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效果观察

2019-03-28 04:02易勇杨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下肢骨硬膜外麻醉

易勇,杨娟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民医院,四川达州 635200)

目前,我们正处于老龄化社会,下肢骨科手术老年患者逐年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术前,老年患者病情较为复杂,重要器官机能不断退化,且同时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对于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有限,围术期间发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并发症风险较高。通过各种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呼吸状况、循环系统等相关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寻求最合理的麻醉方式,尽量减轻麻醉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避免出现各种意外事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保证围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促使患者术后早日康复。该研究选取2018年治疗的患者为特定对象,对比分析了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的起效时间、效果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治疗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中选取80例。(1)纳入标准:根据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年龄均≥65岁;性别、民族不受限;达到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意识清楚,能够正确对待该次研究;自愿参与该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不能实施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者;合并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存在精神疾病或者认知功能障碍;妊娠期患者;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疾病。使用双盲筛选的方法将病例资料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75岁,中位年龄(70.5±8.2)岁;损伤原因:10 例因机器碾压伤,14例交通事故伤,16例电锯伤。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最小年龄61岁,最大年龄 76 岁,中位年龄(71.2±6.3)岁;损伤原因:12 例因机器碾压伤,15例交通事故伤,13例电锯伤。两组患者相关资料较为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会影响研究结果统计的准确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硬膜外麻醉,选取L1~L2或L2~L3进行椎管内穿刺实施麻醉,且向头端置管。首先,先注射2%利多卡因3.5 mL进行麻醉实验,当确定存在麻醉效果且排除全脊麻后,适量追加局部麻醉药物。麻醉过程中,全面评价术中出血情况,当血压降低幅度达到30%时应迅速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或给予麻黄素予以有效纠正;当心率低于50次/min时,应选用阿托品来促进心率增加,根据具体情况输注红细胞悬液。

观察组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基于患者的骨折具体部位,取侧卧位,在L3~L4椎间隙用18G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硬膜外穿刺,确认进入硬膜外间隙后,采取25G脊麻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将其刺入蛛网膜下腔,回抽脑脊液通畅,然后缓慢地注入事先调配好的8~12 mg布比卡因 (国药准字H31022839),再进行硬膜外置管,科学调节平面,进行手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麻醉效果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术后,对于麻醉效果满意度的调查则采用该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项目中共有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选项。

1.4 统计方法

调查数据值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临床观察指标采取(±s)、百分率表示,经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满意度

据统计得知,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为(5.11±1.04)min;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为(9.38±1.39)min。 两组数据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5,P<0.05)。 同时,观察组中 17 例(42.5%)患者满意,23例(57.5%)患者基本满意,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中13例(32.5%)患者满意,21例(52.5%)患者基本满意,6例(15.0%)患者不满意,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为85.0%.两组对麻醉效果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5,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据统计得知,观察组中恶心1例,呕吐1例,尿潴留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恶心2例,头痛2例,寒战1例,呕吐2例,尿潴留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两组数据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4,P<0.05)。

3 讨论

现阶段,对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而言,采取适宜的麻醉方法是临床重点思考的课题。硬膜外麻醉属于不完善麻醉方式,因老年人主要脏器代偿、储备功能较差,肝肾对于药物的消除速率及生物转化力不断降低,所以当阻滞不全时需辅助静脉给药,严重影响了人体循环、呼吸系统,麻醉风险增加;同时硬膜外麻醉给药量及浓度较大,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影响更明显,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增高。腰硬联合麻醉是当前临床比较流行的麻醉方式,其联合采用腰麻与硬膜外两组麻醉方式,综合两种麻醉的优势,不仅麻醉作用快,而且麻醉效果更持久,药物剂量更少。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可对麻醉范围予以有效控制,促使肌肉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预防出现牵拉、寒战等不良反应,保证手术顺利开展。麻醉过程中,通过采用吸氧、保暖等方法,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避免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朱红,李文兵等研究指出,对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对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避免出现患者血压波动剧烈、躁动等情况。张彩玲,马拥等研究指出,在老年腹腔镜阑尾切除患者手术过程中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不会增加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及β-淀粉样蛋白,因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低。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麻醉效果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证实了腰硬联合麻醉临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成为老年人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选择的麻醉方法。因该次研究所选取的病例有限,为了验证这一麻醉方法的有效性,还需开展大样该研究。

但是,在麻醉方面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依然存在各种不利因素,在麻醉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对手术患者进行严格把关,基于患者具体病情、主刀医生意见加强术中麻醉管理,并对潜在麻醉风险予以有效控制,注重血糖的控制,以此来避免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在麻醉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患者血糖风险的评估,了解患者麻醉药物禁忌证,把握其血压波动规律,以此来确定最合理的手术方案及时间,加强控制患者术前、术中与术后麻醉风险,有效提高手术麻醉安全性,对患者的生命予以保障,避免出现由于血压风险、麻醉风险而造成的死亡事件,顺利完成手术。同时,手术过程中血压剧烈波动的患者,医务人员应迅速采取有效处理方法,并动态监测其血压指数,如果血压骤然变化,并基于病情情况对药物剂量予以相对应的调整,以此有效稳定血压。另外,医务人员应加强麻醉知识的学习,并掌握各种不良现象的处理技巧,以此来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猜你喜欢
下肢骨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X线与CT在下肢骨关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单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不连的护理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