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边塞诗体现的河东道“尚武”精神

2019-03-28 11:16王怡菲
戏剧之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尚武王昌龄

王怡菲

【摘 要】论述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的河东道尚武精神。诗人所在的生活环境对其创作风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地域特色、风情、以及民族性格在这三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作品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本文通过收集并分析“三王”边塞诗,从全新的角度挖掘其诗中体现的河东道尚武精神。

【关键词】边塞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河东道尚武精神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217-02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极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了许多极负盛名的诗人。前人对边塞诗进行了大量的赏析,多是借诗人的豪放之笔体会古代战场上将士的英雄气魄。“三王”边塞诗体现的河东道尚武精神是在对“三王”边塞诗具体分析中融入了诗人生活的地域――河东道。河东道是唐代的区域指今天的河北,山西等地,由于其特殊的军事战略位置,铸就了该地区独特的精神――尚武精神。通过边塞诗与河东道尚武精神相结合的研究可以使读者更透彻地理解边塞诗歌体现的情感和思想,也对人们更好的了解,挖掘山西文化有重要的影响。

一、王之涣的边塞诗与河东道尚武精神

(一)王之涣身世背景介绍。绝句之最——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汉族。山西新绛人,出身贫寒,性格豪放不羁,击剑悲歌。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官徙降郡”故原籍太原后迁居降州。按照诗人的生平年代,当时诗人所在的区被称为河东道。王之涣以擅长写边塞风光而著称,写西北风光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琅琅上口,广为传颂。但其诗歌失传严重,边塞诗仅存二首。《凉州词》第一首和第二首。

(二)在王之涣边塞诗中感悟河东道尚武精神。《凉州词》一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表达了戍边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和作者对边疆战士的关怀之情。诗的开篇写“黄河远上,高山中的孤城”画面感很强,不禁让读者在脑海中勾勒出一片壮阔宏大的图景。后两句中的杨柳是《折杨柳》勾起了战士的离愁,但诗人笔锋一转,用豁达的语调排解到“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愁的杨柳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劝士兵不要哀怨。所以整首诗写了战士恶劣的生活环境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看似基调哀怨,但作者却用豪放,豁达的态度来看待。

《凉州词》二该诗写作的大背景是唐朝盛世的军事,政治都盛极一时。小背景是闲赋在家十五年的王之涣远游边塞,亲眼见闻盛世,这对满腔热血的王之涣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全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盛唐的文治武功。基调高昂,奋发,读来琅琅上口。两君王做法对比,单于登坛祭祀祈求胜利,汉天子则是果断拒绝将本诗表达的高傲,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反映了盛唐的强大。

诗人优秀的创作和他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在726年因经人交构,拂衣去官,开元十五年(727)至开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涣在家居十五年,期间远游边塞而作《凉州词》二首,被后人传颂。从王之涣的生活背景看,属晋阳人,即河东道。河东道是李唐兴起的地方,再加上其地理位置独特,成为了军事要地。军事要地需要更多的兵力戍守,如果以文和武来衡量,那么河东道武则占据了重要的席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生长于河东道的人们也就开始注重体质,常以习武。尚武精神便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文化之一。

从王之涣《凉州词》两首边塞诗中看,它们具有的共同点都是七言,诗篇短小,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虽是简单的诗句却让人回味无穷,读后画面感非常强。通过作者的诗句就可以在脑海中建立起边塞的模型来。从诗歌的基调来看都是高昂向上的,即使有表达哀怨情感的如《凉州词》其一前两句写黄河的雄伟气势,大漠中的孤城也是坚挺的。面对乡怨诗人用豁达的胸襟安慰将士们,这种乐观来源于河东道尚武精神的影响。所以在王之涣的边塞诗中体现了乐观,豪放,简单,质朴的尚武精神。

二、王翰的边塞诗与河东道尚武精神

(一)王翰身世背景介绍。王翰,字子羽,晋阳人(今山西太原)著名诗人。王翰家资丰饶,所以青年时的他豪放不羁。聪颖过人,才智超群。曾进入仕途,但是因为他性格上喜欢无拘无束,在仕途上不得意。常与文人志士结友,他的诗很多已散失,在《全唐书》中只存其诗13首,其中边塞诗只存2首《凉州词》二首。

