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漂族”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3-26 01:01曹殷杰赵涛李宜霖陈瑞徐依韵许加明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口流动

曹殷杰 赵涛 李宜霖 陈瑞 徐依韵 许加明

摘 要:面对农村与城市、故乡与异乡之间的双重反差,农村“老漂族”在经济、生活、关系、心理等城市社会融入方面遭遇了诸多问题。农村“老漂族”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的成因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多个方面。因此,应当从以上方面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帮助农村“老漂族”加快融入城市社会。

关键词:人口流动;老漂族;城市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4-0018-02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城之间的人口流动也日益加剧。近年来,老年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引起了社会各界日益广泛的关注。人们逐渐将那些随同子女搬迁到非户籍所在城市或地区居住达一年以上的老年群体形象地称为“老漂族”[1]。本文从民俗学而非人口学的视角来理解农村“老漂族”,鉴于农村人口早婚早育的社會现实,将农村“老漂族”界定为年龄50岁以上,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后代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工作生活的城市生活或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村老年人。通过对淮安市153位农村“老漂族”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经济、生活、关系和心理等四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融入问题。

一、农村“老漂族”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

1.经济融入问题。在收入水平方面,52.3%的“老漂族”认为“自身收入无法维持在本地的生活”;在投资理财方面,92.3%的“老漂族”认为“受当地人影响比较小或非常小”;在养老金或退休金方面,81.8%的“老漂族”认为“与当地老人差距比较大或非常大”;在消费观念方面,54.5%的“老漂族”认为“与当地居民存在很大差距”;在经济援助方面,90.2%的“老漂族”表示“从未得到过政府和社会的经济援助”。由此可见,“老漂族”的经济融入问题由高到低依次为投资理财受当地人影响较小、很少得到政府和社会的经济援助、养老金或退休金与当地老人差距较大、消费观念与当地居民差距较大、收入水平不足以维持在当地的生活。

2.生活融入问题。在饮食习惯方面,11.2%的“老漂族”认为“完全不适应淮安的饮食习惯”;在交通出行方面,6.3%的“老漂族”认为“交通出行非常不方便”;在家用电器的使用方面,6.4%的“老漂族”认为“不习惯使用家用电器”;在居住环境方面,7.7%的“老漂族”表示“对居住环境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在气候适应方面,11.2%的“老漂族”认为“不太适应或完全不能适应淮安的气候状况”。由此可见,“老漂族”的生活融入问题不明显,只有在饮食习惯和气候适应方面存在一点问题。

3.关系融入问题。在邻里相处方面,12.1%的“老漂族”认为“与邻居相处地非常不融洽”;在社区参与方面,91.6%的“老漂族”表示“从未参加过社区举办的活动”;在社会支持方面,59.9%的“老漂族”表示“从未或很少受到过周围人的帮助”;在人际交往方面,34.9%的“老漂族”认为“聊得来的朋友非常少”;在社会态度方面,10.1%的“老漂族”表示“会受到本地人的歧视”。由此可见,“老漂族”关系融入问题主要表现为很少参加过社区举办的活动、社会支持网络单薄、朋友比较少。

4.心理融入问题。在居留意愿方面,40%的“老漂族”表示“不太愿意在淮安长住”;在故土情结方面,80.5%的“老漂族”表示“非常想念自己老家的生活和好友”;在心理健康方面,9.8%的“老漂族”表示“会出现孤独感、无助感和焦虑”;在身份认同方面,42.7%的“老漂族”认为“自己并不是本地人”;在幸福感受方面,14%的“老漂族”认为“现在生活地不太幸福”。由此可见,“老漂族”的心理融入问题主要表现为想念老家的生活和朋友、不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不太愿意在淮安长住。

二、农村“老漂族”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的成因

1.身心机能衰退。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农村“老漂族”的生理器官和身心机能都在逐步老化和衰退,对外界刺激和环境的抵御能力和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应激反应也越来越强。因此,很多农村“老漂族”从农村进入城市之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生病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多种多样的疾病接踵而至,尤其是一些与身心机能衰退直接相关的内生性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胃病、类风湿等,进一步降低了农村“老漂族”对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

