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2019-03-28 11:16张盼孙健媚
戏剧之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书信中国

张盼 孙健媚

【摘 要】本文以央视节目《信·中国》为例,从题材内容,形式创新,嘉宾选取,思想升华几个方面总结人文节目在新时代传播的成功经验。节目通过书信载体,将感人至深的故事传达给电视观众,实现了弘扬中国精神,彰显文化自信的目的。文章在分析节目内容和传播策略的基础上,对节目未来的创新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信·中国》;书信;人文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077-02

最近几年,人文节目的兴起使电视观众如沐春风。央视大型人文节目《信·中国》自开播以来,观众反响强烈,收视率屡创新高。该节目匠心独运,制作精良,以家书为载体,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充满了正能量。节目组注重书信的精神价值,从建党以来收录的2000多封共产党员书信中精心挑选出50多组信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巧妙地将私人情感的寄托转化为理想信念的传递。人性的美好,党性的纯洁在节目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题材新颖,内容丰富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方式。《信·中国》在人文节目中脱颖而出,以书信开启尘封的历史,使当下早已习惯通过电子媒介获取信息,利用即时通讯进行日常交流的观众静心聆听不同时期共产党员写下的心声。许多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观众都耳熟能详,但他们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却不为人知。节目组匠心独运,以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为切入点,让流淌着亲情、友情、爱情的书信沁润人心。父子相聚本是人之常情,但身居高位的谢觉哉却不肯享受特权,甚至写了一封258字的家书,拒绝两个儿子上京探望,令人感佩。爱情是甜蜜而美好的,但在成贻宾烈士写给未婚妻的情书里,没有你侬我侬,字里行间都在畅谈学习、工作和理想。在他眼中爱情是两个人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当大多数人安逸地享受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我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朱光亚院士大声疾呼,写下了《给留美同学的公开信》。这封信深情地感召在外留学的优秀人才回到祖国大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同的书信承载着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希望。透过这一封封书信,观众看到了生命的价值,信念的光芒。

二、形式独特,穿越时空

现如今电视节目数量繁多,类型多样,令观众应接不暇。如何在一众节目中脱颖而出,形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信·中国》节目运用了潘多拉魔盒3D全息投影技术,将数字技术与电视艺术完美融合,营造出裸眼3D的视觉效果,逼真还原历史场景,给观众带来穿越历史时空的视听体验。有一期节目朗读的是作曲家冼星海的家書,舞台幻化出流动的乐谱和黄河奔流的壮观场景,将其职业特点和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巧妙融合在一起,视听效果极富冲击力和感染力。每期节目中,主持人、读信嘉宾、历史资料、数字背景之间自然流畅的切换和交汇,令观众耳目一新,观赏性远超同类节目。

作为一档人文节目,《信·中国》大胆走差异化路线,重内容,亦重形式,通过主持人串讲和60多位著名影视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传达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和精神洗礼。在舞台呈现上,仿佛打开了时空之门,让观众与革命先辈展开灵魂对话;在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中,使观众感受英雄的壮志豪情。节目中,刘涛在诵读赵一曼的诀别书时几次哽咽,大屏幕的全息投影再现了当时战火纷飞的场景,配合枪鸣轰炸的音效,使书信中流露的情感更加触动人心,令观众深切感受到这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抗日女英雄的慈母情怀,许多人泪洒现场。

三、嘉宾云集,增光添彩

《信·中国》的一大亮点就是邀请了李幼斌、唐国强等演艺界知名人士担纲读信人,他们声情并茂地诠释信件内容,表达写信人的思想、情感,奉献了精准动人的演绎。节目组在读信人的选取上也狠下了一番功夫,如邀请钢琴家郎朗读冼星海家书,实力派演员吴刚夫妇诵读周恩来总理夫妇往来家书,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朗读白求恩写给聂帅的信等,受邀的读信人在形象气质、职业特点等方面与写信人有某种关联,增加了读信的感染力。

《信·中国》中选择的书信有些历史比较久远,语句难免晦涩拗口。为此,节目组邀请的读信嘉宾在节目录制前还进行了专门的学习,有些嘉宾在信纸上标注了满满的笔记。他们为书信的完美呈现倾注了心血,他们的精彩演绎为这些尘封多年的书信增添了色彩。为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节目组还邀请了一些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明星,如杨洋、王俊凯、邓伦等,引领广大青少年缅怀先烈,牢记使命,心怀梦想,奋发向上。

四、立意高远,彰显党性

《信·中国》是一档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文类电视节目,集中地、艺术地展现了从1921年建党至今近百年来共产党员的部分书信。节目中以宣传时代精神和理想信念为主,辅以主持人、读信人的真情实感,以及隐藏在书信背后的动人故事,体现主流价值,展示文化自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共产党人的故事中都饱含艰辛,但他们最终凭借百折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砥砺前行,走向胜利。新一代的青年人正需要从这些人文经典中学习先辈们的崇高思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成长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些书信如同启示录一般,弘扬优秀品质,彰显党性光辉,使观众的精神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升。

五、几点建议

在这个电视荧屏百花齐放的年代,人文节目只有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在做好内容生产的同时拓展传播媒介,提升观众参与度,才能让更多观众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收获文化知识,汲取精神力量。作为人文节目的生力军,《信·中国》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一是对信件的演绎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而不仅仅拘泥于朗诵这样的常规形式。比如可以充分发挥读信嘉宾的特长,融合演唱、演奏、话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再现历史经典场景,将故事多层次、多角度地立体呈现,更好地引导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重温历史,了解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历程。

二是进一步加大节目的文化传播力度。近年来的许多综艺节目开始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信·中国》虽然以小小的信件为载体,但其中可供挖掘的内容资源是丰厚的。这些革命先辈的亲笔书信,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以革命家书为切入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将对受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三是拓宽传播渠道,扩展宣传方式。《信·中国》在电视平台播出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同步直播,在一些主流视频app中提供播放资源。同时,可充分利用明星嘉宾自带流量的特点,通过其微博等对本节目进行宣传,提高关注度,扩大受众群,实现更有效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陈万怀.《国家记忆》的影像叙事与传播策略解读[J].电视研究,2018(06).

[2]邓文卿,张莹.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视,2015(12).

[3]张明.电视综艺节目与微博融合传播分析[J].现代传播,2016(08).

[4]夏雨欣.从《见字如面》看文化类节目开启内容创新之路[J].电视研究,2018(01).

[5]王欢.大视频时代人文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与思考[J].青年记者,2017(33).

猜你喜欢
书信中国
别有用心
书信,我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