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白先勇笔下的上海比较

2019-03-28 11:16王明洁
戏剧之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白先勇张爱玲

王明洁

【摘 要】张爱玲与白先勇皆在作品中表达了个人对于上海的情感。比较中发现,张爱玲善于用“上海人的观点”渲染气氛、刻画人物,点出上海人对上海文化的认同感。白先勇则表现了上海世俗文化的毁灭性与新旧文化之间的龃龉。同时,本文也将探讨此二位作家所以选择上海作为描写对象的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白先勇;上海都市文化;上海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195-03

一、对上海城市的情感

张爱玲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情感,是扎根于日常生活的,她致力于描写这逐渐下沉的时代里平凡人中的传奇。

可以说张爱玲对上海的欣赏、喜爱、眷恋贯穿她始终的创作生涯。张爱玲是都市生活的拥护者,她钟情热闹的都市生存经验,她在散文中曾写道“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①即使她在去美国后,仍然时时“睹景思情”:“满街灯火橱窗,新寒暴冷,深灰色的街道特别干净,霓虹灯也特别晶莹可爱,完全像上海。”②以上皆是张爱玲散文中的自述,足以见得她本人对于上海都市生活的热爱与怀念。

对比张爱玲,白先勇对上海的情感,则显得浅白且立足于城市繁华景象的追忆、想象与建构。白先勇随家人来到上海定居时才九岁,在上海住了两年半时间,上海给白先勇留下了强烈的、惊艳而深刻的印象。白先勇首先记取的仍然是这座城市的华丽外表。他在《上海童年》一文中片段式地展示了记忆中“大世界”的哈哈镜、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标志性场景,“把一个即将结束的旧时代,最后的一抹繁华,匆匆拍摄下来。” ③

梳理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这些匆匆的影像在其创作的重要阶段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步入文坛的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是以幼年初到上海近郊的经历为背景;他的小说集《台北人》的首篇《永远的尹雪艳》,以上海人的众生相作为大陆人流亡台北之生存写照的开场;在他另一部小说集《纽约客》中,同样以上海人为主角的《谪仙记》和《谪仙怨》也占据了较多篇幅,并以显著的地域个性凸显出来。

以白先勇较成熟的小说集《台北人》为例,这部小说集共有14篇,除去已指出的《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是描写上海交际女尹雪艳和金大班外,《孤恋花》的主人公以前是上海舞女,《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中,主人公朱焰和姜青的原型是上海名演员朱飞和白云。④《游园惊梦》中的宴席上的鱼翅是从上海请来的厨师所烹,表示水准之高。涉及上海人或事的竟有5篇之多,要知道白先勇先后随全家迁移经过桂林、四川、南京、上海、香港,定居台湾后又留学美国,在上海不过两年,却写了这么多关于上海的小说,刻画了如此多的上海人形象。对此,白先勇自言:“这些恐怕并非偶然,而是我的‘上海童年逐渐酝酿发酵。” ⑤无独有偶,当白先勇接受林怀民的采访时自言,想家想得厉害,那“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是“所有关于中国记忆的总和”,陆士清指出,白先勇的“‘家的意识附着点在上海”。 ⑥白先勇也曾直言在上海有很深厚的感情,常将上海与父母姐姐等亲人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本质意义上,上海就是他心中的家的所在地。

二、对上海人及上海文化的价值判断

张爱玲不止对上海这个城市素有好感,上海人,包括上海文化,也是她所赞赏的。白先勇在描写上海人的同时,也对上海文化有所表达。他注意到了上海文化内部的流变,看到了旧上海世俗文化对人的毁灭作用,上海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龃龉。

(一)张爱玲对上海文化的赞赏

在《到底是上海人》一文中,张爱玲直指“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且到处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这是对上海整体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用的文化交流的赞许。张爱玲对上海文化的赞扬体现在她运用“上海人的观点”创作小说,同时在小说中点出上海的文化吸引力和上海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1.运用“上海人的观点”。张爱玲说,“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⑦,此“上海人的观点”至少包含了道德口味、异国情调和都市意象三个层次。⑧

第一层次,“上海人的道德口味”,是比较市侩实用,但又不失原则的。如《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的哥儿达先生,他吝啬,宁愿把炒饭放馊了也不送给佣人阿小。他多情,一边玩弄痴情的李小姐,一边与不同的女性交往。他虽然坏,却也不是十恶不赦,夜晚他看见阿小在厨房睡觉,丝毫没有冒犯的想法,因为他觉得和女佣调情会降低佣人的服务品质,“好的佣人难得,而女人要多少有多少。”⑨哥儿达完全符合张爱玲对上海人的定义:“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⑩

第二层次便是异国情调。当时的上海是比香港更发达更现代化的大都市,所以这里的“异国情调”并不是西洋景观或摩天大楼的氛围,而是奇特的中西混杂、华洋结合的文化混杂。在上海女孩葛薇龙眼里,梁太太的别墅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却盖上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处处充满着不和谐。豪华的客厅布置亦中亦西,更有梁太太的园会的布置,一派英国作风夹雜着晚清中国的元素,西方人可以在其中找到“伪东方”,上海人可以看到“伪西方”。

