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精彩的德语诗歌课堂

2019-03-28 11:16冯晓春
戏剧之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创新

冯晓春

【摘 要】对《德语诗歌欣赏》这样的专业课进行创新型探索和改革,需要具备新颖独到的教学素材、实施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及重视“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创造出精彩的德语诗歌课堂,使教学双方都有所收获。

【关键词】德语诗歌欣赏;课程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159-02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在文学课中,诗歌是一个难点。对于德语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同样如此。德语文学分成三大门类:戏剧(Drama)、史诗(Epik)以及抒情诗(Lyrik)。诗歌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因此,将《德语诗歌欣赏》这样的课程从文学课中独立出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国内开设诗歌课的德语专业不在少数。本文想要探索的,是如何对《德语诗歌欣赏》作创新型的改革和探索,创造精彩的课堂,使教学双方都有所收获。

传统诗歌教学历史悠久,自然有它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教师能确保将关键的教学内容传授下去,如诗歌史/文学史概况、诗人生平和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文艺鉴赏和文艺批评的重要理论等;“教师讲评——学生回答”这样的训练模式能够强化所学,保证课堂在教师的掌控范围内。但是传统诗歌课堂的缺点也显而易见:诗歌形式凝练,本来就允许多异性的文本,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他们对诗歌的学习热情,也扼杀了他们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改革传统的德语诗歌教学,势在必行。

二、创造精彩诗歌课堂的探索

(一)新颖独到的教学素材

要使课堂精彩有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优质新颖的教学素材不可或缺。就德语诗歌课的教材而言,目前国内通行的主要是谭余志编著的《德语诗歌名家名作选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和姚力及丛明才合编的《德语诗歌经典解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此外,钱春绮译《德国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60)和《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抒情诗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张威廉译注《德语名诗100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以及郭力编译的《德语名诗精选精析》(外文出版社,2004)在业界口碑良好,对教学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光有教材还远远不够。笔者将一本在德国十分有名的诗歌选集也作为授课的重要内容。当代德国诗人乌拉·汉编的《记忆之诗》(Gedichte fürs Ged?chtnis,2010)在德国脍炙人口,其地位等同于中国的《唐诗三百首》。此书将历代最有代表性的德语诗人及诗歌作品一网打尽,且诗人选诗,慧眼独具,对中国的学生而言,也能了解德国诗歌编选的标准。这样一举三得,保证了德语诗歌课堂上学习的作品具有权威性和经典性。

(二)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设计

新奇有趣的教学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德语诗歌欣赏课的兴趣。而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则可以让学生更切实有效地掌握所学,同时帮助主讲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有学者认为,可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来丰富课堂,比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小品表演、视频播放、音乐欣赏和编口诀等。①依此类推,诗歌欣赏课不应该只是单纯地讲授文学,还可以将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门类打通,融会于德语诗歌教学中。笔者曾按照这个思路,尝试过以下策略。

1.影视片段导入。在漫长的德语诗歌史中,马丁·路德并不是最有天赋才华的诗人,但他却写出了全世界受众最广的诗。他的赞美诗《我们的上帝是一座坚强的堡垒》(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183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成为广受世人、尤其是基督徒钟爱的宗教诗歌精品。②作为一位学者,一位神学家,他跨界创作诗歌的重要原因不是自娱,而是更高效地宣传宗教改革思想。向同学们介绍这个创作背景的时候,可以播放德语历史纪录片《德国人》中的《路德和民族》其中一个片段,使学生对诗歌的产生背景、时代精神和历史渊源有深入了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插播音乐作品。马蒂亚斯·克劳迪乌斯的《晚歌》(Abendlied)是德国启蒙文学中的名篇,德国中学课本中的经典作品。这首诗语言平实,亲切自然,既有描绘夜晚月下美景的感性部分,又有劝导人们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说理和讽喻。这首诗含有深沉而虔诚的宗教情感,也有对全人类的悲悯和博爱。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学生往往不能领悟其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此时,借助以诗歌文本为基础的音乐为理解作品提供了新的渠道。要知道,因为舒伯特为之谱曲,《晚歌》成为德国家喻户晓的民歌。课堂上播放这个作品,同学们沉浸在悠扬而浑厚的旋律中,想象着情景交融、动静交绘的月色美景,体会到诗人的告诫:人类应该抛弃虚荣,在尘世间追求童真。这样就轻松地进入了诗歌的主题。

