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基本素养框架

2019-03-27 12:02张国坤李晶付琨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素质教育

张国坤 李晶 付琨

[摘   要]教育部通过重点招标课题立项展开探索研究,构建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逐层细化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为了实现核心素养教育之目标,教师必须达到基本的素养要求。基于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基本素养框架包括教师品格与教育能力两大方面,分为高尚师德、人格魅力、扎实知识、教书育人四大素养,细化为十六个基本素养。学校可以将教师基本素养框架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本培训的依据,教师可以将此框架作为自我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教师基本素养框架;教师品格;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3-0001-09

教育部在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30日印发)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教育目标,2016年9月通过结题形式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成果(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招标课题),界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构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2017年版(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4门课程标准,于2018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各学科课程标准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设置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教师队伍。“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就要有一个不断供水的水龙头”,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合格的学生、优秀的人才。发展学生素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应具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各项素养,还要具有高于学生素养的要求,因此对教师提出基本的或核心的要求,就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工作。古今中外,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 对教师都提出过若干要求。要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就必须具备能够有效教育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品格和基本能力,对应于学生发展核心素養框架,急需构建相应的“教师素养框架”。教师是互不相同的个体,个性特点各不相同,能力水平各有千秋,教育教学各有风格特色,但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能达到共同的基本素养要求,优秀的教师应然且必然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和素养,这种基本要求可以用“教师基本素养框架”来概括。但是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还没有构建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相适应的教师素养框架。考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基层学校落地实践的需要,基于课题“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新实践研究”的研究,我们站在基层普通教师的角度,放眼“立德树人”“为国育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尝试建构了“人民教师基本素养框架”。呈列框架如下表:

[人民教师基本素养框架 教师品格 高尚师德 理想信念 三观正确,家国情怀,育人信仰,责任担当 法规意识 规矩意识,公民道德,拥党爱国,依法执教 热爱教育 情怀教育,敬业奉献,乐教善育,润泽关爱 为人师表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人为本,良师益友 人格魅力 德才兼备 人品正善,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慎独求真 形象良好 仪表端庄,言行文明,富有文化,作风优良 淡化功利 光明磊落,廉洁从教,不谋私利,崇尚育人 积极上进 心态阳光,能量积极,志存高远,争先创优 教育能力 扎实知识 知识基础 人文积淀 ,科学知识,审美鉴赏,理性精神 教育知识 身心特点,教育规律,经验积累,方针政策 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批判选择,现代技术,板书能力 教研创新 终身学习,坚持教研,反思总结,开拓创新 教书育人 教学常规 精益备课,魅力课堂,多元作业,测评激励 培养学力 传承知识,激发兴趣,授人鱼渔,启导示范 创新育人 激发自主,协作探究,实践创新,教人求真 引领健康 以德育人,引领三观,心理健康,强身健体 ]

教师基本素养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为根本,包括教师品格和教育能力两大方面,分解为四个维度十六项基本素养。

一、教师必备品格

(一)高尚师德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道德观念、理想情操和思想品质以及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总是很高的,教师被认为是人类道德的化身、言行的楷模,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价值。师德是教师基本素养的核心,中小学教师必须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宗旨,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师德的要求是比较深广的,新时代新要求,理想信念、法规意识、热爱教育、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1.理想信念

教育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体,为了未来,要做好当下育人之事。

三观正确。教师是引领学生成长发展的楷模,必须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内容、言行举止都必须发挥正能量。

家国情怀。教师不能把教育降低到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一定要拥有家国情怀,拥有坚定的国家意识,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前途命运着想,志存高远,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树立“为国育人,立德树人”的远大教育理想,拥有为教育而生存的大气、底气和骨气。

育人信仰。教育工作是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教师必须拥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即“育人”“为国育人”,永远心存“育人”的佛念,坚守“学生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不误人子弟,坚信“人可教也”,坚持“以文化人”“以理育人”,张扬学生个性,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卓越发展。

责任担当。责任心和担当精神,是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和所肩负的使命的一种信守和忠诚,有优秀品质的人是勇于承担责任和舍得付出、甘于奉献的。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绝对不能没有责任心,没有责任心就做不好教育工作,耽误育人时机。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让责任和担当成为一种自然习惯,乐于为教育做出奉献。

