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就如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强调的,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7]。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和军民思想,使党的正确主张能够被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认知、认同,并自觉地在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因而战争中无数革命烈士能够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在争取民族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大的能动作用。我们党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以革命理想、群众路线、使命担当、忠诚老实、勇于牺牲为思想核心的革命文化,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基础。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调动广大党员和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上来。这就需要正本清源,统一思想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历史虚无主义以片面的不完整的事件或解读,试图从各种角度解构革命历史、革命英雄、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最终目的就是想否定党的领导。这是要十分注意的。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一些价值观和思潮也对中国社会进行侵蚀,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消极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多起来,这些都会对党员、干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弘扬革命文化,真实还原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有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认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8]。革命文化有着昂扬的正气,通过弘扬革命文化,有利于涤清社会上和党内的一些不良风气,凝聚正能量,维护党内政治文化安全。

(二)充分挖掘革命文化的教育资源

习近平同志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9]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新时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丰厚的滋养,要挖掘、利用好革命文化的教育资源,使传承革命文化与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相辅相成,同向同行。(1)要重视革命文物的保护和挖掘。根据2019年3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习近平同志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先后作出20多次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考察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30多次[10],充分体现了对保护革命文物的高度重视。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根据调查,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近3.5万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00万余件(套)[10],这些革命文物遍布全国各地,很多是在偏僻的乡村,过去由于不注意保护,损坏和丢失较为严重。加强对文物本体的保护是传承革命文化的当务之急。(2)要捍卫革命英雄的尊严。中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英雄的鲜血不能白流,英雄的形象不容扭曲。网络上存在一些否定、抹黑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人物,歪曲革命历史事实的现象,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容易受其蛊惑。应通过立法来保护革命英雄和革命领袖的形象,严厉打击制造虚假信息、诋毁英雄人物的行为。只有这样,舆论宣传的正气才能得以弘扬,那些居心叵测的造谣者的阴谋才不会得逞。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融通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11]革命文化资源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创造的,而党内政治文化也是我们党来建设的。将革命文化资源应用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革命文化的守正创新持续滋养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革命文化的资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就是一次对革命传统的大力弘扬。在2019年5月31日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并且把传承红色基础作为党员思想政治受洗礼的重要内容[12]。革命传统教育应成为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教育培训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政治生活更应严肃政治纪律,发扬优良作风,用党的革命传统、优良作风、规矩纪律、价值理念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革命文化的载体和形式,有利于扩大革命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使革命文化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和亲和力,能更好地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服务。革命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具有当时的话语特征和表现形式。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与新时代受众的接受习惯有时存在差距,因此,可在维护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用当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传播。党和国家的未来要靠青年来创造,党的优良传统和斗争精神需要他们来传承。青年人朝气蓬勃、充满正气,他们加入共产党后,有利于形成正气充盈、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因而,在利用革命文化资源时,要关注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受教育的需求,要创新表现形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一些革命战争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等进行改造升级,增强生动性和体验性。许多革命遗址坐落在生态优美的乡村,可以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寓教于乐。还有许多革命歌曲、革命文学作品、革命影视作品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性,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根据当代新的审美观进行改编或创作,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加强正面宣传,大力宣扬积极健康的文化。随着人们思想的多元化,生硬的说教式的灌输方法往往会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削弱宣传教育的功能,因而在文化传播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简单化。

革命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都要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革命文化在创新方式载体时仍然要体现自身的政治属性和历史使命,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只有正确地守正创新,才能真正发挥革命文化的优势,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强大的价值引领、文化凝聚和精神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政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