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2019-03-26 01:01陈静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4期

陈静

摘 要:一直以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受到全球的关注,独立性是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性质之一,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是维持价格稳定的重要保证,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能够有效地避免宏观政策失效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深入探讨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围绕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和测度方法两个方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央行独立性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有利于增强我国央行独立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独立性理论;独立性测度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4-0089-02

引言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一般指的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早期的中央银行常常作为政府的银行而存在,为了政府的需要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但由于这种毫无节制的行为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出现了中央银行应独立于政府的观点。众多的学者针对这一观点不断地进行研究,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现如今,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主要包括时间非一致性理论、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保守银行家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几种测度方法,分别是GMT法、CWN法、LS法和TOR法,每种测度方法适用于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缺陷。因此,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测度体系有待完善,我国中央银行适用哪一种测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基于对通胀偏差问题的考虑,逐渐形成了两个理论:时间非一致性和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最终凸显了中央银行独立性存在的必要性。Kydland and Prescott(1977)开创了时间非一致性,它是指如果一项政策在制定阶段是最优的,但在制定之后的实行阶段却不是最优的,那么这项政策就是动态不一致的,从而引发了政策调整的问题。Nordhaus(1975)and MacRae(1977)基于选民只关心失业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假设提出了政治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指的是国家的经济运行往往围绕着大选日期而波动,在大选之前政府通常会采取有利于自己当选的经济措施,而把不利的经济后果拖延到大选之后。

基于以上两种理论,逐渐衍生出了解决通胀偏差的两种假说:保守银行家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論。Rogoff(1985)提出的保守中央银行家理论,指的是通过任命一位保守人士担任中央银行的首脑,就可以克服动态不一致的问题。Tabellini(1991)and Walsh(1995)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要把对货币当局机构的设计看作是中央银行和政府直接签订的契约,其中政府作为委托人,中央银行作为代理人,委托人和代理人签订契约,选择一名央行决策者作为代表就通货膨胀目标与政府达成协议,从而政府将货币政策的自由选择权交由央行决策者,由其代理履行。

国内最先对中央银行独立性进行研究的学者是郑先炳(1995),他认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因为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是不可能完全相互独立的,只是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方面应有必要的自主权,并且需要相应的法律措施对其进行保护。王家福、陈晓、刘静(1996)和贺卉(2009)都对赞成和反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方面,中央银行应当具备独立性,因为中央银行听命于政府会使货币政策带有通货膨胀的偏向,中央银行一旦受到政府的控制,便会受到财政部更多的影响,这是相当危险的。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不需要独立性,因为货币政策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剧烈的影响,若这一权利被少数精英集团控制,将会是不民主的。

欧阳矩华(1999)、范方志(2005)、闫素仙、吴晓峰、陶建新(2010)均以国外的研究理论为前提,讨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范方志认为,“时间非一致性”和“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所描述的公众与货币当局之间的博弈过程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从这两个理论讨论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是“风马牛不相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秩序的延伸,使得具有独立政治、经济利益的社会主体逐渐突显,政府逐渐被迫地淡化了对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控制,市场自发演进将成为大方向。因此,目前能做的只是打破制约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种种藩篱,促成微观金融市场秩序的自发演进,为中央银行独立性创造政治、经济上的可能性。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测度

由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与通胀偏差密切相关,因此,国外学者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独立性指数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最早对中央银行独立性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是Alesina(1995),他将17个OECD国家1973—1986年的通货膨胀率及中央银行独立性作为研究样本,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其通货膨胀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指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强,通货膨胀率越低。Cukierman,Webb and Neyapti(1993)运用和Alesina相同的研究方法对工业化国家的中央银行独立性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与Alesina一致,即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关系,并且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没有发现这种负相关关系。因此,这一结论似乎部分否定了中央银行独立性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即在发展中国家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没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而Loungani and Sheets(1999)论证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则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制定了一套共14个题的测试题,把问题分为目标独立性、经济独立性和政治独立性三个部分,根据样本银行的具体情况进行打分;另一种是以德意志银行的独立性为参考对象,在14个问题中剔除德意志银行为零的指标,不加入独立性指数的计算中。Loungani and Sheets选择了12个东欧及前苏联转型经济国家进行研究发现,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守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考虑政治因素的情况下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未考虑政治因素使得二者的负相关性不显著。

Florin Dumiter、Petre Brezeanu、Claudia Radu、Florin Turcas(2015)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别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2005—2014年的样本数据分析,构建了以通胀率为被解释变量,经济体开放程度、购买力、GDP、利率、政府负债、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数为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胀率都存在相关性,并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政治的不稳定和政局的变化有关。

国内学者通常借鉴国外学者的独立性测度方法进行研究。潘泽清、薛敬孝(1999)对五个国家的央行独立性进行测度,首先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中央银行的高独立性不是低通货膨胀率的充要条件,而只是一个充分条件,接着利用GMT指数和CWN指数测度。测定结果表明,日本央行的独立性较低,而德国央行的独立性最高,并从法律的角度对日本银行的独立性进行分析。

针对我国央行独立性的分析,张旭(2002)从三个视角展开,分别运用了GMT独立性指数、LS指数、TOR指数三种指标进行测度,最终表明我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处于中等水平。陈晓枫(2007)运用LS法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央行的政策独立性处于中等水平,政治独立性较差,所以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处于中低水平的结论。同时,对1985—2005 年我国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和央行独立性水平进行實证研究,建立了以PI和GDP为被解释变量,CBI为解释变量的两个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PI和CBI存在负相关关系,GDP和CBI不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央行独立性有助于实现我国稳定币值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黄蓓(2012)则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利用CWN、LS和MA指标体系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指标体系,并将中国人民银行发展阶段的大事件与测度条款对应,计算中国1978—2009年央行独立性指数,从1978年至今,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不断增强。另外还建立了通货膨胀率与中央银行独立性、固定资产投资、基尼系数、外汇占款关系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数与通货膨胀呈负相关关系,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并且基尼系数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呈负相关关系。

结语

本文就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做了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的综述,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国外文献相对来说研究得比较深入具体,国内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定性层面。目前,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测度局限于利用GMT、LS、TOR三种独立性指标来衡量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水平,即根据不同国家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指标进行测度,但由于各个国家的特殊性,这三个指标不能完全适用于每一个国家,因此会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国家对于中央银行的立法为央行的独立性提供了法律保障,是影响央行独立性的重要因素,一些学者研究中央银行法的变化对中央银行独立性产生的影响,但目前从法律变迁的角度来对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的测度的研究较少。另外,对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旨在研究央行独立性与通胀率的关系,为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指导,一般结论是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一个内生变量,央行独立性的提高与低通胀率的关系并不适合于所有的经济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能脱离一国的其(下转130页)(上接90页)他制度而单独运行,选择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应该取决于一国的法律、政治和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