2. 法规意识

新时代新教育,教师一方面不能畏首畏尾、循规蹈矩,要与时俱进、果敢坚韧,另一面也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法规意识,引领学生形成法规和规矩意识。

规矩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教会学生遵规守矩,教师首先就要有强烈的规矩意识,模范地守纪律、讲规矩,要模范遵守法律法规,模范遵守校纪校规,遵守教育教学规范,服从分工,踏实工作。

公民道德。教师要模范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正能量地坚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既刚正不阿又心地善良,待人真诚,做人大度,和气友善,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家长,团结同事。

拥党爱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没有共产党的领导,社会就不稳定,大国就会混乱,人民生活就不可能安宁,没有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泱泱大国就不可能稳步健康发展。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人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能量,站在国家的立场,潜心于为国育人。

依法执教。学法知法与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建立健全法制、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拥有强烈的法制意识,熟知《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基本法规,根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尤其要廉洁从教,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同时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和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根据法规处理和解决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法律问题。

3.热爱教育

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辉事业,教师应热爱教育,增强职业使命感、幸福感,全心全意地做好教育工作。热爱教育意味着情怀教育、敬业奉献、乐教善育、润泽关爱。

情怀教育。处在立德树人的源头位置,教师必须情怀教育,执着于教育事业。情怀是指以对某事或某物的感情为基础的积极的高尚的心境或兴趣,是情之所至。情怀作为动词理解就是“深情地拥抱、融化”,作为名词理解就是“融于内心深处的浓烈的情感”。拥有强烈教育情怀的教师,自然而然地热爱教育,能够从发展和成长的角度关爱学生,总能够将理想信念融化渗透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总能够乐在其中。真正的优秀教师对教育拥有浓烈的教育情怀,对教育有深入理解,情有独钟,富有良知,深涵良心,敬之爱之。

敬业奉献。热爱教育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和奉献上,人民教师不能把教书看作是“谋生的苦差事”,执着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是“为教育而生存”的,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实践,静得下心来,耐得住艰苦和寂寞,舍得花时间和精力,甚至可以付出全部心血, 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乐教善育。术业有专攻,热爱教育就必须以扎实的专业功底为基础,知识深厚广博,教育教学技艺精湛、能力强,在教育中善于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喜欢教育事业,乐于教育教学工作,舍不得离开学生。只有乐教善育,才能担当立德树人之大任。

潤泽关爱。关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热爱教育事业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教师对学生要上善若水,以阳光雨露润泽学生心田。要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尊重学生人格,严慈相济,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学习方法、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

4. 为人师表

教师是学生素养发展的楷模,教师的学识和为人都发挥着育人的表率作用,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为人师表,有效影响学生的途径是以人为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为人师。教师思想健康、学识渊博、能力较强,才会受学生尊敬。教师要善于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行为世范。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富有良知,慎独求真,积极上进,淡泊名利,言行一致,举止端庄,善于言教(以理服人),以身立教,注重实践,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形成良性的教育影响。

以人为本。教师要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把学生放到中央”,引导学生自主地、有效地发展。

良师益友。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不能让学生“畏而远之”,要让学生“亲而近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人格魅力

一个人在气质、性格、能力、道德等方面吸引人的因素整合就统称为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用人格魅力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威信的核心,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是最有效的一种教育路径,新时代的教师要争做魅力教师。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方面的,德才兼备、形象良好、淡化功利、积极上进等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中最基本的要素。

1.德才兼备

教师要德才兼备,包括人品正善、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慎独求真等。

人品正善。教师要注重修身养性,师德高尚,人品正直,追求正义,办事公正,举止高雅,思想健康, 慎独求真,刚正不阿, 宽容仁爱,待人真诚,知行合一,谦虚沉稳,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又能关心爱护。

学识渊博。教师如果知识匮乏,还拿什么教授给学生?要给学生一滴水、一碗水,教师就要具备源头活水。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具备较丰富的边缘学科知识,拥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经验要(逐步)丰富。教师学不可以已。

经验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以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为基础,更离不开教育教学岗位实践经验的支撑。教师的教育经验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武器,是教师人格魅力和教育威信的重要内涵。每一个教师都要注重岗位实践,坚持反思总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和丰富教育经验。