第三层都市意象。张爱玲喜欢用人工世界形容自然世界且可以混淆两者界线,既体现她本人对室内物品的细致持久的特别兴趣,也显示了她对都市环境城市情调的美学理解。?如《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带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 ?张爱玲在小说的意象中常将人工的产物作为本体,自然的景物作为喻体,这种手法将自然人工化,暗含了一种哲思:现实生活也是真伪难辨的。所有这些张爱玲式的独特意象,不仅要在灯红酒绿的背景里才能创造,而且也要在嘈杂市声的氛围里才能欣赏。

2.点出上海人的自我认同感。有趣的是,张爱玲也在小说中点出上海人的优越感,或者是外乡人面对上海人的自卑感。在《半生缘》中,叔惠笑道:“‘小城里的大小姐,南京可不能算是个小城呀。”世钧笑道:“我是冲着你们上海人的心理说的。在上海人看来,内地反正不是乡下就是小城,是不是有这种心理的?”?

世钧问叔惠,也许是他平时接触到的上海人大多自带一种优越感,或是他在生活中受到上海都市文化与文明的吸引,都让读者对上海人和上海的市民阶层有了模糊的感知。事实上,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人是对自身的城市归属感到自豪的。在上海,到处充斥着矛盾:时髦与老旧、前卫与保守、繁华与衰败、向死而生与向生而死……正是各种矛盾的张力的凸显,集中了这座城市及其治下的人民的发展无限的可能性。学者赵园曾说,“矛盾,渗透在小说创造的整个艺术世界,由人物的生活情调,趣味,以至服饰,到精神生活,到婚姻关系。”?上海不知不觉吸纳了大批外乡人来此经商、卖文,反过来更兴盛了上海的经济、政治、文化、时尚等领域。

(二)白先勇对上海文化流变的隐喻式诠释

白先勇敏锐地道出了旧有上海世俗文化美且美,却包含着与生俱来的毁灭性。换句话说,即使红色的时代浪潮没有改写世界主义的上海,她自己也可能走向灭亡。?

1.旧上海世俗文化的毁灭性。这种毁灭力不仅指向对象,还指向自身。前者如死神般的尹雪艳,她是无情的不老的死神,她的座上宾都一个个走上窮途末路甚至死亡的绝境;再如玉菩萨金兆丽,她在上海百乐门时做了不少伤风败德的事,害了不少的人。后者有如李彤和黄凤仪。李彤的形象是暗合上海这座躁动的城市的,她的命运就好比上海由于自身的狂躁达到极致反噬自身一般。黄凤仪本来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却在纽约街头做妓女,是肉身的沉沦,也是精神的毁灭导致的。这种毁灭是双向的,沉迷感官的愉悦、腐朽堕落的享乐可以腐蚀世道人心,旧世俗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的精神,继而是肉体。

2.上海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上海新兴的现代文化,成熟壮大,希冀打败并取代传统文化。《金大奶奶》的故事就内隐了此寓意。故事背景是在上海的农村,主人公金大奶奶原来是一个富有的寡妇,后来嫁给了追求她比她小很多的金大先生,最后被抛弃虐待,被迫服毒自杀。金大奶奶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化身,她性格软弱,在强势的新兴文化面前丧失战斗力,必定处于劣势。金大先生“刚从上海读了点儿书回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相人,他在上海徐家汇一带有些黑势力”。作家反复提到“金大先生不像个坏人嘛!”“镇上系领带的只有他一个人呢!”?金大奶奶斑白短发、缠着小脚、走路跛行、涂厚厚的雪花膏、一对假眉一高一低,代表的是传统文化曾经的辉煌与现今的不合时宜、没落。相比较而言,金大先生风度翩翩是一个美男子,强势而有手段,可见金大先生代表的是一股新兴的文化势力,所以现代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成为历史的必然,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着现代文明的先进性,传统文明才败退的。

三、张爱玲与白先勇描写上海的原因

如前所述,张爱玲喜爱都市和都市生活方式。她在上海出生成长,混迹多年,对上海人和上海整体文化氛围很认同,且深受其影响,要为其“立言”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张爱玲的笔下,上海的一切似乎都是好的。上海街道干净整洁,就算是拥挤的弄堂,市民生活起来却很便利、经济。沿街叫卖的小贩的食物也比别地的精致美味,公寓中开电梯的职员,总是穿着体面,等等。除此之外,也有商业因素的考量。上海传媒出版业发达,市民读者众多。张爱玲说道:“苦虽苦一点,我喜欢我的职业……从前的文人是靠着统治阶级吃饭的,现在情形略有不同,我很高兴我的衣食父母不是‘帝王家而是买杂志的大众……大众实在是最可爱的雇主,不那么反复无常,‘天威难测;不搭架子,真心待人……而且大众是抽象的。如果必须要一个主人的话,当然情愿要一个抽象的。”?