(二)在王翰的边塞诗中感悟河东道尚武精神。《凉州词》一真实的记载了边塞紧张的生活。“醉卧”表面意思是指喝醉以后躺卧在战场上,指将士牺牲在战场上。以幽默的手法写出了战场的残酷。这首诗用了“葡萄美酒”这一意象,葡萄美酒是人们在高兴时所饮,可是就在将士们准备饮酒时战场上传来了战情。又用了“沙场”这一意象,沙场给人的感觉是血腥的,残酷的。作者在这里用戏谑的手法说是喝醉了躺卧在沙场上,表现出为国舍命的大无畏精神。诗整体的基调是振奋人心而高昂向上的。王翰的这首《凉州词》中所表现出豪迈,笑对生死,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慷慨激昂的时代精神风貌。

《凉州词》二这首诗是讲塞外的风光景物,通过写将士们听见胡笳奏乐的声音反映了战士们思念家乡的情感。在诗中用了“柳”这一意象,表达思念,但是诗整体的感觉是明快的。王翰有真实的边塞生活体验,曾以驾部员外郎的身份前往西北前线,驾部员外郎是专门负责往前线输送马匹与粮草的,属于副职,所以王翰当时不忙不闲,又处于西北前线,在目睹和经历边塞生活后写出了《凉州词》二首。两首诗的共同点是基调高昂,在诗中有“杨柳”这一意象,而且“杨柳”通常是用来表达思念,想念之情的。在王翰的笔下这样的消沉情绪未曾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乐观向上。王翰的性情脾气与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是有极大的关系的。王翰生于河东道,长于河东道。正所谓“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就被本地域内的河东尚武精神耳濡目染。从王翰的边塞诗歌中表现了河东道地区热情,豪放,幽默而又无所畏惧,将生死至之度外的尚武精神和英雄气概。

三、王昌龄的边塞诗与河东道尚武精神

(一)王昌龄身世背景介绍。“七绝圣手”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早年貧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中进士,但仕途坎坷,与王之涣齐名。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边塞诗最为出名。

(二)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中感悟河东道尚武精神。《出塞》一诗人用古景抒发今情写今景。在战争中如果有像李广一样的将领,就不担心入侵的外敌了。一方面当朝有才将领的缺乏,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豪气。与此诗相似的是一首诗《胡笳曲》,《胡笳曲》从反面写失去大将李广后胡人敢南下牧马了,对比而看王昌龄的《出塞》更胜一筹。同样是边塞诗,但是王昌龄的边塞诗更显豪气。通过这首诗能感受到作者身上的自信,坚决,豪迈的英雄气势个威武不屈的尚武精神。《出塞》二寥寥几笔写出了英雄气概,胜利后的骄傲神态跃然纸上。这首诗写战士从战前到战后的英雄形象,刻画了威武自信,浴血沙场的豪迈情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

王昌龄的《塞下曲》多描写边塞将士的真实生活,其中有对塞外恶劣环境的描写,也有对战士再战场上不畏牺牲的描写,从王昌龄的创作中发现他的视角有一个很大的转变,由刚开始的投笔从戎,满腔热血到后来的厌恶战争,同情战士。这也体现了河东道尚武精神的无所畏惧,保家卫国的大英雄气概,同时也表现出河东道热爱和平,体恤人民的博爱精神。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三王”的边塞诗入手,通过分析诗中的大意,意象,表达的情感,以及通过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作用对比,然后整合分析的方法。挖掘他们边塞诗中体现的河东道尚武精神。更深层次的体会“三王”的边塞诗,也让人们更深的去感悟古代山西独特的魅力。也有助于现今山西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人们更多的认识本地区文化。

参考文献:

[1]吴芙蓉.王昌龄诗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智宇晖.三晋文化与唐代文学[D].南开大学.

[3]潘鸣.王翰极其诗歌考论[D].南通大学文学院

[4]王安吉.唐代诗人在河东[D].运城学院师范分院.

[5]阴朝霞.唐代河东道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尚武王昌龄
Poesía En la frontera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崇德尚武 弘扬国粹本刊总编与释德扬法师走访湛江少林学校
爱国情怀永流传
中华尚武魂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
深明大义 意笃情重——以王昌龄《闺怨》诗为例探讨古代军嫂形象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