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本体论的发展探析

2019-03-28 11:16迟晓晨
戏剧之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本体论三体宇宙

迟晓晨

【摘 要】人类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从未止歇。综观小说《三体》,其中有一个主题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即人类世界存在的本体论基础。宇宙从何而来?将去往何处?人类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本文即是在《三体》的启发下,通过对本体论的发展脉络进行简要梳理,进而对本体论有更深的认知。

【关键词】《三体》;本体论;宇宙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209-02

小说《三体》为我们讲述了在文革中对人类文明彻底失望的主人公邀请宇宙中的三体文明来毁灭地球文明,从而引发了一场浩大的宇宙之战的科幻故事。科幻是载体,真正的出发点还是人类对已有文明和未来的思考。在《三体》这部小说的启发下思考宇宙如何创生,以及宇宙又是如何创生人类?并不是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寻找一个明确的答案,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厘清本体论的发展脉络。

一、本体论的概念

本体论是对世界的本原或基质进行探究的一种哲学理论,属于西方哲学的范畴。“本体”一词即英文中的Being,兼有“是”“有”“存在”等含义;在汉语中,“存在”“有”“是”并不完全一致,国内学术界把Being译为“存在”,这样一来,“本體论”也即“存在论”。

“本体”的研究源自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在古希腊“哲学” 即“爱智”,因此古希腊哲学家们都致力于探索万物的本原即始基、太初。如泰勒斯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等等,这一系列对“本原”的研究即是本体论的萌芽。巴门尼德的“存在”则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他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认为存在“不生不灭”“永恒不变”“完整不可分”。在他看来,存在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只能由思维获取,而不能从经验中获取;因其绝对的本原性和普遍性,“是”只能是一。原子论者虽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其探寻的“本原”实际上并未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提出超验世界的“理念”才是真理的根本。[1]

二、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发展

如前文所述,古希腊哲学家们都致力于探索世界万物的本原和基质。因此,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就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问题上。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将世界万物的本质归纳为某种物质、精神实体或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永恒不变的本源——“存在”,将世界本原升华到了抽象的哲学层次,确定了同时期有关本体论的研究主题。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实体,关于共相和殊相、普遍和个别的问题。他认为,对实体或本体的研究属于第一哲学,对哲学的本体论作了明确规定。此后有关本体论的研究发生了转向,哲学家们开始讨论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中世纪形成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两大派别纷纷围绕共相与个别,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展开争论。到了17-18世纪,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派别分别就归纳和演绎也即感性和理性展开争论。以笛卡尔、莱布尼茨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唯理论认为感觉经验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不可靠;只有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理性才能把握世界本原。以洛克、霍布斯为代表的经验论则认为:唯有感觉经验才是探索万物本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争论最终导致哲学中的二元对立体系形成。康德从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独断体系中脱离出来,尝试用“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折中方案将主体和客体相统一来解决本体论问题。在黑格尔那里,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原则,并将“绝对精神”作为哲学的起点和归宿,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因此相统一。

黑格尔之后,现代西方哲学涌现出许多流派:存在主义、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实用主义、结构主义等。其中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本体论”等也曾试图重新建构本体论,他们拒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体系,借助直觉建立所谓的概念体系。虽对科学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不足取。[2]

三、中国哲学中本根论的发展

古代中国哲学将本体论称为“本根论”,即探寻天地万物存在、变化、发展的根本依据的学说。其含义有三层:“一是始义。老子云: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二为究竟所待义。也即大化之所待”,“又况万物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三统摄义。万物虽然极其繁颐,但有统一之者”。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三类:(一)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无形无象的物质——“气”;(二)归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概念——“无”“理”;(三)归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精神——“心”。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本体论”有时专指唯心主义,魏晋玄学把“有无”问题作为本体论范畴来研究就是最好的佐证。[3]

儒家的本体论建构可以追溯到《易传》和《中庸》,汉代董仲舒进一步以天人感应来论证儒家的三纲五常,再经由周敦颐和邵雍的宇宙论,直至张载的气本论、二程朱子的理学以及陆王的心学的出世才使得儒家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建构系统地完成。道家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提出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关于“道”,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一)道为无形无象的“无”;(二)道是普遍法则;(三)道为混成之物。佛学里有大量关于人生和宇宙如何生起,什么是万物的本原?佛学的缘起论探讨的就是有关宇宙的生成与毁灭的事情,“缘起”就是一切事物所赖以生起的因缘。佛学缘起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任何事物的生成,都必须在彼此因果的关系下才能存在。[4]

四、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发展

任何一种哲学形态,都有其本体论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一切问题都采用辩证唯物法,而不是将本体论与认识论、宇宙论对立来看。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怎么理解和看待它,而不是热衷于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本体论。

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演变历程:是由最开始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而强调自我意识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到实践本体论的最终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是由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和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这三个层面架构起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理论框架,从而奠定了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只有从马克思相关的文本著作中充分找寻理论依据,才能深刻把握和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思想。

五、结语

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中心问题,概括说来,探讨的就是形而下世界的形而上根据。本体论主要探讨的就是不论是意识还是物质,世界万物背后是否存在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根据。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2]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

[3]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二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本体论三体宇宙
宇宙第一群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这宇宙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三体联动”构建应对反倾销的会计功能衔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