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融合策略初探

2019-03-28 09:26张艳梅李锋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核心职业素养

张艳梅 李锋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结合地理教学,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融合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有助于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终身发展的职业生涯。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职业生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1-0010-04

【作者简介】1.张艳梅,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100)教师,一级教师;2.李锋,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100)教师,高级教师。

一、地理核心素养与职业生涯发展关系密切

1.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

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地理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因此,寻找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结合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2.地理教学应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归宿点。

据一项全国调查显示,目前约有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大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将另选专业。[2]高中的学习应该为大学的深造打下基础,大学的学习应该为终身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学生对职业的规划不是在大学毕业或就业以后,而应在高中时期甚至更提前。美国的职业规划课程从小学就已开始,我们也应抓住学生的学习黄金期,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既有自然环境、自然规律,又有人文环境、社会现象,更利于把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地理教学应该密切联系实际,把学科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融合在一起。

3.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形成。

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从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的需要,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据统计,与地理学科相关的职业高达32种,涉及工业部门、农业部门、气象部门、旅游部门、交通部门、环保部门等等,而这些部门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学生具备了综合思维观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也对学生职业发展有更科学的指导意义。

4.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和价值观利于社会的发展。

核心素养能促进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例如,工业生产既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对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又要注重废弃物的排放以不污染环境为原则,这要求从业者要对工厂合理布局,对污染物进行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说,若把核心素养内化成学生的个人素养,将来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会对个人和社會产生有利的影响。

二、地理核心素养与职业生涯发展融合的案例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必修课程的地理1和地理2为例,核心素养的要求如表1、表2。

表1 地理1核心素养的学业要求

基于表1、表2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本文就地理核心素养与学生职业发展的融合策略进行如下探究。

1.人地协调观与职业发展的融合。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高中教学也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为例,科技兴农已经提了多年,但对于一部分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民来说很难推行,亟待发展的农业需要的恰恰是有知识、有技术的大学生。要实现农业的新发展,就要让学生转变观念,对农业、农民有新的定义和认识。笔者在授课时,应用了逐层深入法,改变了学生对农民这种职业的认识,将课本知识逐步渗透到了学生的职业规划中。

第一步:了解农业。学生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了解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基本特点,对“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东耕西牧、南稻北麦”“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等习语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了如何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第二步:走进农业。播放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视频,让学生了解将来的农业生产必定是以科学技术为指导,以现代管理技术手段为支撑,以机械化生产为主力的新型农业。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无论何时,粮食问题都不容忽视,农业生产必将走出新路子,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懂得了这些,才能对农业产生重视,才能对掌握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这一职业产生向往。

第三步:专业结合。我国的一些农业大学实力雄厚,专业种类繁多,科学技术先进,为学生的学习和深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但大多数高中学生却对这些大学闻所未闻,无从了解,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几个农业大学的网站,让其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促进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2.综合思维与职业发展的融合。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分析事物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1)主题演讲会——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中可设计一次演讲会,主题为“我有一个梦想”,以家乡徐州为例,让学生谈如何发展徐州的经济、如何构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思考需要对本地哪些方面进行考察、各类产业如何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对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收集材料了解徐州的基本情况,基于基本情况,再请学生讲述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理由,这样的活动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

(2)微课题研究——工业发展新出路。

微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有全面系统的分析能力,并动态地评价一个地区将来发展的方向。以我国老工业区东北工业区为例,在发展的初期,煤炭、铁矿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市场广阔,发展了以重工业为主的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煤炭工业等。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区的煤炭资源已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不断加剧。面对上述问题,我国工业该如何寻找新出路?教师可以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微课题让学生展开探究,并把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

微课题研究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既让学生发现学习有趣有用,也让学生利用综合思维能力去分析解决问题,还让学生的学习与职业联系到了一起。学生掌握了有关产业活动和布局的基础知识,对将来成为企业规划者大有裨益。

3.区域认知与职业发展的融合。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区域认知素养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例如,以地形和气候为指标,我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其中青藏高寒区几乎全部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上,其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工程建设施工非常困难。教师在讲授“青藏铁路”时,可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挑战不可能——青藏铁路的修建。

课堂上教师播放歌曲《天路》,优美的歌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教师提出问题:我国先后提出了四条进藏方案,分别是青藏铁路、川藏铁路、甘藏铁路、滇藏铁路,为什么最终选择青藏铁路这一方案?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四个方案的优缺点。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自然就明白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的特点更有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2)与专业对接——土木工程专业简介。

因交通线路布局的基础知识也和土木工程专业密切相关,所以可以渗透到职业规划中去,结合区域认知等素养培育,帮助学生确定应选择的专业领域及相应专业的特色高校,落实职业目标。[4]现在很多理工科的大学都设有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向学生进行一些简单介绍。土木工程专业所用到的各类理论知识与地理学知识联系密切,如果能恰当地将土木工程专业引入地理教学中,又能联系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四大工程,或联系本地城建的规划发展等,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和职业发展密不可分,取得教學和职业发展的双赢。

4.地理实践力与职业发展的融合。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重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辩论会”和“配音秀”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开展辩论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教师可让学生收集资料,查询本市近30年城市用地面积和城镇总人口数量的变化,每10年为一个时间段,可以用数据、图片、文字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归纳总结出城市化的表现。之后可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一次辩论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辩题,探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考察、调查等地理实践力,而且为学生将来成为城市规划者打下基础。

(2)超级配音秀——学做天气预报员。

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收集有关天气预报的视频、卫星云图、各种天气符号等,提前关注最近几天的天气预报,掌握天气变化的基本信息。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下载的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认真倾听播报员的讲述,对照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了解天气预报的播报方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卫星云图,鼓励学生根据卫星云图上的信息尝试预测天气的可能变化,教师再播放天气预报短视频,让学生尝试播报天气,这样学生既有新鲜感又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对课堂知识学得扎实,对课外实践有了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力,也帮助学生树立了职业理想。

三、结语

地理学科因其综合性较强,与之相关的职业不胜枚举,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将学科知识与高中生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冲破课堂教学的束缚,带学生去工厂、去田野多观察、多体验,去大学多参观、多学习,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了解高中学科知识与大学相关专业的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更有目标、有动力,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将来的职业发展中,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N].中国教育报,2016-09-19(003).

[2]傅小芳.中学生升学与择业指导[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4.

[3]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4-6.

[4]耿文强.地理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几个视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01):9-12.

猜你喜欢
核心职业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