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意识形态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

2019-03-28 11:16赵娜
戏剧之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沉默

赵娜

【摘 要】语言意识形态包括语言的表层如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还包括语言群体的其他方面,比如双方交际语言所处的文化象征,地方知识,感情,利益,政治等社会因素在语言接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语言意识形态在交际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在其中体现了什么原则,并简要探讨了像说话和沉默这两种仪式表达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言意识形态;交际过程;沉默

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214-02

意识形态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信仰,属于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那语言意识形态通俗来说就是关于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的一系列语言信仰。不同的语言意识形态,就表明其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还是一些会议上的谈话,甚至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中,我们必不可少的肯定要进行语言交流,这种语言交流并不只限于语言的表层如语音,语法和所选的词汇上,它还涉及到语言背后的的很多方面,如交际双方语言背后的人际关系,文化象征,区域知识,利益冲突,政治导向等社会因素,使语言更容易结合现实生活,这就叫做语言的意识形态。(周明朗,2009)

一、语言意识形态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

语言意识形态是说语言是怎样和现实关联的,换句话就是说语言是如何影响现实的,因为我们知道语言有时候是一种会杀死人的武器。另外语言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关于人与人之间交流,并且如何交流的信仰,比如我们说两个“二次元”的人在一起交谈的方式和话语肯定和两个大学物理教授在一起交谈的方式和话语不一样,这就说明了人际交往中,除了要靠词汇,短语和句子支撑之外,也要靠语言背后的背景,社会等因素支撑。那么就要把像语言的词汇,短语和句子这种表层结构,以及语言背后涵盖的深层结构加在一起,这才是语言的意识形态。

另外关于语言的正确性,非正确性,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用语言能表达清晰的和有时候表达不清晰的,这都属于语言的意识形态。有时候,我们能“闻声识人”,比如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特点和林黛玉的语言特点肯定是不一样,王熙凤泼辣,八面玲珑,身为大管家的她说话的特点肯定是声音特别高,语速特别快,说话的特点也是非常自信,扫视全场的感觉。而林黛玉,她是小家碧玉,性格是多愁善感的,并且是寄人篱下,所以她的语言特点是声音小,也总是怯生生的。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和沉默是语言意识形态中两种仪式表达。说表面看起来,沉默好像没有起到交际的作用,其实不然。比如,一对情侣去商场买衣服,女生从试衣间出来,问男生“这件衣服好看吗”男生沉默,女生转身去换回了衣服,说我们再去别家看看,男生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女生却懂了他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沉默的交际作用。可是有时候,沉默却很难理解,比如一个人气冲冲的问另一个人:“他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另一个人沉默,这里我们就很难理解沉默的意義了,可能是“我不知道”“我知道,但我不想说”,更有可能是“关你什么事”等意思。所以Sobkowiak在引用 Jacobson 对语言的分类标准时,也明确指出了与真正的话语相比,沉默所处在的次要地位,主要因为作为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沉默,不具备语言的指称功能和元语言功能。沉默在交际中的定义,沉默虽然不能用来发表有声的评论,却可以巧妙地起到话轮转换的作用。所以说,沉默在日常交际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语言意识形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多样化的。语言意识形态可能是官方的, 也可能是民间大众的。例如, 官方语言意识形态可以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指定公共场所和学校用语等形式体现, 而大众的语言意识形态则可通过社会风俗习惯, 价值取向等方式来呈现。我们在学校都要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但我们在家可以说我们自己的地方方言。语言意识形态还可能是制度化的,简而言之,就是国家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比如说我们国家有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叫民族区域制度,它其中有一项是文化、语言文字的自主权,其中包括可以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并且可以以他们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我们在这项基本政治制度中看到了语言文字的自主权,这就是国家决定了有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意识形态。这些语言意识形态的特性让语言有了温度,也让使用语言的人有了归属感。

为什么我们接受那么多语言呢,因为我们知道语言能体验的是一种文化,一种风俗习惯,甚至一种政治制度,所以我们接受更多的语言,其实也是接受更多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这样做,因为我们知道文化程度和经济发达程度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我们的文化和其他的文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新创意,新思想,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们自己。

上面列举了不少我们在日常交际中的语言意识形态的特点, 除此之外从历时的角度来看, 每次历史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其实都是两个国家的语言意识形态的较量,因为语言意识形态它反映的是语言背后的世界观,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它就反应了国家在处理这件事的态度,比如今年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南海问题,我们的外交部就曾说过“在南海问题上,历史终将证明,谁只是匆匆过客,谁才是真正主人;在涉及领土和主权的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坚定而明确:不是我们的,一分不要;该是我们的,寸土必保”通过这短短的一段话就能反映出在语言意识形态背后隐含的诸多因素。比如中美贸易战上, 还有我们在外交部在答记者问上,我们的话语都体现了语言背后我们的立场,态度。

我们曾经有过一段落后就要挨打的岁月,那时候的我们似乎在国际地位上没什么说话的权利,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我们作为胜利国,出席巴黎和会,可是在会议上我们没有话语权,不能体现我们国家的立场和态度,而且我们作为享有局部利益的交战国,没有权利参加一切会议,只能出席讨论与我们自己有关的问题的会议。这也体现了我们语言意识形态后的政治因素。所谓“弱国无外交”说的就是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的“门面”,是让全世界人民了解我们最直观的体现。

我们外交史上的语言意识形态的例子也有很多,我们最伟大的总理周恩来同志他的外交故事就闻名中外。有一次周总理从日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抱怨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周总理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米高扬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语言就代表我们国家的“脸面”。为什么周总理执意不说对方国家的语言,这也就说明语言意识形态背后联系着国家,民族利益等方面的事。

二、结语

语言本身无“好”“坏”之分,它的地位取决于使用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取决于使用者及其“他者”的语言意识形态。所以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之处,语言的意识形态其实重点还在语言使用者上,语言使用者选择把它放在什么样的语篇里,它才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才是重要的。本文只是简单罗列了一些关于语言意识形态尤其是对话和沉默这两种仪式表达在生活,社会以及政治上的例子,但是没有进一步剖析关于语言意识形态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更要把目标放在语言描述的外部世界上,这样的语言才更加生动和灵活。

参考文献:

[1]纳日碧力戈.语言意识形态:语言人类学新篇[J]. 世界民族,2010,(4):38-41.

[2]纳日碧力戈.民族教育观和语言意识形态[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

[3]巨静.世界体系下多文化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语言立法的挑战[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

[4]姜晓丹,刘佩佩.沉默的元语言功能探析[J].英语广场,2014.

[5]周明朗.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秩序:全球化与美中两国的多语(教育)[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猜你喜欢
沉默
浅谈如何带好沉默的班级
陶行知“沉默”教女孩改错
不沉默才是金
美高院大法官“沉默”十年为枪开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