慎独求真。慎独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不做违背道德和规矩的事,高度自律。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慎独意识,求真务实,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谨言慎行,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模范执行,引领学生形成自主、自律、自觉、求真的慎独素养。

2. 形象良好

形象代表身份,教师形象是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形象,要仪表端庄、言行文明、富有文化、作风优良。

仪表端庄。仪表是形象的外显特征,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教师要讲究个人卫生,穿着干净整洁,衣着得体,不穿奇装异服,课堂中不佩戴有负面影响的首饰,等等。

言行文明。语言规范,举止文明,行为高雅,言行一致,礼貌待人,善于合作,爱护学生,团结同事,尊重家长,杜绝用语言伤害学生和家长。

富有文化。文化基础是教师形象的深层元素,教师要文化基础扎实,知识渊博,善于教学,善于学习,见贤思齐,有一定的审美情趣,有学识、见识和胆识,让学生崇敬并想学习模仿。

作风优良。做人做事的作风是个人形象的重要方面,教师要有良好道德,认真做事,为人正直,有正义感和使命感,关爱学生,富有亲和力。

3. 淡化功利

教师不能唯利是图,要有高尚的追求,光明磊落,廉洁从教,不谋私利,崇尚育人。

光明磊落。教师要胸怀光明,心有底气,坦荡无私,身正为范,有傲骨但不呈傲气,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廉洁从教。教师要坚守师德,不唯利是图,廉洁从教,不接受或变相接受学生家长的礼物,要以育人为核心目标,以能够帮助更多学生成长成才为幸福。

不谋私利。心底无私天地宽,坚持服务育人,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向学生有偿推销教辅资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杜绝要求家长办理违规事宜。

崇尚育人。教育目标也要淡化功利,不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判学生,崇尚育人,注重素养教育,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奠基。

4. 积极上进

教师要杜绝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要永远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和形象,带给学生灿烂阳光, 要能量积极、志存高远、争先创优。

心态阳光。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存在一些竞争、冲突、诱惑和选择,使人产生担忧、焦虑、惶恐等不安情绪,教师每天要面对自己的身心情绪,更要面对许多学生的身心情绪。教师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形成和保持积极、良好、乐观的阳光心态以及良好的心境,引领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也使自己的身心趋向于积极健康,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能量积极。教师必须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坚决不能将消极思想带给学生。要给学生支持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学习毅力、增强抗挫能力。要坚定政治立场,宣传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领学生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

志存高远。教师不能“只是教教书而已”,而要有“为国育人”的远大理想,要有“立德树人”的大气豪气,站在人才培养、国家发展的高度来从事教育工作,把教育看作伟大的事业来成就,把教育生涯与自己的生命历程融为一体,用心做教育, 培养栋梁之材,让所教学生人人发展、人人幸福。

争先创优。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要争先创优。在知识储备上,学而不止,厚积薄发;在教育能力和技术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教育经验上,反思积累,丰富完善;在教育理论上,学百家观点,批判选择,为我所用,争取形成唯我独有的教育风格。要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优秀学生,还要争取早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二、教师教育能力

(一)扎实知识

拥有扎实知识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人民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知识,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还要有较强的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1. 知识基础

广义地界定,人们对客观世界各种信息的反映、储存、加工、提取的产物都是知识,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一定的审美鉴赏知识,具有较强的理性精神。

人文积淀。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语言、文学、政治、历史、哲学、地理、艺术等,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当今社会新的文化成果,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实践方法和认知策略。教师丰富的人文积淀是做好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不绝的动力。

科学知识。教师应该拥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方面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书到用时方恨少,文科教师非常有必要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理科教师非常有必要掌握一些人文知识,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宽广的跨学科知识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审美鉴赏。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音乐、美术等方面一定的知识积累,掌握一定的审美鉴赏知识,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关心人类的生存和幸福,具有发现、感知、欣賞、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一定的意识和能力,能在生活和教育中拓展和升华美。

理性精神。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感性认知能力,还要拥有较强的理性精神,尊重事实,遵循规律,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有实证意识。要善于应用归纳、类比、演绎、抽象、概括、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对事物进行判断,在一定的感性基础上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和判断,思维缜密。

