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SPME/GC-MS分析“乌牛早”绿茶香气

2019-03-27 06:15谢文钢范仕胜陈智雄严学芬赵志白福情
茶叶通讯 2019年4期
关键词:芳樟醇烷烃环氧

谢文钢,范仕胜,刘 燕,刘 阳,陈智雄,严学芬,赵志,白福情

(1.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四川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3.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贵州 贵阳 550001)

贵州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区,是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发源地之一,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和产茶大省[1]。从2008年起,凤冈、石阡、金沙、普安、晴隆、清镇等产茶县(市)从浙江茶区引进了茶树品种“乌牛早”,进行了大面积的种植,共约0.68万hm2。因此,急需加强对“乌牛早”所制绿茶品质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农增收和茶企增效。

茶叶中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和风味的重要因子之一[2-3]。香气物质一般只占干物质质量的0.01%~0.05%,但对茶叶感官品质的贡献率达25%~35%,因此对茶叶香气成分的研究意义重大[4-5]。目前,国内学者对西湖龙井[6-8]、洞庭碧螺春[9]、信阳毛尖[10-13]等茶叶香气的研究报道较多,但香气成分研究在贵州绿茶研究较少。陈青等[14]与谢勋等[15]探究不同产地对贵州绿茶香气成分的影响。沈强等[16]和郑文佳等[17]研究摊青与提香等对珠形茶香气成分的影响。李俊等[18]研究发现3种贵州绿茶主要香气主成分以显花香和果香成分物质为主,花、果香成分平均含量占51.4%。但关于“乌牛早”所制绿茶香气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

为了探究“乌牛早”所制绿茶主要香气特征成分,本文选用特早生茶树品种“乌牛早”制成扁形、卷曲形和颗粒形(珠形)3种绿茶,以国家级良种“福鼎大白茶”的绿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技术提取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仪对这3种绿茶的香气特征成分进行分析,探究“乌牛早”绿茶主要香气特征成分,为贵州“乌牛早”绿茶的品质评定和特色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供试品种为从浙江茶区引进的浙江省级良种“乌牛早”,以国家级良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 (CK),树龄7年,试验地位于红枫山韵茶场有限公司品比试验园。2016年春季采摘供试品种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

1.2 仪器与设备

FA2004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DE蒸馏萃取仪器(广州市精科仪器公司)、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7694E顶空进样器 (美国Agilent)、HP6890-5975C GC-MS联用仪(美国Agilent);手动固相微萃取装置(美国Supelco);2 cm-50/30 um DVB/CAR/PDMS Stable Flex萃取纤维头。6CCT-600多功能名茶烘干炒制机(四川省登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6CST-60型燃电式滚筒杀青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6CCGQ-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6CR-55型揉捻机等。

1.3 方法

1.3.1 绿茶样制备

以供试品种的一芽一叶按照贵州扁形茶规程[19]制成扁形茶样;同时以供试品种的一芽二叶分别按贵州卷曲形[20]和珠形绿茶[21]生产规范制成茶样,放冰箱储藏以备用。

1.3.2 挥发成分提取

取样品5.0g,置于10mL固相微萃取仪采样瓶中,插入装有2 cm-50/30 umDVB/CAR/PDMS StableFlex纤维头的手动进样器,在85℃顶空萃取30 min取出,快速移出萃取头并立即插入气相色谱仪进样口(温度250℃)中,热解析3 min进样。

1.3.3 气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ZB-5 MSI 5%Phenyl-95% DiMethylpolysiloxane(30 m×0.25 mm×0.25 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45℃(保留2 min),以4℃/min升温至260℃,保持2 min;汽化室温度250℃;载气为高纯He(99.999%);柱前压7.62 psi,载气流量1.0 mL/min;不分流进样;溶剂延迟时间:1.5 min。

1.3.4 质谱检测条件

离子源为EI源;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电子能量70 eV;发射电流34.6 μA;倍增器电压1364 V;接口温度280℃;质量范围20~450 amu。

1.4 数据分析

对总离子流图中的各峰经质谱计算机数据系统检索及核对Nist 2008和Wiley 275标准质谱图,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香气及组分

应用优化的SPME条件富集茶样香气物质,热脱附后进行GC-MS分析,分别获得卷曲形、扁形和珠形茶茶样香气分析结果(表1),6个绿茶样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乌牛早”所制卷曲形、扁形和珠形茶分别检出69种、63种和63种,检出最多和最少分别为“福鼎大白”所制珠形和扁形茶样,为72种和57种。

由表2可知,在6个绿茶样中检出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比例中,烷烃类种类最多,为22~29种,醇类和萜烯类分别为10~13种和9~14种,醛类和酮类均为6~7种,酯类1~3种。烷烃类含量比例最高,为35.21%~53.83%;醇类含量次之,为13.83%~30.22%;萜烯类为10.33%~15.88%,醛类为3.70%~15.53%,酮类为7.81%~13.93%;酯类最少,为0.13%~3.76%。

表1 “乌牛早”绿茶的香气成分及相对含量 (%)Table 1 Characteristic aroma components and their relative contents in three kinds of“Wuniuzao”green tea (%)