可见,张爱玲认同在上海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文人,不单是能够自足,也是一件很体面的事。又如张爱玲评价苏青时也说过:“文人能够救济自己,免得等人来救济,岂不是很好的事么?”?张爱玲从不避讳自己对于金钱的追求,上海的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可以给她带来体面的生活和文人的尊荣。

白先勇笔下的上海以自己的记忆为原型,因为他在上海时间很短,童年记忆也很久远,他向往的记忆中的老上海,是繁华、鼎盛、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不夜城,是新奇的万花筒。他用现代主义笔触想要重塑回忆中老上海的辉煌。他在上海的时期,是国民党党运高昂的时期,他的个人体验,与当时的“家国运”联系在一起的,即上海还是那个上海,由于作者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上去,所以上海从那时就在作者的心里留下了特殊的烙印,一直影响作者许多年的文学创作,就像鲁迅的《社戏》结尾时那样,“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在上海已然成为国民党失掉的好江山的缩影,是一个权利转移的象征后,许多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上层阶级在小说中颇有种“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悲戚怀旧之感,念念不忘上海的蟹汤包、上海的厨师做的鱼翅宴、大陆的花雕酒。身为一代军阀之子,白先勇应该从小就接触到这些人,无意中熏染了他们的怀旧之情,更为自己早年留存的上海记忆增添神秘、迷人的意味。迁居到台北的人上海人如此众多,台北俨然成为一个“小上海”,过去上海的舞女,仍旧在台北的“上海”舞厅中莺歌,上海的夫人们怀念上海的时髦衣料、精美的饭食。写上海和上海人,可以切合白先勇小说的“老上海、新台北——今、昔之比”的主题。

其实白先勇反复写上海是很有些“风险”的。他的“上海资源”本也不会很多,他不像张爱玲在上海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他的“上海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否则容易流入“炒冷饭”之嫌。正如学者符立中所言:“白先勇之所以在《台北人》中运用这么多老上海的一鳞半爪,其一他毕竟对上海惊鸿一瞥,十里洋场只是一种浪漫的遐想而已;这种遐想可能是敦促他写作的动力,但毕竟受限年纪及经历……惟有大量运用这些真正的史料,方可塑造出一种‘风月忆往的旧时氛围。”?

所以他为了自己的上海书写更真实、更吸引人一些,化用了一些上海名流的名字或事迹来增加小说的“上海味”。

四、结语

综上,张爱玲与白先勇两位作家,虽然活跃在不同的时期,鲜有交集,但他们笔下的上海都是体现个人审美倾向的产物。张爱玲与白先勇都欣赏、享受上海的都市生活。其中,张爱玲赞赏上海文化的世故练达与上海人的审美旨趣,她善于用“上海人的观点”,写出上海人对上海文化的认同感。白先勇则从上海在历史的变迁中,摸索到上海文化内部的流变和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龃龉,通过笔下的人物关系象征性地表现出来,切入点很小,却有很深的况味。关于两位作家描写上海的原因,都与各自的上海生活经历的缘故。于张爱玲来说,描写上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自内心的对于上海的熟稔与欣赏,于白先勇来说,则写的是一种情怀了。

注释:

①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A].张爱玲典藏全集4[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6.

②张爱玲.忆胡适之[A].张爱玲典藏全集6[M].哈爾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54.

③白先勇.上海童年[A].白先勇文集4 第六只手指[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168.

④符立中.张爱玲与白先勇的上海神话[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78.

⑤白先勇.上海童年[A].白先勇文集4 第六只手指[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168.

⑥陆士清.白先勇与上海[J].文学报,2001-3-8(4).

⑦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A].张爱玲典藏全集3[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36-37.

⑧许子东.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A].金宏达.回望张爱玲 镜像缤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258.

⑨张爱玲.桂花蒸 阿小悲秋[A].张爱玲典藏全集8[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68.

⑩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A].张爱玲典藏全集3[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35.

?张爱玲.沉香屑 第一炉香[A].张爱玲典藏全集7[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12.

?许子东.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A].金宏达.回望张爱玲 镜像缤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262.。

?张爱玲.沉香屑 第一炉香[A].张爱玲典藏全集7[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37.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 长篇小说半生缘[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43-44.

?赵园.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小说集<传奇>[A].金宏达.回望张爱玲 镜像缤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4.

?赵艳.论白先勇的上海书写[J].文学评论,2011(4).

?白先勇.金大奶奶[A].白先勇文集1 寂寞的十七岁[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9.

?张爱玲.童言无忌[A].张爱玲典藏全集3[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4.

?张爱玲.我看苏青[A].张爱玲典藏全集4[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13.

?符立中.张爱玲与白先勇的上海神话[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70.

参考文献:

[1]白先勇.白先勇文集2 台北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2]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3 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3]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4 散文卷二:1939-1947年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4]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7 中短篇小说:1943年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5]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8 中短篇小说:1944年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白先勇张爱玲
九月雨
白先勇与《红楼梦》
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家国情怀
白先勇:我有一颗天真的老灵魂
白先勇称《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白先勇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