2.教育知识

掌握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所阐述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教育规律,教师的教育经验积累,国家的教育法规、方针政策等,都是教师需要掌握的必不可少的教育知识。

身心特点。教师的教育必须做到目中有人、以人为本,突出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各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清楚相关学段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规划、教学设计、教育教学实践能够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

教育规律。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要遵循教育规律,那么有怎样的教育规律,有哪些教育规律?在人类教育实践活动中,古今中外人们发现并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的教育经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阐述了比较重要的教育知识,这些都是教育规律。教师学习掌握的教育规律知识越多,甄别选择的范围越大,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实践就越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经验积累。新上岗的教师,科学文化知识储备丰富,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也不少,但是缺乏岗位实践锻炼,经验性知识匮乏,教育教学效果不能达到最佳水平。教师通过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逐步积累丰富起来的经验性知识是教师素养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的经验积累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教师要重视教育实践岗位上的体验和阅历,坚持反思总结,理性地归纳提炼成功的实践经验,丰富实践性知识,走向教育佳境。

方针政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重要历史使命。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国家的重要文件,掌握国家方针政策(譬如十九大会议精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省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决策等),将教育教学实践融入国家的建设发展中,教育要为实践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不能脱离实践。教师要在思想道德教育、学科教学中融入国家发展建设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加强教师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这样才可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发展学生“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

3.信息素养

新时代是注重网络媒体的信息时代,教师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要能自主地、自觉地、批判地、有鉴别地获取有用信息,武装头脑,帮助教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学习、生活、辅助教学显然是教师的必备技能。

信息意识。处在新时代信息社会中,信息犹如空气,无时无处不在,尽管教师“术业有专攻”,但不能因循守旧,“不学”很快就会“无术”,就会落后于社会、落后于学生,教学水平就不可能不下降。教师要浏览或精读书籍、报纸等纸质媒体获取知识信息,更要善于从电子网络媒体获取有用信息,要具备一定的支配信息的技能,譬如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观点,在纸质刊物或电子刊物上发表文章等。

批判选择。现代信息社会,只要打开手机、电脑或电视,正面的、负面的、真的、假的、积极的、消极的信息海量涌来,稍不谨慎,就会被欺骗或误导,如果因此而拒绝信息,那就将自己隔绝于社会。教师要能够熟练地获取有用信息,自觉高效率地搜寻、鉴别、评估信息,批判地有选择地吸收真实有用的信息,使之有效、高效服务于教学。通过网络发表见解和观点时,必须具有安全意识,遵守伦理道德,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健康文化传统,绝对不能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

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改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获得广泛应用,网络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经比较普遍,电化教育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要主动适应“大数据”“互联网+”和“智能化”的新时代,提高数字化生存能力。

板书能力。板书是教师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图形等,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主要的教学信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在黑板上以简洁凝练的文字、符号、图表等来呈现知识信息。由于教师一边讲解一边设计和书写,速度相对较慢,有助于学生清晰地阅读、观察、理解和识记。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应用方便快捷。但随着应用的普及和延伸,其弊端也愈加明显。有不少青年教师不会写板书,缺了“U盘”或“媒体设备”就无法上课;有的教师上课,PPT翻页太快,学生难以识记,过目即忘,反倒使教学效率变得低下。有许多知识,还是板书更适合辅助教学,特别是数学、物理等理性思维学科的知识。多媒体展示转瞬即逝,用板书来教学能够“慢下来思考”,板书的过程就是学生同步思考、理解、识记的过程,精彩的板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强力催化剂。因此,现代教学需要媒体技术作辅助,但不能抛去板书,一定要适当、恰切地应用板书来教学。在以理解、推理、记忆为重的课程教学中,板书是适合学生思考和识记的最好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现代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还是要有较强的板书意识,注重板书教学能力的提高,适时利用板书开展教学。近年,清华北大等多所大学举行“青年教师板书教学”大赛,说明教育界又开始重视板书教学了。

4.教研创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研和创新是教师教育工作的生命所在,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坚持教研,反思总结,开拓创新。