续表1

续表1

表2 “乌牛早”绿茶香气成分种类的比较Table 2 Comparisons of the chemical classes of characteristic aroma components in three kinds of green tea

2.2 特征香气成分

对6个绿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表3),烷烃类中,十六烷、十四烷、2-硫丙烷及4-甲基十四烷含量比例较高,共占比例为11.59%~29.17%,对茶叶香气有一定的贡献,但其具体贡献未见报道;醇类中,花香的2,6-二甲基环己醇为2.61%~5.85%,桂花香的环氧芳樟醇为2.04%~5.77%,芳樟醇类氧化物为4.04%~9.47%,甜香、苹果香的苯甲醇为0.44%~10.80%,特殊玫瑰花香的苯乙醇为0.52%~9.01%;萜烯类中,木香的δ-杜松烯为2.27%~4.34%,α-白菖考烯为1.64%~3.72%;醛类中,玫瑰花香的壬醛为0.66%~4.82%,果香的庚醛为0.45%~4.23%,苹果香的3-甲基-1-丁醛为0.63%~2.82%;酮类中,甜花香的β-紫罗酮为2.44%~3.74%,甜的奶油香的2,3-辛二酮为0.82%~5.23%,还含有少量的茉莉花香的顺-茉莉酮和香豆素样香的二氢猕猴桃内酯。

这些香气化合物以不同比例的混合,构成了不同茶香和类型的茶叶[22]。由于受产地、品种、环境、生长周期和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品种的茶叶香气组成有较大差别,对茶叶的品质评定影响也较大[23-24]。6个绿茶中(均大于2%),卷曲形茶主要香气成分:2,6-二甲基环己醇、环氧芳樟醇、5-叔丁基-3,5-己二烯-2-酮、δ-杜松烯、β-紫罗酮、α-白菖考烯等;扁形茶主要香气成分:δ-杜松烯、β-紫罗酮、2,6-二甲基环己醇、环氧芳樟醇、α-白菖考烯、2,3-辛二酮等;珠形茶主要香气成分:2,6-二甲基环己醇、环氧芳樟醇、壬醛、苯甲醇、δ-杜松烯、β-紫罗酮、苯乙醇等。大部分茶叶香气成分是在加工过程中由高分子物质降解,非酶促氧化裂解,萜苷类水解和异构等形成的[25],3种绿茶香气成分含量比例差异较大。综上可得,3种绿茶主要香气成分:2,6-二甲基环己醇、环氧芳樟醇、δ-杜松烯、β-紫罗酮等。两个茶树品种所制绿茶中(均大于2%),“福鼎大白”所制绿茶主要香气成分:2,6-二甲基环己醇、环氧芳樟醇、δ-杜松烯、β-紫罗酮等;“乌牛早”所制绿茶主要香气成分:2,6-二甲基环己醇、环氧芳樟醇、δ-杜松烯、β-紫罗酮、α-白菖考烯等。

表3 “乌牛早”绿茶主要特征性香气成分 (%)Table 3 Main characteristic aroma components of three kinds of green tea (%)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选用特早生茶树品种“乌牛早”制成扁形、卷曲形和颗粒形(珠形)3种名优绿茶,以国家级良种福鼎大白茶所制绿茶为对照,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成分,归为烷烃、醇类、萜烯类、醛类及酮类等5类化合物。烷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35.21%~53.83%;醇类含量次之,为13.83%~30.22%。3种名优绿茶主要香气成分为2,6-二甲基环己醇、环氧芳樟醇、δ-杜松烯和β-紫罗酮等,但3种绿茶间香气成分含量比例差异较大。与“福鼎大白茶”所制绿茶比,“乌牛早”所制绿茶还含有α-白菖考烯。“乌牛早”绿茶主要香气成分:花香的2,6-二甲基环己醇、桂花香的环氧芳樟醇、木香的δ-杜松烯、甜花香的β-紫罗酮与α-白菖考烯等,以呈花香物质为主。

本试验研究发现绿茶香气成分中烷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35.21%~53.83%),结果与吴春兰等(30%~50%)[26]、李明等(40.19%)[27]和郭建华(33.6%)[28]相似。Renu等[29]研究发现夏秋绿茶的香气物质中主要为烷烃类化合物及其他化合物。郭建华等[28]认为高温高湿的存放环境会导致绿茶中醇类香气物质减少,烷烃类物质增多,烷烃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可达到48%~50%。烷烃类化合物主要以热裂解反应途径生成,可能与鲜叶质量、长时低温干燥和高温高湿储藏环境有关,但对茶香贡献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芳樟醇烷烃环氧
芳樟醇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活性及机理研究
阻燃高导热环氧灌封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微生物菌剂对芳樟枝精油主成分芳樟醇的影响
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啶及其开发
高苯原料油烷烃异构化的MAX-ISOM技术
气相色谱法测定金银花露中芳樟醇含量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应用进展
花椒酒中柠檬烯和芳樟醇的测定
TDE-85/E-51/B-63/70酸酐环氧体系力学性能研究
烷烃油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