2.家庭支持不足。农村“老漂族”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之后,主要依附于子女的家庭生活,因而家庭支持是农村“老漂族”融入城市生活的后盾与支撑[2]。然而,随着代际重心的下移,农村“老漂族”在子女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从前的“权威”或大家长,而是一名经常被忽视的边缘人[3],因而很少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帮助。加上社会的快速转型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代际之间的观念分歧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农村“老漂族”的子女经常与他们发生争执,进一步减少了对其城市社会融入给予的支持。

3.社会支持匮乏。作为城市中的一个陌生人,农村“老漂族”既缺少正式的社会支持,也缺少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一方面,由于年龄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弱势,他们没有意识、没有方向,更没有能力去寻求城市当中社会组织和社区的支持;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外来者,他们会与当地居民分享城市公共资源,当地城市居民为了自身利益会对这些外来者产生天然的排斥,加上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导致他们很难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无法异地重建熟人网络,因而非正式社会支持也十分匮乏,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更加凸显。

4.国家制度排斥。农村“老漂族”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进行规制的产物。国家对于农村“老漂族”的异地管理以及政策扶持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他们在流入地无法获得本地老年人可以享有的社会福利,同时又因为人户分离丧失了原有户籍地的社会保障,造成双重缺失的异地“裸活”状态。这种“裸活”状态不仅造成了农村“老漂族”的生存困境和养老困境,而且加剧了其城市社会融入的困境。

三、解决农村“老漂族”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的对策

1.自身方面。调整身心状态,提高适应能力。作为城市社会融入的主体,农村“老漂族”首先要从自身寻找融入困难的成因,调整负面情绪,积极做出改变,主动融入城市社会[4]。一方面,改变心态,加强自我的再社会化,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接受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挣脱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高自己对城市生活的热爱,确立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宽慰,积极地面对生活,消除精神寂寞和代际冲突产生的消极影响,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社会当中。

2.家庭方面。加强代际沟通,增进家庭和谐。农村“老漂族”大都是为了帮助子女照顾孙辈而远离家乡,因此,要加强农村“老漂族”和子女的代际沟通,促进双方互相理解,从而增进家庭和谐,并在此基础上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一方面,农村“老漂族”要理解子女异地打拼的难处和不易,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不麻烦子女。另一方面,子女应主动并经常与农村“老漂族”进行沟通交流,认可他们为家庭所做的贡献,倾听他们的心理诉求,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多元化的合理需要。

3.社会方面。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帮扶接纳。社区参与是实现外来人口在社会生活中顺利完成社区融入的重要环节[5]。因此,社会组织及社区工作人员应积极链接和整合社会资源,增进对农村“老漂族”的帮扶接纳,助其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一方面,引导当地城市居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农村“老漂族”,改变他们对“老漂族”存在的自然而然的排斥心理和先入为主的歧视态度。另一方面,组织农村“老漂族”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为他们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增进农村“老漂族”之间以及与当地城市居民之間的相互了解。

4.国家方面。破除制度壁垒,完善社会保障。政府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并鼓励农村“老漂族”跟随子女进行户口迁移,使“老漂族”转变为老年移民,平等地享有迁入地城市老年人的各项社会福利,实现城市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与此同时,要扩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尽快出台专门针对农村“老漂族”的福利政策,帮助不愿改变户籍的农村“老漂族”实现新农保和新农合的异地转移,使“老漂族”能够享有与当地城市老年人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快城市社会融入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雅铄,殷航.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老漂族”的社会融合状况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6,(10):53-64.

[2]  姚丽萍.从“疏离”到“靠近”:推动“老漂族”社区融入的实务探索[D].郑州:郑州大学,2017.

[3]  许加明,华学成.流动的老年:“老漂族”的形成机制与多重角色困境[J].西北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39-48.

[4]  李静雅.“老漂族”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5.

[5]  刘亚娜.社区视角下老漂族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基于北京社区“北漂老人”的质性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6,(4):34-43.

猜你喜欢
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流动—经济增长收敛谜题”
中国“人口流动—经济增长收敛谜题”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路径探究
通向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梯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安徽农民工外出就业选择行为分析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
新时期农村人口流动与村庄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