终身学习。学习是教学研究的一个启蒙阶段,是创新活动的基础,不存在没有学习的教学研究,不存在没有学习的创新活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坚持学习是教师成长、走向成熟、走向优秀的阶梯,是消除职业倦怠、走向身心健康、走向职业幸福的路径,教师的学习坚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人走入教育生涯就意味着新的学习任务的到来,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崇尚科学精神,利用现代学习工具,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与教学业务,提高专业素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这就要求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

坚持教研。教研促教学,教研促进教师素养提高。教而不研必肤浅,研而不教就空洞。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课程)、怎么教(教法),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教(教育理论、教学研究)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研究,学会教学研究,养成教学研究习惯,把教学研究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教师教学要追求更好的教学设计、更优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探寻教书育人的有效实践路径;要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研究对学困生的帮扶措施,研究对学生的引导策略,结合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环境,研究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有效方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秉持不懈探索的精神,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精益求精是教师教学研究永无止境的追求,教师应该也完全可以永远都走在探索研究的道路上。

反思总结。反思使人进步,反思总结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次的教育活动或课堂教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总有它不足的地方。不足在哪里?为什么不足?怎样改进优化?有哪些不同的改进策略?重新设计又如何?失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教育教学活动也总有成功之处。成功在哪些方面,成功的因素是哪些?符合怎样的教育规律?可以总结出怎样的教学经验?教育活动中的小情景、小环节,精彩之处或失败之处,回想分析甚至记录下来,从实践活动到理性分析,这就是很好的实践反思。许多专家型教师都有写教学日志、教育随筆的习惯,他们善于重新设计建构教学过程,这是他们反思的源泉或结果。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是反思总结的实践者,学会反思、坚持反思、习惯反思,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每个教师都应坚持反思,规避不足,改进优化,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样就能在无形中提高自己。

开拓创新。创新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绝动力。教师的开拓创新精神与学生的创新素养高度正相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开拓创新的能力。教师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有创新成果作支撑,否则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育活动充满创新性,也特别需要创新性,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需要思考不同的策略方法,同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教材是压缩文件,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是对教材解压”,怎样“用教材教”,需要教师大胆地创新设计、创新实践。面对教材文本知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学习效率就会低下,更不可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意向。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充满探究性、趣味性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今天的教育,教师的开拓创新精神非常重要,教师要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和再现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不能把知识点的分解和讲解作为教学的唯一指向,而要切实地将教育教学看作是一种持续的探究创新的活动过程,要将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成创意生成的过程。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开拓创新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譬如:对教育教学充满开拓创新的精神,重视组织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持续不断创新,把每次教学当作一种创意设计来实施;对教育教学充满好奇心、挑战心和想象力,大胆创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育学生创新潜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质疑活动;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把学生看作创新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在学习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适当冒险,宽容学生的失败,营造教育教学中探究、质疑、创新的氛围;等等。

(二)教书育人

教师的品德修养、人格魅力、知识功底、工作能力,最终体现在教书育人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体现在落实教学常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性育人、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四个方面。

1. 教学常规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评等工作被称为教学常规,这是每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日复一日,岁岁年年,学校其他工作都服务于教学常规,教师的基本素养关键体现在常规工作的落实中,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多地决定于教学常规的落实。

精益备课。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叫作备课,它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精益备课、做足备课的功夫是教学追求和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不认真备课甚至没有备课,课堂教学就是随意的,效率必然低下。怎样备课,如何高质量地备课,是否能认真备课,不同教师的备课能力是有显著差异的,备课的能力和态度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做好备课工作,包括如下一些要素:深度阅读钻研并挖掘教材,用好教参,发挥教师教学用书的指导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素养发展目标),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关键,选择典型案例和练习,准备教学用具,设计简明的板书,精心制作课件,认真撰写教案。备课要考虑:有的放矢,注重计划性;目中有人,突出针对性;开放互动,突出启发性;追求准确,兼顾发散性;因材施教,注意个体特殊性;遵循规律,突出科学性;以人为本,注重鼓励性;选择教法,注重适切性;媒体应用,突出辅助性;板书设计,讲究艺术性和启发性;放得开收得拢,追求高效性。

