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思维引导新媒体语境下的志愿服务建设

2019-03-29 10:17武佳瑞谭淞宋诚
科学与技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法治新媒体

武佳瑞 谭淞 宋诚

摘要: 为探究新媒体语境下法治思维如何引导当代志愿服务的建设,就志愿服务的严谨性,程序性和福利性三个特点,通过对现存案例的分析和相关法律条文的解释引用,以期求达到现实目的。那就是借助新媒体语境的大环境,在法律法规的帮助下,将志愿者服务变得更加的规范化、严谨化、福利化。最终实现援引法律思维模式,治疗现存志愿服务中的病态现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志愿服务;新媒体;法治

引言

法律具有概括性、严谨性和程序性,这与目前我国志愿服务零碎松散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法律与志愿服务虽各有其特点,更不可同一而论,但是志愿服务的发展可以参考法律思维的个别特性,汲取相一致的价值基础,以达到志愿服务建设的发展,例如法律的严谨性、程序性和福利性。除此之外,法律还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权力义务一致性等特征,这必须与志愿服务区分开来,因为志愿服务是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具有公益性,旨在传播奉献精神。援引法律的思维模式在于治疗志愿服务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追名逐利之病态,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严谨性、程序性和福利性,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1]。

一、推进志愿服务严谨性

法律法规具有严谨性,在志愿服务中合理地借鉴法律法规的严谨性可以有效地保障志愿服务自身的严谨。法律法规中行为模式可以有效地限制和规范化行为,志愿活动中志愿者和其他任何参与者的行为也有限制和规范化地需求,这使得借鉴法律中的行为模式的规范以推动志愿服务的严谨性成为可能。

在法律法规中,行为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可以这样行为,称为授权性行为行为规范;必须这样行为,称为命令性行为规范;不许这样行为,称为禁止性行为规范[2]。法律法规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具有社会普遍性等诸多特点而推行的行为规范。在志愿服务中,可以借鉴法律法规关于行为规范推进志愿服务的严谨,明确志愿服务中的各种行为。

借鉴法律中的行为规范来推进志愿服务的严谨性是可行的。法律法规已经在实际生活中显示出了行为规范制定后的可行性[3]。志愿服务虽然并不是法律法规,不具备国家制定或认可和强制力保障等特性,但具有社会普遍性、公众认可等特点。志愿服务迈向严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社会普遍性和公众认可,而这两点随着近二十年来志愿服务事业自身的蓬勃发展和官方的提倡与报道,已经能够支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事实上,在志愿服务相关文献中,已经可以看到类似于法律法规的关于行为规范和概念的表述。例如,2001年国际志愿者协会的第16届年会上通过的全球志愿者宣言中有“为志愿者和他们所服务的对象提供妥善的安全保护”、“消除所有生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障碍,确保每个人的参与机会”等数项目标。这些目标是应当这样做的行为规范,类似于法律法规中的命令性性规范,只是缺少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等特性,但具备社会普遍性和公众认可的特点[4]。

借鉴法律法规来推进志愿服务的严谨性是必要的。志愿者并不一定是专业人士,于是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可能做出错误的行为。在2018年11月18日苏州太湖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中,一志愿者在比赛最后的关键时刻,向选手呈递一面可以披在身上的大小的国旗,这一举动不仅扰乱了比赛节奏使该选手错失第一名,同时也干扰到赛道上同样正在比赛的其他选手,志愿者的行为正是不规范不严谨的行为。为了避免志愿服务过程中错误行为的发生,有必要制定行为规范和规则来保障志愿服务的严谨性。

借鉴法律法规来促进志愿服务的严谨性是具有价值的。志愿服务的严谨性一旦形成,对志愿服务整个流程的控制将会是持久性的。在具体的志愿服务和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只需要对已有志愿服务的严谨规范做出适当的改变调整从而使具体的志愿服务严谨。志愿服务的严谨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使志愿服务的目的更加明确,围绕目标行动,而不偏离志愿服务的主题;其次是志愿服务过程的合理性得到保障,严谨的过程保障志愿服务过程中不出现曲折甚至错误的流程;最后,志愿服务的严谨性能够保障志愿服务的正确性,排除错误行为。

二、推进志愿服务程序性

法律的程序性是指人们需要遵从法定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去进行法律行为,因此志愿服务的程序性应当是指人们需要遵从规定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并按照规定的方式和关系去进行志愿行为。从这一论断来看,程序性具有如下两个特点:1、程序性是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要求构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决定了志愿服务活动如同法律行为一般具有先后等逻辑关系,程序性正是指这些逻辑关系。2、程序性存在着规定的方式和关系,因此程序性针对不同的活动所做出的要求也不同。正如不同的法律行为有着各自不同的程序,即不同的方式和关系,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程序。

法律的程序性对于开展法律工作的作用:1、从法律行为的发生上来看,可以通过规定法律程序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有效防止和避免具有随机性或随意性的法律行为的发生;2、从法律行为的进行上来看,可以通过规定法律程序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引导人们的法律行为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向进行和延续;并且程序性所呈现出的神圣性以及国家机关带来的权威性能让行为主体产生一种无意识的服从;3、从法律行为的主体来看,可以通过法律程序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有效地减轻行为主体原本的心理上的不安以及法律行为主体和政府机关之间的冲突,缓解紧张气氛,为法律行为有条不紊的顺利展开营造秩序条件;4、从法律行为的主体分工来看,通过规定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可以实现不同主体角色和任务的分配,保证法律工作的展开。

基于法律的特点与作用,在推进志愿服务程序性上,我们一是要加快制定配套法规政策,不断夯实志愿服务法制保障;二是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水平;三是规范引导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化志愿服务实践[5]。

三、推进志愿服务福利性

法治思维包含“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保障了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利益,而志愿服务所服务的对象正是人,二者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组成部分均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都是为了人民更美好的生活[6]。借助于法治思维,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可以更加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到志愿服务的本质属性——福利性,以期从根本上为志愿服务思考,通过志愿服务为文明而和谐的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志愿服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建立和完善,政府和社会组织鼓励并支持志愿服务,同时志愿服务组织者和参与者提高自身的志愿服务能力,增强志愿服务意识,明确志愿服务的福利性,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踏实努力,方可为志愿服务阳光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使志愿服務蓬勃奋进。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志愿服务虽然存在零碎松散的现状,但是援引法律的思维模式,治疗志愿服务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追名逐利之病态,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严谨性、程序性和福利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添一点绿意。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方萍,陈泳欣. 志愿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完善路径[J]. 学术交流,2013(4):98-101.

[2]许安标. 法律语言要深耕[J]. 中国人大,2009(1):53.

[3]全球志愿者宣言[J]. 社区,2001.

[4]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D]. 山东大学,2006.

[5]杨帆. 我国志愿服务法制保障的顶层设计与制度落实[J]. 湖南社会科学,2016(3):95-98.

[6]杨其圣. 关于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J]. 中国司法,2008(2):76-77.

作者简介:武佳瑞(1997.6~),女,河北省邯郸市,武汉理工大学,本科在读。

谭淞(1997.7~),男,湖北省鹤峰县,武汉理工大学,本科在读。

宋诚,(1998.02~),男,湖北省襄阳市,武汉理工大学,本科在读。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法治新媒体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