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瓶颈与对策

2019-03-28 11:16田洁
戏剧之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洁

【摘 要】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逐步深入,安阳市政府加大了对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和保护。但是,目前安阳市非遗的工作中仍然存在多种制约非遗工作展开的瓶颈问题。本文在梳理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总结了有利于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和建议,为本市非遗工作的展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阳市非遗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202-0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由并非初始便形成的,经历了1959年阿斯旺水坝到《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世界人民开始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直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才正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确立。2005年我国国务院对国际2003年颁布的《公约》进行了更符合中国语境的细化,提出:“非物质文化指各民族人民时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我国颁布的文件对国际《公约》进行了中国特色的改进,如用“各族人民”对传承主体的进行明确;把《公约》中文化遗产明确到传统文化和文化空间,强调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文化空间更是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时间性和空间性,为我国各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别、申报工作指明道路。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政策的提出,各省市积极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对地处于中原腹地的安阳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良机,市政府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才能使城市安阳紧跟文化发展主流,增强城市的品牌影响力。

一、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果展示

安阳市政府时刻关注国际和国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政策,在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前,由安阳市政府组织,文化广电总局牵头对国际和国内相关政策进行系统的研究,不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鉴别和申报工作。到2011年已申报了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安阳灯谜、滑县吹糖人、竹马舞、林州霸王鞭等6个项目,内黄县大平调、林州市四股弦等三项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2011年底,河南省安阳市已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7项、省级32项、市级58项。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安阳发挥的文化价值日趋重要,安阳市文化广电总局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工作,比如在2012年举办了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以“活态传承、重在落实”为主题展示了安阳市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安阳市政府通过开展专场非物质文化展览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央视《农民春晚》等方式使安阳市全体市民和高校师生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至2018年6月,在安阳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我市已经拥有六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体育和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至今,安阳市已经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5项。由此可知,近几年安阳市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与建设,使安阳市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安阳市政府相关部门在2013年确定了六个大项的保护措施,如加强连续申报、放低申报材料门槛、加大监督力度、力邀专家组成员、提高非遗培训力度、抢救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六个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但对安阳市各区县存留的没有被列入非遗名册的非遗传承和保护仍是杯水车薪。通过对安阳市非遗工作展开分析,仍然存在以下瓶颈问题。

第一,政策不完善,不能因地制宜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救助。纵观安阳市文化广电总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文件,仅限于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大多都是指导性措施,没有具体到安阳各市县具体实际,使各市以下层级在申报中没有具体的依据指标,只能不断反复找有关部门以电话、邮件、登门造访的方式确认,浪费人力物力资源。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安阳市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全市仅有一百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不平衡,导致保护部门少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质量和数量差强人意。

第三,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不当。国家对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极为重视,出台了大量政策和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但反映到市級单位,会出现“重申报、轻执行”“重成果、轻传承”“重形式、轻内容”等不良状况,出现只要和传统文化相关便申报,只要是历史遗留的艺术形式便申报的盲目状态。

第四,资金投入和人员引进不到位。安阳市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蕴含的非遗资源非常丰富。据资料显示,安阳市政府在2009年进行第一次全范围排查,重点进行四千五百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理。根据项目重要程度和文化稀有成度不同,需要给与不同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但现实状况是,安阳市拥有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才数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政府给与的资金支持也不足,导致很多非遗项目不能得到申报和救助。

第五,对传承人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不够。在安阳市已经申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中,一部分有专业的师傅和徒弟进行传承的项目保护较好。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较为稀有的比如内黄县的“扁担偶”传承人年岁已大,身患疾病、后继无人。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组织部分人员进行传承,以挽救此类濒危非遗物种。从安阳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上可以看出,虽然手段丰富,但效果远不尽如人意。许多高校在校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仍不明确,不能正确认识非遗价值,不利于我市非遗工作的展开。

三、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建议和措施

第一,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件解读,根据安阳各区县经济实力不同制定针对性的举措。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件的宣导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各地经济、人力、资源状况不同,适当简化和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程序,对交通闭塞、文化程度低的落后地区应执行上门申报服务,主动派遣部门人员进入当地进行资料的填报,通过主动的姿态确保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落实。

第二,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报批量和各区县设立的部门数量不成比例。就安阳市整体来议,几个非遗丰富的地区如滑县、内黄县、安阳县、汤阴县等地应进行科学的部门分配,以保证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传承工作得以进行。针对如林州市、北关区、文峰区等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少的地方也应该安排适当的部门进行引导和辅助。政府专业部门的人员招聘上,对各市县区级的公务员考录选择上应对非遗专业毕业生有所倾向,加强专业人员储备,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展开。

第三,对已经申报成功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性、体系化的开发和利用。安阳市各相关部门,非遗申报成功不是目的,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攻坚期。一旦非遗申报完成,各部门应该针对不同的种类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段和措施,分门别类的对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传承。在申报前,应加强对人民的普及工作,令工作人员清楚工作职责,正确指导社会各团体、个人进行申报,不浪费百姓和国家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上,安阳市政府要摒弃功利、金钱主义,本着正确传承非遗的观念对该项目进行有效的开发。政府部门在传承和开发过程中要保持原非遗种类规律,结合市场需求,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出时代的光芒。

第四,加大资金和专业人员的投入。安阳市政府应该全面规划市级财政支出,适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救助和保护传承方面给与资金倾斜,以保证安阳市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救助。在专业人员引进方面,目前安阳市政府牵头合作的高校专家仅限于安阳师范学院和安阳工学院两所公立院校,范围过窄。其实,专家学者、研究员的引进应放宽至安阳学院等民办高校的教师,以达到集思广益,利用一切对非遗传承保护有利的人员,积极展开学术研究,组成专家组进行定期实地考察,以保证非遗队伍的科学建设。

第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增加非遗的宣传力度。目前安阳市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积极有效的展开,对人员充足、物质条件较好的非遗种类的申报与保护已初见成效。但是,对于人力匮乏、经济落后地区的非遗种类的保护远不够,特别是对于体弱多病,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救助目可谓是望而兴叹。对非遗传承人的救助不能是单一的政府救助,而应该是立体的,非遗项目的各上级领导部门、养老院、救助站以及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社会组织应该给与非遗传承人以基本的生存保证。通过对传承人的保护进而扩展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是行之有道的做法。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面,市政府、文化局等部门可以在各区县设立非遗遗产宣传员,以座谈会、讨论会的形式展开宣传,使区县部门人员和百姓能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政府可以定期召集各区县非遗负责人进行学习,到其他国家、省市进行观摩以掌握先进的传承和保护经验。政府通过如社区文艺晚会、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网课等方式;在各高校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讲堂”等多种手段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百姓心中,从人人做起去保护安阳市非物質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赐予给当代人们的宝贵财富,现当代人们应该重视它、学习它、传承与保护它,只有这样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至于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是原汁原味的传承还是创新的传承,是否让非遗走上市场化道路等问题应该根据非遗项目进行具体分析,以使其真正发挥社会、经济、文化等价值,为现代文化主流所容纳,为现代年轻一代所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安阳市、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国均任重道远,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有志之士和百姓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