魅力课堂。课堂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空间时间里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除教室与规定的作息时间外,这里还包括室外的并且时间安排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打造魅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序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双边活动,通过教师的主导性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行动起来,特别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要做好课堂教学,打造魅力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遵循一些共性的基本要求,譬如:突出引导学生丰富体验、理解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的目标意识;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有效发挥教师语言的教育功能,教师的口头语言要追求思路清晰、吐字准确、语音清晰、抑扬顿挫、善于激励、风趣幽默;发挥体态语言的表情达意作用(衣着整洁尊重学生、眼神传达鼓励期盼、微笑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点头肯定、轻轻摇头否定、竖大拇指赞赏等);写好板书,发挥其特殊的导向功能;设计应用有效的提问和疑问,发挥其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动机、交流互动、启迪思维、反馈信息等作用;课后做好答疑辅导工作。

多元作业。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及时完成作业,可以巩固知识和方法,培养技能,提高能力。高学段高年级学生如果课后没有作业,缺乏任务驱使,课堂所学得不到及时复习巩固,得不到技能训练,遗忘速度快,学习效果会很差,因此做好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非常重要。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怎样布置作业,怎样批改,这就显示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布置作业应该明确目标,要精心选择或设计,应该有针对性,难度适中,数量适当等。要避免作业单一化,要布置不同类型的多元化作业,譬如当天完成的书面作业,一段时间内完成的研究性学习作业、活动性作业等。作业批改要及时,在有效的前提下批改方式可以多样化,批改作业时要尽量写点指向性、鼓励性的批语,及时分发作业后要进行适当讲评,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要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测评激励。学生在一个学段或者对一个单元的学习情况如何,通过考试来进行检测,这是比较普遍、便于操作、相对客观的检测手段。中小学校一般都要安排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甚至月考现在也变成常规教学环节(非毕业班这样安排可能弊大于利)。设计组织好考试测评工作有利于教学的落实,小巧灵活的学科单元或模块考试,有利于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中的测评总是与激励相联系的,对学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激励,让其充满信心,引导其总结成功經验,学得不好的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缺补漏,调整学习方法。教师需要认真对待测评工作,首先需要设计命制科学、适切、规范的考试试卷;其次是认真组织考试和阅卷工作,通过阅卷发现问题;再次是通过讲评,改善不足,追求完美。教师要在测评激励工作上积累经验、探索方法,提升自身素养。

2. 培养学力

教育的功能是多元的、丰富的,但教育最本真最有价值的部分,不在于分数,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学习能力是学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核心能力。优良的教学应该是在传承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授人鱼渔。教师的启发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也至关重要。

传承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学力的培养需要寓于“传承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淀人文基础、理解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是直接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要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既要拥有丰富知识,又要能高效率地将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这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充满挑战。

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兴趣意识、动机意识,更要懂得激发兴趣的策略和方法,教师本身需要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

授人鱼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方法和知识同等重要。学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学到哪些知识、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学习,是否提升了能够促进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源于阅读,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材料,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增强阅读的有效性。特别是逻辑性强的书籍,譬如数理化教材和教辅书籍,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理解相关知识原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等),动脑思考、动手解题,从参考答案及解法中学习解题策略方法,积累解题经验,不等待教师布置,及时预习教材,自己先做题,自主完成练习和习题。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整阅读某本书籍。

启导示范。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教师的启发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启发,既是教育理念又是教学方法,教师要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的主体性。教师要通过外因的作用调动学生内因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知识结果当然重要,但教师更要重视过程教学,要善于暴露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是怎么探索、怎么思考的,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要创设好的学习情境,特别是能引发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设置问题,恰当启发,鼓励学生自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抓好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可以想到、做到的,教师不能代替,要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和实践。

3.创新育人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要创新性地培育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性。教师的创新育人素养包括激发自主、协作探究、实践创新、教人求真等几个基本方面。