3.繪画艺术鉴赏。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滥觞于德国。而德国浪漫派除了进行文学创作外,还把一大批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乃至科学家汇聚到周围,为“包罗万象诗”(Universalpoesie)的梦想而努力。这些浪漫派文学群体外围的人,通过自己的著述和学说很好地诠释了浪漫主义的精神,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代表作《雾海的漫游者》《吕根岛上白垩岩》和《窗前的女人》等,不但开辟了风景画的全新领域,发现了人们从未发现的自然,且近乎完美地展现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奇异、远方、故土和恐惧”等各种元素交织的风格,与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一脉相承。学生们通过欣赏这些世界名画,可以将当时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学科的主流思想串联起来,从而深入浪漫主义的肌理。

4.诗歌朗诵。这里必须提到诗的定义。特里·伊格尔顿曾作如下表述:“诗是虚构的、语言上有创造性的、道德的陈述,在诗中,是作者而不是印刷者或文字处理机决定诗行应该在何处结束。”③这个定义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诗歌具有押韵、格律、节奏、修辞和象征等特点,却暗示了诗歌是一种由诗人自己决定内在节奏的文学体裁。而诗歌的音乐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语言的节奏感。正如汉语诗歌朗读讲究抑扬顿挫,德语诗歌有它自身的韵式、格律和诗行特点。如果说德语诗人们在创作中用轻重交替的节奏表现他们内心的情绪起伏,那么读者的阅读和朗诵则帮助他们把握诗歌的节奏感,从而体验诗歌中的情绪状态。④歌德的《欢会与别离》(Willkommen und Abschied)起首四句:“我的心在跳,赶快上马!/想到就做到,毫不踌躇。/黄昏已摇得大地睡下,/群山全部挂起了夜幕。”⑤原诗采用轻快的抑扬格和工整的交叉韵,表现出了一个青年迫不及待去和心爱的姑娘约会的喜悦心情。这种富有音乐性的节奏贯穿整个作品,使情节紧凑,气氛热烈,和狂飙突进一代青年追求自由和个性张扬的心态吻合。

(三)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及“师生互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毋庸置疑。不过,现代教育经验也一再证明,教师在讲台上的表演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上讲台。上文举例提到的四种教学策略,当然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布置,但是,在课堂上的完美实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观看、聆听、朗读等多个环节交叉进行的情况下,学生的多重感官被调动起来,参与到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去。而且,学生的表现往往会比教师想象的更加精彩。传统诗歌课堂中,教师一人占据三尺讲台,滔滔不绝,学生也许景仰万分,久而久之却难免单调乏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才华和表现同样能吸引同学和老师的目光。师生相互激赏才为课堂的顺利推进制造了良性循环。

此外,相对于其他科目,诗歌欣赏等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有当学习者把心理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如情感、想象、理性、记忆、联想、直觉、体验和灵感等都调整到十分积极活跃的状态,才能收获上佳的学习效果。⑥有了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再加上学生对诗歌作品的领悟和品味,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才能被真正领悟。

诗歌课堂和所有的教学课堂一样,包含了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就课程人力资源而言,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但在实际课堂中,二者本身蕴含的资源只有在“双边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对某个作品的阐释也许存在“谬误”,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教师在解决某个即兴问题时的策略和即时生成的智慧,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⑦这样的师生互动可以促进师生相互理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也鞭策教师不断自我完善。

三、结语

2018年1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在保留原有外语学习科目(英语、日语、俄语)的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这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将德语作为第一外语参加高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校德语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必要作重大调整。但是,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却和其他外语专业一样,面对着艰难的局面: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影响下,文学课程在德语专业的课程大纲中所占的比例呈现出稳定的下降趋势,文学教学在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中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⑧鉴于以上两大挑战,德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德语诗歌欣赏》的课程创新和改革探索,不但可以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德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这样的尝试,既有其重要性,也有其必要性。

注释:

①王有鹏.精彩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33.

②喻天舒.从“避难所”到“坚固堡垒”——在与《诗篇46》的比较中看路德的赞美诗《我们的上帝是坚固堡垒》的时代特色[J].国外文学,2007(4):104.

③[英]特里·伊格尔顿.如何讀诗[M].陈太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2.

④参见陈太胜.作品与阐释:文学教学引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37-38.

⑤此诗为钱春绮所译。原文如下:Es schlug mein Herz, /geschwind zu Pferde! Es war getan fast eh' gedacht; /Der Abend wiegte schon die Erde, /Und an den Bergen hing die Nacht. 此诗成于1771年,是歌德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期间与弗里德里克相恋时所作,也是歌德“塞森海姆组诗”中的佳作。

⑥参见高文利,秦忠翼,王琼.创造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112.

⑦参见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77-178.

⑧卫茂平.外语专业中文学课的地位及其他——以德语本科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2):53.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创新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