激发自主。自主学习是学习的较高境界,独立自主、积极思考、好奇追究、不守成规是创新的特点和动力。培养好奇心是创新教育的基点。打破砂锅问到底,习惯追究“为什么”,善于在司空见惯的普通情境中发现问题、质疑思考,这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是创新的源泉,但需要教师长期的启发引导,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这样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从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提供创新的问题情境、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精神、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创设宽松和谐氛围、张扬个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协作探究。创新源于探究,探究促进逻辑思维活动,好奇的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是坚持探究、有效探究的保障,教师坚持组织“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课程开发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路径。人类的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协作就无法生存,没有协作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和创新,团结就是力量,协作探究可以取长补短,实行团队协作容易产生创新成果。学生适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有时需要自主探究,有时需要合作奋进。有效培养学生协作探究意识,体现着教师的一种育人素养。

实践创新。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人依靠劳动生存,人类依靠实践和创新来发展。“实践创新”素养是学生的六大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维度,因此教师要具备更高要求的实践创新素养。教师要有一定的劳动技能,要有一定的劳动实践经验,能够安排组织学生力所能及地参加各种劳动,加强劳动锻炼,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劳动实践需要创新,解放劳动者,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节省成本,这就迫切需要科技发明。实践的需要往往导致伟大的科技创新发明的产生,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正是如此。作为学生,做出重大创新发明是不现实的,但是应拥有实践创新意识,为发明创新奠基。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素养才能使得发展学生实践创新素养成为可能。创新素养至少包括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格两方面。创新性思维要求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研发新颖独特产品(或创设新颖有效的组织方式或活动模式),体现在问題解决的过程之中,不仅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发散思维,还包括检验假设、反思调整的批判思维和聚合思维,还包括一定的设计和操作能力,能把心中的创意转化为有形的物品或组织方式、活动模式。

教人求真。尊重客观事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学习并尊重教育规律,严谨治学,科学育人,教人求真,求实求是,这是人民教师的高贵素养。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都要坚持求实求是。求实是指冷静客观地观察以求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求是则是指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和规律。“求实”在于弄清楚“是什么”,“求是”在于搞明白“为什么”。学生要积累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做题,这是最科学的学习理念;教师要弄清楚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求真”“求是”地研究和追求怎么教才能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怎么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么教才能立德树人。教师只要拥有“教人求真”的强烈意识,自然就会探究设计出教书育人的有效办法。

4.引领健康

教师是引领学生发展的,而要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教师首先要是健康的,思想要积极上进,心理要健康,心中要充满正能量,合格的人民教师要以德育人、引领三观、心理健康、强身健体。

以德育人。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积极地影响学生,让学生积德积善、健康成长。如果教师的师德败坏,必将给学生笼罩负面消极的阴影,甚至误人子弟,将学生带坏。教师一定要以德育人,模范遵守师德规范,用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来教育影响学生。

引领三观。教师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三观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作用。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要教育学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反对邪教等。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教师自己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人生的目的不在于享乐,而在于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贡献,教师要教育学生志存高远,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遇到挫折勇敢面对,积极寻求办法。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人、物、事)及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关于好坏、对错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不仅为追求个人和家人的幸福而读书,更要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大中国而读书。

心理健康。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在心理影响上,教师可能要么是在帮助学生,要么是在坑害学生。一个充满职业倦怠的教师会同时负面地影响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带给学生的将是显性或隐性的伤害。一个经常骂党骂社会甚至充满仇恨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必然是消极、阴影和负面的恶劣影响;一个心理阳光、积极向上、爱党爱国、富有家国情怀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将是满满的正能量,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倾向。人民教师应心理健康,阳光向上,思贤向善,具有责任担当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文明习惯和良好生活方式,加强自我管理,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乐观坚韧,学会调节和管理情绪,锻炼抗挫能力。

强身健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拥有强健的身体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身体素质好,精力旺盛,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可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不论有多么高深宽广的知识,不论有多么高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如果身体素质差了,甚至病倒了,英雄就无用武之地了。强健的身体也是教师的重要素质,教师务必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天天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为长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身体基础。教师还要用自己的健身理念和锻炼习惯去教育影响学生,教给学生锻炼方法,让学生形成强身健体的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教师具备优良的基本素养,是新时代做好素质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和保障。学校可以将教师基本素养框架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本培训的依据,教师可以将基本素养框架作为自我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郑金洲,吕洪波.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素养[J].人民教育,2016(11):54-57.

[4]  姜月.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16(11):59-61.

[5]  赵垣可.以育人为旨归的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发展策略[J].教育探索,2017(5):92-96.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